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我軍師長回鄉探親,途中車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淚驚呼:爹

2022年10月14日21:18:41 軍事 1930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麻煩手動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帶給您舒適的閱讀體驗。


2022年,在大連黑石礁干休所,有一位傳奇老人。

如今他已經99歲高齡。

其帶著一副黑框眼鏡,臉上手上全是老年斑,走路也隨時需要人攙扶。

但即便年事已高,老人思維仍舊敏捷,目光更是如炬。

而他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向來人講述自己參加革命的故事。

他就是僅剩的4名在世開國將帥之一——王扶之

在王將軍數不勝數的革命故事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有兩件:

一是他的「救命恩人」兩隻蒼蠅;

二是他的「尋父功臣」一位趕驢車的老農。

1953年我軍師長回鄉探親,途中車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淚驚呼:爹 - 天天要聞

不過每每提起這兩件事,王扶之總是飽含熱淚,低頭慚愧地說道:

「謝謝......但又對不起......」

少年即從軍,立志振中華

1923年,王扶之出生在陝西子洲縣一貧農家庭。

他的家鄉位於黃土高原腹地。

地面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自然條件非常惡劣。

可想而知,當地人生活非常困苦。

王家共有四口人。

除了王扶之一家三口,還有他爺爺。

而家中老小便靠王父在外幫地主幹活,王母做女紅掙錢,勉強維持生計。

可現實往往是殘酷的。

在王扶之5歲那年,其母因病去世。

這本來就困頓的家庭雪上加霜。

為了減輕家庭負擔,王扶之便去地主家放牛。

在別人家裡,他什麼臟活累活都要干。

只要稍微犯一點錯,輕則扣工錢,重則拳打腳踢。

小小年紀的他,在外面受盡凌辱。

1953年我軍師長回鄉探親,途中車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淚驚呼:爹 - 天天要聞

今黃土高原

有一次,王扶之正準備去放牛。

地主家的幾個孩子堵在門口,硬是不讓他離開。

眼看著牛越走越遠,王扶之急得跺腳、眼淚直流。

直到他的呼喊引起其他人注意,這才解了圍。

儘管王扶之遭受過很多不公的對待,但其還是堅持下來。

就這樣,他在地主家呆了整整3年。

等到王扶之8歲時,王家條件稍微有了好轉。

更加幸運的是,王父是個有遠見、明事理的人。

他想將家中所有積蓄都拿出來供兒子讀書。

正所謂,知識改變命運。

只有有了文化,王扶之才能走出這片貧瘠的土地。

抱著這個想法,王父將兒子送到私塾,讓他學習最基礎的中國古典文學。

1953年我軍師長回鄉探親,途中車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淚驚呼:爹 - 天天要聞

可王扶之僅僅讀了幾個月,家中就再生變故。

彼時,王父不得不做出選擇:

是把錢留下來讓兒子繼續讀書;

還是拿錢救家裡。

得知這一消息後,王扶之立馬主動提出退學。

雖然只有短短几個月的學習時間,但他卻愛上了一句話:

「男兒當自強。」

而這也對其之後的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

此後他便回歸農作生活。

直到王扶之12歲時, 其所在的村子還很平靜。

但此時的中華大地已經風起雲湧。

就在這年,華北事變爆發。

1953年我軍師長回鄉探親,途中車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淚驚呼:爹 - 天天要聞

中共中央和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在這裡建立了紅色根據地。

因此,王扶之的家鄉也經常有紅軍戰士來宣傳革命思想。

只不過當時他年紀小,並不明白什麼是革命,什麼是紅軍。

但正所謂,眼見為實。

那段時間,他親眼看到紅軍戰士紀律嚴明,對當地老百姓更是秋毫無犯。

不僅如此,戰士們還幫助鄉親打土豪、分田地,一起農作、同吃同住。

種種行為,王扶之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漸漸地,他也萌生出加入紅軍的想法,立志要與戰士們一起解放全中國。

