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一年過去了,雙方之間的實力此消彼長,卻永遠看不到戰爭結束的勢頭。
各方勢力在這場混戰之中,你爭我奪,結局卻是大家都損失不小。
非要找一個贏家的話,大概就只有烏克蘭背後的美國了。
至少 ,經過這場戰爭,俄羅斯的損耗前所未有的大,恐怕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裡,美國會繼續加大力度對付俄羅斯,為自己掃除心腹之患。
戰爭迷霧
人們都看得出來,美國在極力的鼓動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戰爭。
或者說,在這場戰爭中,烏克蘭根本就是個配角。
人們都知道,這是美國與俄羅斯兩個大國之間的爭端,烏克蘭在其中不過充當棋子的作用而已。而現在,看局勢的話,俄羅斯沒有達到自己的軍事訴求,那麼,勝利的天平是不是已經完全偏向了美國呢?
戰爭未結束,不能輕易的下論斷。但至少,俄羅斯用現實給了中國一個教訓,那就是,要對美國時刻保持警惕,千萬不要相信美國的任何一句鬼話。
俄烏戰爭,本身就是美國給俄羅斯挖下的一個驚天陷阱。
多年以來,美國在烏克蘭等國進行顏色革命,可以說成效斐然。烏克蘭現在似乎在極力洗脫蘇聯時代的影子,連二戰時代的英雄都被打成了反面角色。
可見,美國對於烏克蘭的輿論引導是極其成功的,此時的烏克蘭已經完全淪陷在美國的陰影之下。
雖然把一場人們本以為俄羅斯必勝的戰爭,打成了如今的拉鋸戰,是極大的勝利。可是,在戰爭結束之後,烏克蘭恐怕也沒有辦法走向獨立自強,這才是最大的悲劇所在。
小國的命運從來由不得自己做主,而對於俄羅斯這樣的大國,情況就更加複雜。
可以預見,如果不能夠通過這場戰爭,把烏克蘭打得心服口服,那俄羅斯也勢必迎來國際地位的進一步下降,最後,還是美國漁翁得利。
美國挑起俄烏衝突的一大目的,是進一步的拉攏歐洲。
在過去十幾年的時間裡,歐洲一直在努力擺脫美國對自身的影響,雖然屢次嘗試,屢次失敗,但歐洲的不安分,讓美國也有了強烈的危機感。
而這次隨著俄烏衝突的進行,歐洲內部顯然更加團結了。因為,他們必須聯手抵禦俄羅斯帶來的影響,甚至,歐盟開始向烏克蘭公然提供武器了。
和俄羅斯關係的僵化,就導致歐盟必須進一步的轉向美國,才能夠在夾縫中求生存。
原本,近些年來,歐盟和美國因為一系列的利益衝突鬧得很不愉快。但是,面對來勢洶洶的俄羅斯,這些矛盾都可以被暫時擱置。
與歐洲化解矛盾,就意味著美國可以順利實現北約的擴張計劃。過去,歐洲許多對北約不屑一顧的國家,近期明顯對於北約事務積極了很多。
甚至連日本、韓國都加入了「北約合作網路防禦卓越中心」,這勢必會讓歐洲以及亞洲的局勢變得更加複雜,與中國目前的戰略也完全是衝突的。可見,美國野心不小。
漁翁得利
更讓美國得意的是,在這場戰爭中,他們實際並沒有付出多少成本。因為他們並沒有直接下場參與戰爭,只是站在烏克蘭身後搖旗吶喊而已,提供的絕大多數是精神上的支持。
雖然也的確給了不少軍費,但這些軍費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歐洲這些盟友出的,烏克蘭自己當然出血最多,算下來,美國是花了小錢,辦了大事。
如果能就此讓俄羅斯一蹶不振的話,那背後的利益,可是花多少錢都值得的。
俄羅斯就不同了,俄羅斯是這場戰爭的親自參與者,所以戰爭拖延下去,美國可以抽身而退,俄羅斯卻只能硬著頭皮打到底。
而且,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取得勝利,因為失敗的結果是俄羅斯承受不起的。
這樣的局面,讓俄羅斯相當的被動。而且,俄羅斯此前也沒有預料到歐洲的反應會如此強烈,不少中立的國家,也紛紛倒向了美國一派。
俄羅斯如今受到大量的制裁,前途渺茫。和歐洲的關係進一步僵化,加上北約東擴,對俄羅斯未來的戰略發展也大為不利。
美國的野心一直是昭然若揭的,此時的普京或許很後悔。因為,多年之前,他對美國還抱有幻想,沒有及時的出手反擊,如今這樣的局面,或許也是縱容的結果。
美國人玩的這一手計謀,並不怎麼隱晦,也並不是從最近幾年他們才開始對烏克蘭下功夫的。早在蘇聯解體的時候,他們就盯上了從蘇聯分裂出去的幾個國家。
試想,如果曾經依附於蘇聯的國家紛紛倒向西方,那美國在全世界豈不是橫行無忌了嗎?
