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美國之時,尹錫悅再跪一次
我們都知道,韓國的這位新總統尹錫悅,從上台到現在,可以說是小動作不斷。尤其是在對外交往上,完全拋棄了其前任文在寅的「中庸」姿態,反而更加傾向於偏向美國的「一邊倒」政策。其中的典型案例,就是此前的日本強征韓國勞工賠償事件,明明是鐵一般的事實,卻從日本人手上拿不到一點賠款,反而轉過頭去向韓國國內的「親日企業」索要戰爭賠償,或許其中有來自美國方面的「威脅」,但對於任何人來說,這種行為無異於直接「下跪」。
然而更諷刺的是,這位前總檢察長,在訪美前夕,又釋放出了「日韓一家親」的信息。根據韓國總統辦公室在4月24日所公開的消息稱,韓國總統尹錫悅當天在美國《華盛頓郵報》的專訪中表示,因為100年前發生的事,因為100年前的歷史,日本人必須下跪的說法,我無法接受,對日韓合作消極態度的人群的說服工作,我已經盡了最大努力。
尹錫悅還以現如今的歐洲為例,表示曾經的對手正在攜手「開創未來」,這需要極大的決斷力。可現如今韓國的安全威脅「迫在眉睫」,和日本方面的合作「刻不容緩」,改善雙邊關係是兩國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
可從事實上來說,韓國現代民族意識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是要建立在「反日」的基礎上的,因為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所犯下的罪行,韓國民間對於日本的好感度非常低,尹錫悅所說的「一笑泯恩仇」,恐怕沒有任何的可行性,甚至韓國企業「代償」戰爭賠款這件事,都會讓尹錫悅面臨背後被打黑槍的風險。
所以我認為,他的這一番表態,並不是做給日本人看的,也不是做給韓國人看的,而是給美國人看的,表明韓國已經「老實了」,不會繼續在官方層面上破壞「美日韓同盟關係」。
尹錫悅苦練英語到深夜,中國緊盯韓國立場
而針對訪美之行本身,根據韓國mt網站所披露的消息,為了做好準備,尹錫悅竭盡全力提升自己的英語水平,他將在4月27日於美國國會,進行一場30分鐘的演講,主要內容為美韓同盟的70年歷程,以及所面臨的挑戰和未來願景。
韓媒透露稱,尹錫悅這次深入美國的「心臟」,逐字修改演講稿、苦練英文,工作到深夜,研究如何抓住美國政客們的「心」。實際上,按照韓國媒體的說法,尹錫悅本人有很「濃厚」的英語情結,在一些名詞,比如說龍山基地這個詞,就明確表示英語譯名要比韓語好聽。
不過可笑的一點是,這位看起來對美國如此憧憬的總統,卻在去年9月份當著電視台的面,將美國的國會議員們稱之為是「小崽子」,態度轉變之快,著實令人汗顏。
而對於中國來說,尹錫悅的美國之行也需要格外關注。因為現如今的中美關係非常緊張,美國方面希望韓國參與到圍堵中國的行列當中,尤其是在半導體領域的技術封鎖,可能還會準備一個地區性「同盟」。
同時,圍繞著台海問題,尹錫悅本人在上周接受採訪時,也發出過不當言論,將屬於中國內政的台海問題,定義為所謂的「世界性問題」,在第一時間就遭到了中方外交部的駁斥。然而韓國外交部非但不思悔改,還召見了中國大使表示抗議,聲稱中國外交部的表態,是非常「失禮」的行為,會讓人懷疑中國的「國格」。
中方隨後同樣召見了韓國駐華大使,向韓方傳達了嚴正交涉,並且表示強烈不滿。這場由韓國總統引發的莫名其妙的口水戰,一度讓外界分析家們一頭霧水,而到現在看來,尹錫悅的挑釁,似乎是為他的訪美之行「做鋪墊」。
在我看來,尹錫悅這次的美國之行,無非有兩個可能性。
第一,給美國上眼藥,尹錫悅之前的所作所為都是煙霧彈,中韓關係依舊能保持長期的穩定態勢。這個可能性比較高,因為韓國需要中國,來擔任朝韓危機當中的「壓艙石」,規避潛在的危機。
第二,確定倒向美國,同時將韓國的國家政策大幅調整,從防備北方的傳統威脅,轉移到所謂的「地區和平穩定」,為干涉台海局勢做準備,同時加大針對中國的科技封鎖,同日本、菲律賓構成一道「鐵幕」,直接打響「新冷戰」。
但我們話又說回來,無論此次的事態怎麼發展,因為尹錫悅的不當言論,中韓之間的兩國關係,在長期內都將蒙上一層陰影,在棺材板里仰卧起坐的「亞元區」,這次恐怕真要涼透了。
雙邊貿易回暖,澳大利亞不會真心親華
接下來我們再把話題轉移到中澳關係上。中國和澳大利亞現如今的矛盾,歸根溯源是在2020年,澳大利亞前任總理莫里森,在政策制定上,對華展示出了強烈的敵意,時任國防部長彼得·達頓甚至敢叫囂「明天就開戰」。而也是由於澳大利亞的這種「強硬」,美國和英國專門為它打造了一個aukus軍事同盟,並在這個框架下為澳大利亞軍隊提供核潛艇這種敏感裝備,美其名曰是為了防止「交通線」被切斷。
而在現任阿爾巴尼斯政府上台後,在對華關係上出現了些許回暖。在本月23日,一支囊括15名企業高官的澳大利亞代表團宣布啟程,他們將前往香港、北京、深圳、天津,這是中澳關係三年惡化以來,澳大利亞官方首次派遣貿易代表團訪華。
澳大利亞外交部長黃英賢也在此前訪問中國,雙方針對此前的葡萄酒制裁簽署了一攬子新協議。黃英賢坦言,雖然雙方回不到15年前的緊密關係,但是現任政府正在尋求對華穩定,為台海地區的潛在衝突進行「降溫」,無論是澳大利亞的媒體還是政客,都不應該在戰爭議題上進行「瘋狂猜測」。