而後,為能順利加入紅軍,他甚至撒了個謊。

原來,當時年僅12歲的王扶之擔心自己年齡太小軍隊不收。

他便跟徵兵的同志說自己17歲。

1953年我軍師長回鄉探親,途中車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淚驚呼:爹 - 天天要聞

王扶之

或許是北方男子,再加上常年勞動,其外表看起來又高又壯。

因此,徵兵同志也沒有過多懷疑,同意他入伍。

在隨部隊出發前,王扶之回到家與父親告別。

聽聞兒子的壯志,王父沒有多言,只靜靜地注視著王扶之。

不知過了多久,他才緩緩起身,轉頭走進卧室。

而其要做的,便是幫兒子收拾行李。

背對王扶之,王父面都有點微微顫抖。

他看似有條不紊地在收東西,其實手忙腳亂。

一會兒洗漱用品裝重複了;一會兒把自己衣服裝進去了。

其眼淚也不止地滴落在兒子衣服上。

畢竟,不到萬不得已,誰又願意讓自己的兒子去經歷生死呢?

但就在剛剛那幾秒對視里,其看到兒子眼裡那道革命的火花。

儘管萬般不舍和擔心,他還是親自把王扶之送走。

那一刻,王父就站在門前,看著兒子漸行漸遠的背影。

誰能想到,這一別就是整整18年。

參軍後,王扶之被分到紅二十六軍「少共營」。

1953年我軍師長回鄉探親,途中車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淚驚呼:爹 - 天天要聞

那裡都是跟他年紀相仿的少年。

最大的也不過十六七歲。

但別看他們年紀小,有的已經參與過好幾場戰鬥。

屬於經驗豐富的「老兵」了。

當時紅軍的武器裝備十分落後,少共營更是如此。

只有少部分戰友配備了舊步槍和手榴彈

自然,對於王扶之這樣的新兵而言,更不可能配有武器。

當時,他手裡就只有一把梭鏢

但幾百年裝備不如敵人,少共營還是打出了好幾場漂亮的勝仗。

最為經典的就是勞山戰役。

1935年10月,陝北革命根據地領導人劉志丹在勞山地區策划了一場戰鬥。

1953年我軍師長回鄉探親,途中車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淚驚呼:爹 - 天天要聞

劉志丹

彼時,他將戰士們部署在敵方大本營周圍的勞山上。

想等敵人進入包圍圈,來個瓮中捉鱉。

果不其然,敵人上鉤。

隨著指揮官的一聲令下,戰士們一邊高喊,一邊往前沖。

少共營的戰士緊隨其後。

他們之中有人是第一次上戰場,但卻有著驚人的戰鬥意志。

憑藉靈活的走位和機智的打法,眾人把敵人搞得方寸大亂,毫無還手之力。

尤其是王扶之。

只見他扛著梭鏢,一下子跑到一個敵人面前。

敵人沒想到娃娃兵居然這麼不怕死,完全沒反應過來。

就這樣,他被王扶之頂住了腦門。

「繳槍不殺!」

見狀,王扶之大喊。

而這也是他參加革命以來,繳獲的第一把槍。

後來,其事迹得到上級和戰友們的一致好評。

1953年我軍師長回鄉探親,途中車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淚驚呼:爹 - 天天要聞

王扶之

一年後,王扶之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

接下來的幾年裡,王扶之因為學習能力強,腦瓜聰明,先後被任命為通訊員和測繪員。

毫不誇張地說,他為華北地區的抗戰作出巨大貢獻。

出征黑土地,壯氣吞殘虜

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共中央開始為解放全國做準備。

1947年,王扶之來到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的東北戰場。

東北戰場上的他,早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小鬼。

這些年來他在腥風血雨的戰場上摸爬滾打,積累到豐富的戰鬥經驗。

彼時,王扶之擔任東北民主聯軍二縱隊五師十四團一營的營長。

在他的帶領下,戰士們立下赫赫戰功。

最有名的就是那場姜家店戰役。

1947年3月9日,王扶之據上級命令,追擊毛家棚附近的敵人。

但而後,他通過研究當時形勢,以及分析偵查員帶回來的情報,得出不同意見。

其認為敵人應該在姜家店附近。

於是,王扶之堅持將部隊帶往姜家店進行阻擊。

1953年我軍師長回鄉探親,途中車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淚驚呼:爹 - 天天要聞