但也正是因為美國在蘇聯解體之後熱情的態度,讓俄羅斯反而生出了一絲幻想。
那時的俄羅斯受到蘇聯解體的重創,國力弱小,可能自保都成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一度產生過投靠西方,依附美國的想法。
一向以強硬手腕聞名的普京,在執政初期,還曾經試圖帶領俄羅斯加入北約。
但是,這個想法卻被美國澆了一盆冷水。
因為,美國始終不信任俄羅斯。在美國看來,俄羅斯是蘇聯的延續,美國對於蘇聯的心理陰影超越了一切,再加上俄羅斯敏感的戰略位置,決定了美國和俄羅斯不可能成為盟友。
但對於俄羅斯周邊的烏克蘭等國家,美國可以說是下足了功夫,讓俄羅斯一步步陷入了孤立無援。
對於美國這樣的行為,俄羅斯本可以出手制止。但是,美國最擅長使用糖衣炮彈,裝出一副和善的假面,普京也一度認為,美國的手段不會太過分。
但幾年之後,他卻發現美國已經在向烏克蘭援助武器了。
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的關係始終很微妙,美國對烏克蘭援助武器想要幹什麼,簡直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但依舊是由於對美國抱有幻想,所以當發現這件事情的時候,俄羅斯沒有第一時間進行制止,結果讓美國愈發的猖狂。
一開始,美國只敢給烏克蘭一些過時的武器,有不少還是從二戰戰場上退下來的殘次品。但現在已經是逐漸升級換代,連F16戰機、M1坦克都放在了援助清單上。
人們總是去思考事情的另一種可能,如果俄羅斯早些出手,制止美國在烏克蘭進行的顏色革命,結果會不會朝著有利於俄羅斯的方向發展?
只是,這些假設如今都已經沒了意義,時間不可能倒流。
更何況,美國操控輿論是一把好手,顏色革命又豈止發生在烏克蘭?
就算是俄羅斯,現在也被美國滲透的不淺。
如今,靠著西方媒體的渲染,俄羅斯已經成為了徹頭徹尾的反派形象。
而且,美國過分誇大烏克蘭的戰果,極力的貶低俄羅斯,哪怕最後俄羅斯贏得了這場戰爭,國際形象恐怕也會一落千丈。
困境之下
對於美國這樣一個不惜血本來毀滅敵人的對手,俄羅斯很難還擊。當然,假設一開始俄羅斯對美國不抱有絲毫幻想,也許事情的進展會順利一些。
在這個問題上,歐洲和俄羅斯可以說是同病相憐。儘管如今由於美國的挑撥,歐洲和俄羅斯已經站在了對立面,可是,隨著俄烏戰爭衝突升級,歐洲受到的損失也不小。
原本,歐洲跟隨著美國的腳步一起對俄羅斯進行制裁,但是卻跌進了美國挖好的坑裡。
因為,過去歐洲和俄羅斯之間有著頻繁的貿易往來,最大的交易是能源交易,離開了俄羅斯大量供應的石油和天然氣,歐洲無力生存。
美國則不用太愁這個問題,畢竟美國本身也是能源大國,過去也並不依賴俄羅斯的能源,歐洲卻等於自斷經脈。
如今,石油和天然氣的價格飆升,進入冬季之後,能源價格上漲44.7%,頓時引發了歐洲大規模的能源危機以及嚴重的通貨膨脹。
老百姓紛紛在網上抗議,要求政府停止眼下的昏招,讓大家先過上安穩的生活再說。
但是,制裁的口子一開騎虎難下,俄羅斯也不會輕易的對美國的盟友鬆口,雙方只能僵持。
