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些高級將領中走出了例如王近山、許世友、王樹聲等一代赫赫戰將,他們為共和國的建立貢獻出了巨大功勞。
然而,紅四方面軍當中,並非所有的高級將領都由王近山、許世友等人好運能走到最後,部分革命將領中出現了不是回家務農,就是被錯殺的人物。
比如,余家壽和徐順禮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
余家壽早年參加過黃麻起義,因作戰勇敢驍勇善戰,身被創口二十餘處,被戰友們戲稱為「活張飛」。1936年已是四方面軍10師師長的余家壽在拉池戰鬥中英勇奮戰右眼被擊中,從此變成眼部殘疾戰士。
後來的延安批張中,余家壽選擇了離開回到大別山打算重新尋找革命隊伍,而由於他的私自離隊,余家壽被認定為逃兵,所以後來即便他想重新加入隊伍但也因歷史遺留問題始終未能如願,最終不得不回到老家當農民。
徐順禮的情況幾乎與余家壽相同。徐順禮也是一位單眼負傷的猛將,他與余家壽一樣,文化程度不高,打仗全憑勇猛,在一次與胡宗南的戰鬥中,他率領劣勢人數,以出其不意的打法,一舉全殲胡宗南一個營,繳獲不少槍支彈藥。
在延安進行批張之際,他也因擅自離隊而被認定為逃兵,最終也因無法再次歸隊而不得不回鄉當農民。
第三位李特就更值得討論一下了。
李特的原名叫徐克勛,1924年在蘇聯列寧格勒托爾馬喬夫軍政學院學習時,和傅鍾、李卓然、肖勁光、劉明先、劉伯堅、曾湧泉、伍止戈、蔣經國等同學,1930年夏畢業回國後開始在鄂豫皖蘇區負責政工、培養軍事人才。
紅軍順利會師後,他出任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常委、西路軍參謀長等職務,後轉戰萬里終於來到新疆,到新疆後,由於被王明誣陷為「托派」最終被錯殺。直到李特錯殺的58年後解放軍總政才給他昭雪,並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以上三位都是紅四方面軍中的高級將領,他們每個人都歷經過革命戰火的洗禮和考驗,為革命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因為經歷或者個人性格等問題,最終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