對此,《日經亞洲》在報道中援引新加坡前駐聯合國大使馬凱碩的論點稱,現如今中澳關係的改善,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工黨出身的阿爾巴尼斯,中國方面對此也很敏銳,他們知道現任的澳大利亞政府不比前任莫里森那樣充滿「敵意」,中方不指望澳大利亞能做出全面讓步,但態度軟化就是一大「進步」。
戰略修訂針對性極強,澳大利亞鐵了心和中國作對
如果單純看上述消息,我們很容易會認為,中國和澳大利亞之間的分歧已經消弭,雙邊關係正常化已經是板上釘釘,但從另一則消息來看,恐怕並非如此。
根據法國廣播電視台在4月24日公開的消息稱,澳大利亞國防部正在進行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規模的國防戰略修訂,擴大其空中、海上、陸地的打擊能力,以應對中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而此時剛好卡在中國地區影響力激增的節骨眼上。
澳大利亞副總理馬爾斯聲稱,這是35年以來,澳大利亞第一次重新定義澳大利亞國防軍的「新目標」。按照現如今公開的內容,澳大利亞軍隊未來的建軍重點,將縮減傳統的地面裝甲部隊,把建設重心放在搭載遠程巡航導彈的潛艇上,宣告「導彈打擊」的時代已經來臨。
同時,在這份報告當中,他們認為,美國不再是印太地區的「領軍者」,卻又言之鑿鑿把北京的軍事集結,定義為是「不透明」的,沒有讓印太戰略地區內的國家感到「安心」,還把中國對於南海地區的合法主張,定義為了「對世界秩序的威脅」,對澳大利亞的國家利益產生了不利影響。
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強調,澳洲不能沉浸在假設當中,基於現實去判斷未來,總比到時候被殺一個措手不及要好。
從澳大利亞此次軍事改革的內容來看,他們顯然是把重點放在遠程打擊上,我認為,這是澳大利亞與美國方面的「遙相呼應」,因為已經有不止一個美國智庫認為,一旦台海地區開戰,傳統的水面力量和空中力量,都沒有很強的生存能力,再加上解放軍擁有大量的中程彈道導彈,第一島鏈乃至第二島鏈內的軍事目標,都會遭到全面打擊。
所以,美國以及其盟軍的建設重點,將放在「反擊」能力的建設上 此前日本所解禁的「對敵基地攻擊」導彈,就是出於這個目的,現在澳大利亞也要跟風,證明在這場中美較量當中,澳大利亞已經明確了中國的「敵人」定位,很多人所希望的澳大利亞「親華轉向」,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妄想。
柯文哲試出美國態度:明確反對台獨
接下來我們再把目光轉移到台海問題本身。我們都知道,現如今的台海局勢,問題根源存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包括蔡英文在內的台灣民進黨當局,針對「九二共識」進行模糊處理,到現在都未公開承認,而在私底下,卻又再推行所謂的「轉型正義」,推動台軍的「戰力改革」。
另一方面則是來自美國的干預,他們以意識形態作為介入的「依據」,強調台灣對於「民主陣營」的重要性,這也是佩洛西和一票歐洲政客竄訪台灣的重要借口,也給「台獨」勢力釋放出了「美國會幫」的錯誤信號,但現在這個情況似乎又有所改變。
而根據多家媒體的消息稱,台灣民眾黨領導人柯文哲,在4月8日開啟了他的美國之行,並在23日於休斯頓的一場宴會上發表演講。在演講當中,柯文哲聲稱,自己在接觸了大量美國政客之後,摸清了美國對於台海問題的三個態度。
第一,美國反對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
第二,美國絕不同意以武力改變台海現狀
第三,美國也明白表示不支持「台獨」
單純從這三點來說,我們很容易就會先入為主的認為,美國是台海地區的「和平維護者」,強調地區的「戰略穩定」。但從事實上來說,破壞台海現狀,企圖以武力改變現狀的始作俑者,也恰巧就是美國。最近的就有蔡英文和麥卡錫之間的會面,此前中方已經警告不止一次,但美國方面置若罔聞,依舊安排蔡英文和麥卡錫進行所謂的「非官方」接觸。
而解放軍對此以實彈演習回應,他們則稱之為「改變現狀」,真是一點臉皮都不要了。而在另一方面來說,美國自身,也在推動以武力改變台海局勢的現狀,目前已有美國軍官團進入到台灣島內,協助台軍進行戰鬥力改革,同時美國向台軍出口大量的先進武器,改變兩岸的平衡局勢。中方已經無數次強調,台海問題向來屬於中國內政,但美國方面從特朗普時代至今的一系列行動,都在挑戰中方的行為底線。
至於說所謂的不支持台獨,我認為恐怕就是嘴上功夫而已,美國已經在事實上支持台獨勢力的發展,已經在事實上推動台灣地區的「以武拒統」。而他們在嘴上不挑明,我認為就是害怕政治上的明確表態,會過度刺激中國,引發更激烈的回應。
而且更何況,在近期,無論是日本還是韓國這些個美國盟友的表態,我們都能看出他們是鐵了心的想把台灣問題上升到「地區穩定」的高度,這是不是也算是破壞了中美長期以來的「一個中國」共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