前幾天山東艦編隊穿越台灣海峽、震懾「台獨」宵小時,島內智庫也舉行了一場有關台海局勢的兵棋推演。但如果與美國智庫每次得出的「美軍慘勝」結論相比,島內智庫對解放軍未來軍事行動的評估結果就過於離譜了。
據環球網報道,日前台媒《聯合報》刊登了一篇題為《解放軍「攻台」不容易,原因居然是消波塊》報道,聲稱近期島內智庫舉行的一場兵推認為,台島周邊大量的消波塊,將遲滯解放軍未來的兩棲登陸行動。
花蓮沿海的防波堤和消波塊
報道稱,解放軍想要真正「登陸」台灣,也並非外界想像的那麼容易,遲滯解放軍行動的一大「關鍵」是台灣海岸出現的大量混凝土消波塊、防波堤等設施,它們雖然經常被批評破壞自然生態,但在軍事防禦上,卻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近在台灣政治大學「國際研究中心」舉辦的一場兵棋推演中,台防務部門前負責人陳永康得出了上文所述的荒誕結論。
這場兵推由台灣多所大學、研究機構和前軍方人士參與,設定背景是在2027年某月,解放軍集結60萬兵力,在台島北部展開「登陸作戰」。按照陳永康的邏輯,解放軍這麼多兵力,根本無法在台島周邊展開,台灣沿海港口的防波堤等混凝土設施將遲滯解放軍「登陸行動」。因此,島內與其擔憂解放軍哪一天的「突然襲擊」,不如憂慮大陸「窮台」、「困台」策略。
島內智庫有時候太把自己當回事了
台海軍退役將領袁念熹也在會場發言說,對大陸而言,「攻台」價最高,「買台」划算,「窮台」容易,「困台」最省事;對台灣而言,則是「軍事不對稱、民心脆弱、社會易動搖,和平助發展。」
既然如此,那麼陳永康等人得出的「解放軍攻台不易」的結論是否合理呢?
應該說,這個結論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不完全對。
合理的一方面在於,台灣西低東高的特殊地形決定了能用於展開兩棲登陸行動的港口確實較少,先前台軍方曾研判了數個潛在的解放軍「登陸地點」,即所謂的「紅色灘頭」,包括金山、林口和台南等地。
由於台灣的海島型熱帶氣候,再加上海水倒灌、地面下陷等問題影響,多年來島內各處港口修建了大量防波堤等混凝土設施,以防止泥沙淤積、海水對海岸線的侵蝕。
就是美軍來了,也得爬上去
理論上,防波堤確實對登陸作戰有遲滯作用。1950年仁川登陸前,美國海軍就強烈反對過麥克·阿瑟的作戰計劃,因為仁川沿岸築有高4.5米的石質防波堤壩,導致美軍兩棲運輸車根本無法跨越這些障礙物。
最終美軍依靠臨時打造的雲梯,才將兵力運進仁川港,先頭兵力抵達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炸毀防波堤壩,為大部隊開闢登陸口岸。
然而,軍事技術並不一成不變的,這也是陳永康結論「不完全對」的原因。
解放軍破障艇實施爆破
在今年八一建軍節到來前夕,央視播出的《逐夢》專題片就曾展示過一種針對灘頭障礙物、開闢登陸通道的無人破障艇。從視頻中可以看到,這種破障艇配備了大口徑彈藥,在抵近目標區域後拋射到水中,其威力足以清除周圍大片障礙物。
更何況,陳永康對「解放軍難以登陸台島的」認知,本質上還是局限在傳統的兩棲登陸模式中,但最近幾年,解放軍的登陸手段早已從兩棲登陸發展為立體化登陸,採用海空結合的方式將兵力投送到島上。
由此可見,島內智庫這份所謂的「兵推結果」實際上充滿了坐井觀天的意味,台軍方某些人對現代戰爭技術、戰術和戰略的認知恐怕還停留在幾十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