王扶之

事實證明,他的判斷是正確的。

當時敵人在姜家店附近部署了一整個加強營。

村子周圍都是用黃土和石塊堆砌的圍牆。

村內幾個院落互相連通。

彼此之間可以快速進行支援。

可以說,此時的姜家店像銅牆鐵壁一般,易守難攻。

而對於這種情況,王扶之制定了非常嚴密的進攻方案。

首先,他派尖刀排的戰士摸到圍牆下面;

計劃將敵人的「防衛盾牌」撕出一道口子。

當時,為了不被發現,戰士們擯著呼吸,趁夜色作戰。

那天是陰天,有點要下雪的樣子。

晚上自然更是昏暗,十來米範圍內只能看出人影,能見度非常低。

但不成想,他們的還是驚動了敵人的哨兵。

「誰!」

好在因為天黑看不清。

敵人哨兵只能大喊,以此確認身份。

1953年我軍師長回鄉探親,途中車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淚驚呼:爹 - 天天要聞

聽聞這話,尖刀排排長一下子反應過來,立馬回答:

「自己人,自己人。」

就在敵人的哨兵還沒搞清楚是怎麼回事時,尖刀排已經順利摸進圍牆之內。

接下來,其他連隊陸續突進。

就在全員都將要進入村子時,王扶之通過微弱的光亮發現西南角居然有一座炮樓。

這意味著,整個部隊將會受到嚴重威脅。

千鈞一髮之際,王扶之迅速調整進攻方向。

他隨即下達命令,由本人帶著三連攻佔炮樓,其他戰士負責掩護。

王扶之領導下的三連沒有辜負大家期待。

面對敵人的炮火,他們毫不畏懼。

王扶之更是身先士卒,端著衝鋒槍就沖了上去。

敵人從來沒見過這樣拚命的隊伍。

還沒來得及反抗,他們就被戰士們用槍頂住腦門。

見狀,敵方紛紛丟槍舉手,示意投降。

1953年我軍師長回鄉探親,途中車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淚驚呼:爹 - 天天要聞

就這樣,三連順利佔領炮樓。

攻下炮樓後,戰場形勢瞬間改變。

三連利用炮火力量壓制住了敵人,使其喪失抵抗意識。

就在此時,王扶之和當年扛著梭鏢一樣,站在炮樓上高喊:

「你們投降吧,民主聯軍優待俘虜!」

聞言,敵人一個個排著隊投降。

這場戰鬥歷經近1小時。

解放軍僅以傷19人,亡7人的代價,俘敵副營長以下350餘人,斃敵150餘人。

同時,他們還繳獲步槍250餘支,重機槍兩挺,81迫擊炮9門,107化學迫擊炮6門。

戰後,王扶之被授予一等功

解放戰爭期間,他隨部隊轉戰東北、華北、華中等戰區。

從東北松花江打到廣西鎮南關,征程上萬公里。

其獲得的戰功、嘉獎更是不計其數。

而等到全國解放,他又義無反顧投身於抗美援朝戰役

1953年我軍師長回鄉探親,途中車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淚驚呼:爹 - 天天要聞

1950年,美國在朝鮮發動戰爭,並逐步將戰線逼近中朝邊界。

東北地區從戰略後方成為戰爭的前哨站,局勢岌岌可危。

當時的新中國歷經戰亂,百廢待興。

面對這樣的局勢,中共中央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採取緊急措施,調遣兵力支援東北。

以此應對可能擴大的戰局,

然而,面對中方的軍力部署,美國非但沒有進行收斂;

反而愈加猖狂,竟然轟炸了我國的丹東地區。

是可忍孰不可忍。

1950年10月19日,志願軍在彭德懷的帶領下,雄赳赳氣昂昂,分批次入朝。

那個時候,王扶之擔任的是三十九軍五師三團的團長。

這支隊伍也是首批入朝的部隊之一。

躍馬鴨綠江,不死有後福

王扶之老將軍打了一輩子硬仗惡仗,早就將生死置之度外。

但要說到最為兇險、印象最深的戰鬥,還是在朝鮮戰場上。

因作戰英勇,指揮有方,王扶之被任命為一一五師的代理師長。

1953年我軍師長回鄉探親,途中車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淚驚呼:爹 - 天天要聞