2022年4月份,一份記者的爆料,更是讓歐洲政府的公信力大跌。
原來,種種證據顯示,在對俄羅斯進行制裁之前,美國已經從俄羅斯購買了大量的原油,所以,美國高枕無憂,卻把歐洲架在火上烤。
不光把歐洲拖下了水,而且美國還賺了一筆。因為,歐洲無法從俄羅斯那裡買來能源,就只能轉而求助美國。
美國最大的天然氣公司,靠著歐洲,銷售額連連飆升。如今,歐洲的訂單已經佔了美國出口量的65%。
歐洲人當時急得跳腳,沒了能源,這是事關生存的大事。美國為了穩住歐洲,也沒少說好聽的話,信誓旦旦的要竭盡全力保證對歐洲的能源供應。
可是,美國距離歐洲千里之遙,哪趕得上過去俄羅斯的供應。眼看又一年過去,歐洲的能源危機並未解決,只是和俄羅斯的關係越鬧越僵,如今,只能不斷的在中間求緩和,求生存。
除了石油和天然氣之外,歐洲還小規模的爆發了糧食危機,因為,過去歐洲和烏克蘭也是對歐洲出口糧食最多的國家。
如今,戰爭一起,兩國都瘋狂的把資源往國內收縮,不願意往歐洲賣糧食。
可是,歐洲本身就土地狹小,根本不適宜大規模的農耕,過去用錢就可以解決的糧食問題,在戰爭陰影之下完全不奏效。無奈之下,歐洲只能再去求美國。
靠著歐洲這個冤大頭,美國早已經賺得盆滿缽滿。雖然俄烏戰爭也不可避免的讓美國受到波及,但相比於其他國家,美國毫無疑問是這場戰爭中最大的受益者。
俄烏邊境戰火連天,歐洲大地上也一片慘淡,唯有美國還歌舞昇平。既得利益者,無法體諒到戰爭之中尋常百姓的苦難,只會進一步的催化戰爭。
美國最近越來越積極的參與到俄烏的戰事之中,甚至總統親自前往烏克蘭進行了訪問,所有的行為都在進一步推動俄烏兩國的對立。
無力掙脫
外人都能看出來的事情,難道俄羅斯和烏克蘭真的看不出來嗎?
或許,當局者迷,或許,他們已經明白背後的陷阱,然而卻無力回頭。
原本,俄羅斯和烏克蘭同屬一個國家,如今卻已經打到不可開交。未來幾十年的時間裡,恐怕他們之間的關係都無法修復,兩個國家之間的仇恨將愈演愈烈。
美國使用這樣的手段不是第一次,自美國崛起以來,凡他所到之處,都會不可避免的陷入到戰爭泥潭之中。
昔日的朝鮮半島、越南、中東,今日的俄羅斯和烏克蘭,都無一例外的掉進了美國,精心布置好的迷局之中。
美國是一個在戰火和掠奪之中,飛速成長起來的國家。這個國家短暫又殘酷的歷史,決定了他對外的策略,註定是野蠻的、瘋狂的,不惜以違背國際道德為代價,來為自己換取利益。
雖然作為大國,卻並沒有包容萬象的氣度,反而使盡渾身解數,在全世界攪弄風雲,靠著陰謀詭計去控制一切。
這樣的手段最為齷齪,卻也最為有效。
因為一個國家的團結向來是不易的,但分裂,卻遠比團結來的快。
美國在背後施展的手段,很容易動搖一個國家的信仰,挑起民族之間的分化,進而導致國家實力的削弱,最後不得不依附於美國,苟延殘喘。
一個又一個受害者,留下了血的教訓,但又有無數人忽略教訓,繼續投入美國的懷抱,落入陷阱是最容易的,而保持清醒是最難的。
參考資料:
新華社《新華社六評俄烏衝突》
鄭永年《俄烏戰爭一周年,美國是否「不戰而勝」?》
賈寶同《俄烏戰爭:美國的一石多鳥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