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美兩國因為貿易摩擦而關係緊張之後,台海問題就成為了雙邊關係的重中之重。儘管特朗普政府奉行全球戰略收縮的基本方針,同時對盟友也進行了無差別的關稅打擊,但鑒於其未來的政策中心還是以反華作為立足點,導致本屆美國政府罕見地讓台海局勢面臨「失調」,並沒有在賴清德瘋狂挑釁的時候,將局勢「往回拉」。但就是在這一個緊張萬分的時刻,美國國內依舊有一些看不清形勢的「名嘴」,在台海問題上大放厥詞。
台軍應該向烏克蘭學習?
5月7日,美國商業內幕網站刊登了一則,谷歌公司前執行長,現如今是一名軍火商的施密特在參加洛杉磯的一場研討會時表示,俄烏衝突改變了戰爭的形態,各個國家都在依賴於使用無人機作戰,因此,這也該讓美國重新開始思考,如何才能幫助台軍實現「以武拒統」。
施密特首先讓在場的所有人人發出了個靈魂拷問:你們是否都真的認為美國會出動所有的航空母艦來幫助台軍?隨後他強調,美國方面對於高超音速導彈沒有很好的防禦手段,當然這不僅限於美國,而是「所有人」都是如此。同時,因為如今衛星偵察手段的發達,美國航母的行蹤將很容易被對手找到。這兩點幾乎對使用航母來干預台海這件事判處了「死刑」,當發現與摧毀實現結合之後,美國航母的生存能力將大幅下滑。
而後,施密特表示,在台海戰爭大背景之下,台軍唯一可以阻止對手發起兩棲登陸的方式,那就是效仿烏克蘭對抗俄聯邦海軍,使用無人自殺式快艇來進行「應對」,而他的公司雖然不經營這些領域,但會「打造這些艦艇」。
可行性究竟有多高?
單純從表述上來說,這位軍火商作為業內人士,對於目前的中美軍事力量對比有著較為清晰的認知,也點出了台獨分子們最不願意承認的事實:那就是美國不可能冒著航空母艦被高超音速導彈擊沉的風險來跨越千里之外,介入台海事務。甚至就連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羅上將都不得不承認,中國的高超音速導彈對美國的航母具有極強的威懾力。
但在另一方面,這位軍火商所提到的學習烏克蘭經驗就有些扯淡了,台海問題根本無法與俄烏衝突進行比較。一個是中國的內政問題,一個是國家間衝突,這完全是兩回事。
其次,俄烏衝突交戰的烈度,根本算不得上是大國間衝突的標杆,雙方之間的交戰,也只是聚焦在步兵班排之間的對抗而已,根本無法籌備其有效且大規模的機械化衝擊。
但在包括每個五角大樓在內的一系列智庫的推演當中,潛在的台海衝突必然是一場高技術,高烈度,高密度的大規模較量,這與俄烏衝突的戰爭形態也完全不同。
因此,施密特如此著急地「建議」台軍學習所謂的烏克蘭經驗,並且購買「無人艇」,恐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台軍究竟能不能擋住兩棲登陸,他根本就不關心,他關心的是自己的公司究竟能不能拿到台軍的訂單罷了。
這也從側面證明,所謂的「以武拒統」,在美國的軍火商眼中,已經成為了一個攫取利益的幌子,因為任何一個智商健全的人都知道,這完全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