他擔任師長之後,曾組織戰士們攻打下一處戰略高地。

而這場戰鬥是以少勝多的典範。

為此,志願軍總部還專門派《人民日報》記者劉鳴去到一一五師,採訪王扶之。

當時,一一五師駐守在臨津江以東。

該處屬於戰略要地。

敵軍每天會在這裡傾瀉數萬噸的炮彈。

陣地上到處都是碎石殘渣。

王扶之的指揮部就設置在陣地下方的坑道里。

那裡簡陋但很整潔。

鑿了幾個小洞作為窗戶;

放了一個木頭桌子,上面鋪著作戰地圖。

1952年8月2日晚上,記者劉鳴來到指揮部見到王扶之。

他聽其講述作戰經過及心得體會後,便伏在桌子上寫起新聞報道。

為不打擾劉鳴寫作,王扶之點了根蠟燭,帶著作戰參謀到坑道的深處討論接下來的戰鬥部署。

1953年我軍師長回鄉探親,途中車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淚驚呼:爹 - 天天要聞

王扶之(左)

然而,正當大家聚精會神工作時,突然「轟」的一聲巨響。

敵人的炮彈正好落到指揮部上方。

炮彈將指揮部完全摧毀,現場漆黑一片。

產生的氣浪將所有人推向四周,大家都被壓在瓦礫與碎石之下,生死不明。

不知過了多久,王扶之漸漸清醒,艱難地爬了起來。

環顧四周後,他很快弄清目前的處境和任務:

必須馬上救助被困的戰友。

但此時,坑道的入口已經被完全堵住。

無奈,他只能先一邊嘗試與外部取得聯繫,一邊找尋被困的其他同志。

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坑道里,王扶之一遍遍呼喊著戰友的名字。

然而,任他喊破喉嚨,也只有作戰科蘇科長和陳參謀發出了微弱的回應。

聽到他們的聲音後,王扶之立馬往聲音來源爬去。

好在他順利找到了被掩埋的科長和參謀。

1953年我軍師長回鄉探親,途中車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淚驚呼:爹 - 天天要聞

抗美援朝志願軍

兩人當時都身受重傷,無法動彈。

王扶之自知,一定要儘快想辦法出去。

他想了很多辦法與外界聯繫。

敲水桶、敲臉盆、用石頭敲牆面......

只可惜,這些行為都沒能得到反應。

但其實,在王扶之他們被困坑道下面時,地上同志也在緊張組織救援。

當時,彭老總得知這一消息,第一時間指示三十九軍,一定要設法找到王扶之。

三十九軍的軍長吳信泉,在長征時期就是王扶之上級。

可以說,他是親眼看著其一步步從青年成長為現在的樣子,對王扶之有非常深厚的感情。

他下令不惜一切代價,救出王扶之。

為了更好的執行救援任務,吳信泉從軍直屬工兵營抽調了工兵參與挖掘;

與此同時,他還派一一五師的政委沈鐵兵、參謀長程國璠一起到現場指揮救援。

儘管如此,眾人還是沒有被困人員的任何線索。

眼見這個情況,沈鐵兵含淚讓人找了幾個大罈子,準備放置烈士殘骸。

當時,程國璠在一旁更是攥緊拳頭,聲音微顫地說:

「我們師長個子高,還是找個棺材吧。」

聽聞這些話,吳信泉十分悲痛。

1953年我軍師長回鄉探親,途中車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淚驚呼:爹 - 天天要聞

吳信泉

後來,他給彭老總發電報,告知王扶之已經犧牲。

收到噩耗,彭德懷迅速回電,囑咐道:

「哪怕犧牲了,也要將遺體送回祖國安葬。」

接這樣,在志願軍幹部名冊里,王扶之被標註為「犧牲」。

但儘管如此,戰士們還是沒有停止挖掘。

一直找到第二天晚上。

就在大家已經快要失去希望時,工兵連副連長劉文才發現石頭縫裡飛出來兩隻蒼蠅。

這意味著,王扶之他們可能還活著。

對此,劉文才欣喜若狂。

他趕忙將這個信息報告給吳信泉。

吳軍長當即指示:

「加派人手進行救援!」

至此,戰士們重新燃起希望,再次開始搜尋。

鏟子挖斷了,就徒手挖。

哪怕大家的雙手和指甲被石頭割出了裂痕,手掌上全是獻血,也沒有停下來。

終於,劉文才搬開一塊石頭後,看到了已經奄奄一息的王扶之、蘇科長和陳參謀。

大家趕緊小心翼翼將他們抬出,後送到戰地醫院。

不幸的是,記者劉鳴在這場意外中犧牲了。

1953年我軍師長回鄉探親,途中車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淚驚呼:爹 - 天天要聞

王扶之獲救的消息傳到志願軍總部。

彭老總得知消息後長舒一口氣,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

晚年回憶起此事,王扶之很感謝當初沒有放棄他們的戰士;

更是把蒼蠅稱為「救命恩人」。

只不過說到在那命懸一線之際,他心中想的是什麼。

王扶之不禁紅了眼眶,小聲說道:

「父親......」

漂泊十餘年,終見老父親

事實上,王扶之12歲離開家鄉。

算起來,到1953年,他已經18年沒有回去過.

儘管在外人看來,其是鐵血硬漢。

但每到夜深人靜時,他還是忍不住望向窗外,思念家鄉的景色。

尤其是家中的老父親。

從朝鮮戰場回國後,王扶之被送到醫院進行休養。

在醫院和平安寧的環境下,王扶之愈加思念家鄉。

1953年我軍師長回鄉探親,途中車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淚驚呼:爹 - 天天要聞

之前因為一直征戰,加上為保護家人,王扶之從來沒有與家裡通過信。

現在國內的局勢基本穩定,他的傷勢也漸漸好轉。

於是,王扶之便向上級申請,回家看望自己的老父親。

得到批准後,他準備動身回鄉。

臨走前,為防止打擾地方上的同志,他沒有帶警衛員。

只見其身穿一身便衣,手提一些家常禮品就出發了。

其實,王扶之這一路上心事重重。

畢竟多年沒回去,家人還健在嗎?

他們會不會搬家了?

他們還能認出自己嗎?

......

種種問題盤旋在他的腦海里。

幾經輾轉,王扶之終於來到離家鄉最近的縣城。

可即使這樣,從縣城到村子還有幾十公里。

當時的交通又很不方便。

王扶之站在路旁,看著遠處的家鄉,望眼欲穿。

1953年我軍師長回鄉探親,途中車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淚驚呼:爹 - 天天要聞

就在他焦急時,一輛驢車從旁邊經過。

王扶之見狀,趕忙將驢車攔了下來,禮貌問道:

「大伯,你準備去什麼地方啊?」

聞言,車上走下來一個老農。

他看起來倒是像當地人。

高顴骨、黑皮膚、頭戴白毛巾,臉上和手上布滿皺紋,彷彿書寫著滄桑的歲月。

更巧的是,老農要去的地方正好是王扶之老家。

後來,聽聞其是歸鄉探親,老農更是熱情。

彼時,他一臉慈祥地看著王扶之,莫名從眉宇間感受到一絲熟悉。

因為是老鄉,老農也沒多想,還邀請他上車跟自己一起走。

就這樣,兩個人一邊趕路一邊聊天,非常投緣。

眼見老農和自己父親差不多歲數,王扶之不由得問老農:

「老伯,你就是這附近的人嗎,家裡都還好么?」

老農呵呵笑了一聲,說:

「家裡挺好,現在新中國成立了,大家都在加緊時間進行建設。

我們家裡也分了地,生活越來越有盼頭了。

但是家裡面現在只有我了...」

老伯說著說著,低下了頭,情緒有些失落。

1953年我軍師長回鄉探親,途中車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淚驚呼:爹 - 天天要聞

