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到現在,人們對天空的嚮往從未停止。
受時代科技局限,為了展示心中的美好期待,故而誕生了一些神話故事,比如最為典型的嫦娥奔月,豐富古代人類社會文化的同時,也孕育了後代航空航天技術萌芽。
領域行業想要進步,必然少不了推動者的出現,明朝萬戶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
在掌握了相關物體上升的理論後,他將自己綁在椅子上,後背安裝了幾十支火箭,實驗的結果諸位都想像得到,萬戶也獲得了「世界航天第一人」的稱號。
在科學技術的有力支撐下,這才開始了對宇宙的深度探索。
原來越多的舉世矚目成就面前,絕對不可忽略掉「航天員」的存在,陳冬正是其中一者。
對於陳冬而言,這是自己的人生理想,想要實現需要巨大的心血付出,他為了達到標準要求進行了6年的「封閉訓練」。
作為上學階段的尖子生,老師對他印象很深刻,雙方之間一直保持著聯繫,這次「失聯」讓老師有些著急,後來更是開始了登報尋找。
這不光是老師,就連妻子都不例外,陳冬在新婚次日拋下她歸隊訓練,可想而知他放棄了多少東西。
陳冬立夢
陳冬1979年出生在河南洛陽,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庭條件比較一般。
人們常講「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到了上學的年紀,陳冬總是能獨當一面,妥善地解決好許多事情,老師看中了他這方面的能力,便推薦他擔任班級班長。
對於陳冬來講,這更是一份擔當,不管什麼時候他都以班級利益為重。
小學、初中、高中,陳冬永遠是同學心目中的「和事佬」。
學習方面更是無需擔心,只要考試陳冬就是名列前茅,老師喜歡同學羨慕家長驕傲,這不是妥妥的別人家孩子嗎?
此時他的夢想還是成為軍人,高三時段恰逢飛行員招生,陳冬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參加了。
出色的身體素質讓他順利通過各項考核,並在高考中以620分的成績被長春飛行學院錄取。
飛行員不同於其他職業,決不允許出現任何差錯,故而選拔時也是萬里挑一,陳冬沒有任何半點鬆懈,也從未感覺到後悔。
不久後陳冬進行了試飛,所有細節操作全部達到要求,隨後正式晉級為飛行員。
滿以為他會在此奉獻一生,誰曾想還有更大的野心追求——宇航員。
在這個過程中,陳冬經首長介紹認識了汪曉艷。
由於工作的原因,兩個人平時不怎麼見面,但絲毫不影響彼此間感情的增進,他們互相包容互相理解,畢竟有國才有家。
等陳冬稍微有些閑時間的時候,兩個人的婚姻才被提上日程。
滿以為兩個人柴米油鹽持續一段時間,陳冬卻在結婚第二天便收到了歸隊的命令,他放下對家人的眷顧,義無反顧地來到了訓練場地。
妻子始終在等他回來,這一等就是6年。
航天英雄
遨遊太空絕不是說說而已,在訓練方面更是不容大意。
為了確保神州十一號飛船的任務成功,陳冬進行了6年時間的封閉訓練,時間長達3000個小時,每天都是高強度備戰狀態,從未過半點思想上的鬆懈。
除了陳冬的家人知道他在做什麼之外,對於其他人來講就是「失聯狀態」。
高中班主任姚自強聯繫不上陳冬,後來更是在報紙上刊登了文章,可即便如此仍然沒有陳冬的音信,他甚至已經懷疑陳冬是否發生了意外。
誰也沒想到,多年後意外成了驚喜,陳冬的名字出現在了神舟十一號飛行乘組名單。
那一年陳冬33歲,第一次飛行就完成了30天的駐留,為中國「太空家園」的建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陳冬獲得了無數榮譽光環,可誰又能想像到他背後付出了多少努力?故而又被網友們送上「航天英雄」的稱號。
除了航天夢想實現外,陳冬還收穫了家庭圓滿。
特別是他的妻子,為他生下了兩個雙胞胎孩子,令身邊的同事都很是羨慕。
這並非航天之路的終點,在返回地球後,陳冬依舊保持著訓練,隨時準備等待祖國的召喚。
2022年6月5日,陳冬乘坐「神舟十四號」飛船再次登上太空,這一次他成為了指令長,不再顯得那樣憨萌與稚嫩。
從旁觀者的角度出發,陳冬這一刻最應該感謝的是自己妻子。
表面上看似替他解決了心底之憂,這又何嘗不是對國家航天事業的一種支持與風險?
笑侃人世間
寫到這裡,筆者的內心滿是感慨。
中國航天事業能夠發展得如此迅速,正是無數「航天人」努力的結果,陳冬不過是其中的一個縮影。相信在一代又一代追夢人的傳承下,神州大地必然會有更多的成就載入到歷史史冊。
文章結尾之時,送給諸位一句話:神舟托舉英雄,天舟滿載星河。
中國空間站從無到有,前後經歷了幾十年的時間,他們的汗水付出讓國人挺起脊樑。仰望星空追夢不止,他們無愧於這些時代里的青春,請向這些航天人獻上心底那份最崇高的敬意。
感謝您的閱讀,喜歡別忘了留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