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鯨探所
編輯|鯨探所
雷達技術已經成為了決定國家戰略力量的關鍵,擁有更強大雷達系統的國家,將在戰爭中掌握先機。
這場看不見的軍備競賽,關係著每一個大國的存亡。
如何在雷達技術上取得領先,更是成為了各國科技界和軍方最為關注的問題。
看穿一切的「海上巨眼」——美國雷達系統的強大與霸權
電磁波是人類洞悉世界的一雙眼睛,一百多年前,德國科學家基里希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雷達,利用短波電報進行距離測量。
自此,雷達便成為軍事偵察的重要手段,各國開始競相投入大量研發資金,想要實現對空中和海上的全方位監視。
在世界雷達技術樹上,美國可謂最先結果實的「佼佼者」。
時間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當時各國正積極研發雷達裝置用於測距和導航,其中,美國一馬當先,1934年便成功研製出世上第一套雷達系統。
而美國海軍陸戰隊就利用雷達系統成功監測到日軍戰機的進攻,為盟軍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時至今日,美國仍然牢牢掌控著全球雷達技術的制高點,他們的「海上巨眼」更是十分引人矚目。
美國的雷達覆蓋範圍之廣,簡直讓人瞠目結舌。
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莫過於海上X波段雷達「海上巨眼」,這座雷達平台可在全球自由移動,其探測距離高達7800公里,堪稱「帝國之眼」。
當它駐紮在太平洋之上時,整個美洲大陸盡收眼底,遠在大西洋之上,它同樣可將俄羅斯全境囊入掌中。
這套系統由美國最著名的軍工企業雷神公司研製,單個天線重達1800噸,工作區面積近400平方米。
雷神公司為了研發「海上巨眼」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財力,這個公司聚集了世界一流的雷達專家,並與美國著名軍工企業洛克希德馬丁進行了廣泛合作。
為了測試雷達系統的性能,他們在海上建立了一個巨大的試驗平台,連續不斷地進行實驗和調試。
最終克服種種技術難題,才成功研製出了性能卓著的「海上巨眼」。
有了「海上巨眼」這個移動的海上哨兵,美軍可以隨心所欲地監視全球任何海域的一舉一動。
2009年,當朝鮮發射導彈之際,美國就派出「海上巨眼」前往朝鮮附近海域實施無死角偵察。
一旦發現可疑目標,雷達數據會立即傳送至美軍指揮中心,作出精確打擊,「海上巨眼」在這次偵察行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為美軍獲得了寶貴的戰場情報。
與「海上巨眼」相比,美國的陸基雷達「鋪路爪」就遜色了些,不過它5000公里的探測距離,也已足以監控美國本土周邊數千公里的範圍。
這兩者之間的配合,為美國構築起了一個無所不在的雷達屏障。
美國的雷達技術可謂五花八門,陸海空各具特色,比如美軍使用的AN/SPY-1相控陣雷達系統,它能同時追蹤100個以上空中和水面目標,提供極快的反應速度。
這套雷達系統首次安裝在提康德羅加級導彈驅逐艦上,後來又被選為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標準配置。
在海灣戰爭中,它發揮了重要作用,為聯軍提供了及時的預警和目標信息。
目前,美國依然在持續加大雷達技術的研發投入,一系列更新換代的雷達系統陸續問世,在探測距離、解析度和作戰能力上不斷刷新紀錄。
俄雷達戰略:從蘇聯時代至今持續進化與升級
上世紀30年代初,蘇聯科學家開始自主研發雷達系統。
他們經過不懈努力,在短短几年內成功研製出多種雷達,為蘇聯在二戰期間戰勝德國奠定了基礎。
這些早期雷達類型包括機載雷達、對空警戒雷達等,儘管性能不高,但為蘇聯空軍戰鬥提供了重要支援。
50年代起,隨著電子技術的進步,蘇聯雷達系統開始朝多樣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
各種功能的雷達層出不窮,比如可識別敵我飛機的識別敵我雷達,可追蹤導彈的追蹤雷達,可預警敵機和導彈的預警雷達等,60年代,蘇聯率先研製出可探測隱形目標的反隱形雷達,這也給西方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他們的雷達技術積累,並保持更新換代。
2007年,俄羅斯在喬治亞衝突中首次大規模使用新型雷達進行作戰指揮,獲得勝利,此後研製的S-400防空系統,更是配備了多種模塊化可拆卸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成為了一大亮點。
目前,俄羅斯正研發亞波長、相控陣等新型雷達,這些雷達精度更高,對隱身目標的探測能力更強。
俄羅斯在西伯利亞建立大規模地面雷達網,實時監視北約導彈動向,同時也在逐步完善海上和太空雷達系統,以此來構建立體的監測體系。
2018年,俄羅斯在北極地區部署「北極之眼」雷達,填補了北極區域的監測空白,而在空基方面,俄計劃在軌部署100餘架雷達衛星,這將大幅提升俄羅斯的雷達監測和防禦能力。
可以說,從蘇聯時期至今,俄羅斯的雷達技術一直在持續演進和升級,在戰略預警、反隱身探測等多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中國雷達技術
中國的雷達道路蜿蜒曲折,從無到有,從有到精。
早在上世紀50年代,中國就開始自主研發雷達,1958年,首台用於導彈制導的雷達問世,這開啟了中國雷達技術發展的先河。
1960年代初期,中國利用蘇聯提供的技術資料,仿製出了幾種雷達,這也為中國自行研製雷達積累了經驗。
60年代中期,中國工程師憑藉自身技術實力,成功研製出了早期預警雷達,而這種早期預警雷達具有250公里的探測距離,可提前警告敵機進入中國領空,為國防作出重要貢獻。
不僅如此,中國還著手研發艦載雷達和地面搜索雷達,這些雷達投入使用,大大增強了中國海空軍的監視能力。
70年代,中國成功研製了航空雷達、地面搜索雷達,用于軍事防空,其中,371型預警機上的「敏羚-1」雷達實現了對低空目標的360度搜索,提高了預警機對戰術飛機和空對地導彈的監測能力。
2000年代初,中國率先在殲-10戰鬥機上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這是中國戰機雷達技術的一次突破。
相控陣雷達的快速掃描功能,可實現全方位覆蓋,更是大大提高了作戰效率,在這之後,相控陣雷達開始部署到052C/D驅逐艦上,這使艦艇具備了遠距離對空對海監視能力。
在航母雷達方面,中國最初採用的是俄制系統,2012年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遼寧艦下水時,仍使用了俄制米格-29K戰鬥機的雷達。
2017年第二艘國產航母山東艦面世,標誌著中國航母雷達技術取得進步,而山東艦上安裝的中國自主研發的有源相控陣雷達,與遼寧艦相比具有更強的對空對海監視和目標跟蹤能力。
近年來,中國積極開發新型雷達技術,如多模式相控陣雷達、被動相位陣雷達、數字波束形成技術等,這將大大提升中國軍隊的對空對海監視和指揮能力。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