王扶之

突然,老農突然想起了什麼,說:

「我還有個兒子!只不過他很小就離家出去參軍。這十幾年兵荒馬亂的,也不知道他怎麼樣了。」

聽到這裡,王扶之突然心裡一緊。

他趕忙問道:

「大伯,你的兒子是多少歲的時候出去的,他叫什麼名字?」

眼見其情緒激動,老農有點恍惚,順口答道:

「兒子12歲就出去了,他叫王扶之。」

聽到這裡,王扶之再也無法抑制情緒。

沒想到日夜朝思暮想的老父親竟然就在自己眼前。

他眼含熱淚,緊緊握住老農的手,說道:

「爹,我就是王扶之啊。」

原來,王扶之早早離家後,身材樣貌都變化很大。

自己的父親在這些年也蒼老了很多。

1953年我軍師長回鄉探親,途中車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淚驚呼:爹 - 天天要聞

王扶之

兩個人在車裡聊了一路,竟都沒有認出彼此。

而得知這個消息,老伯也同樣很意外。

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過了這麼多年,居然會在驢車遇到兒子。

此刻,王父早已老淚縱橫。

他顫顫巍巍地將王扶之的手拉到自己懷裡,仔細打量著自己兒子,說:

「回來了就好,回來了就好啊!」

兩個人抱頭痛哭了好一陣,才向著家的方向繼續駛去。

看過父親後,王扶之將他接到北京,和自己一起居住。

這個從小離家的孩子,終於有機會和家人一起生活了。

後記

王扶之回到部隊後,前往南京軍事學院進修。

畢業後,他相繼擔任三十九軍參謀長等職位,協助鄧小平指揮珍寶島自衛戰和西沙海戰,為共和國的軍隊建設作了突出貢獻。

1953年我軍師長回鄉探親,途中車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淚驚呼:爹 - 天天要聞

王扶之

1964年,王扶之被授予少將軍銜。

時至今日,他是在世的4位開國將軍之一。

老將軍的一生波瀾壯闊,為祖國解放奉獻了自己畢生心血。

參考文獻

王子恆.大難不死的將軍王扶之[J].文史春秋,2005(02):14-15.

佚名.兩隻蒼蠅救了將軍王扶之[J].政府法制,2011(11):52.

《王扶之將軍的鐵血柔情》

軍事分類資訊推薦

讓人大開眼界!殲10CE帶著餘威飛入馬來西亞,被圍的水泄不通 - 天天要聞

讓人大開眼界!殲10CE帶著餘威飛入馬來西亞,被圍的水泄不通

連圖紙都沒有?央視首次披露殲10研發細節,讓印度破防了印度破防了,因為兩件事。(印巴爆發激烈空戰,印度戰機損失高達5架,事後巴基斯坦公開感謝中國)一個來源於特朗普,其搶在莫迪之前,當眾宣布印巴達成停火協議,期間不忘自誇之所以有這樣的成果,完
聯合飛機首發鉑影T1400無人機,已啟動適航認證工作 - 天天要聞

聯合飛機首發鉑影T1400無人機,已啟動適航認證工作

北京商報訊(記者 關子辰 牛清妍)5月23日,聯合飛機集團的縱列式重載無人機鉑影T1400在2025世界無人機大會上亮相。目前,鉑影T1400已啟動適航認證工作,邁出了走向市場化的第一步。據介紹,鉑影T1400採用縱列式布局,最大起飛重量高達1400kg,最大載重650kg,最大航程超過900km。搭載雙130kw發動機與智能旋翼系統,最高升...
抗聯復裝的美國雷明頓7.62mm彈藥 - 天天要聞

抗聯復裝的美國雷明頓7.62mm彈藥

這是7.62×54mmR彈藥 。「7.62mm」 是彈頭直徑,「54mm」 是彈殼長度 ,「R」代表凸緣彈(rimmed cartridge) 。這種彈藥由美國雷明頓兵工廠(Remington Arsenal )為一戰時期俄國訂單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