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傳來重磅消息,雙方達成合作聲明,決定對等取消關稅戰期間加征的不平等關稅,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在國際貿易博弈中的硬核實力。
中美雙方將各自維持對相關商品的10%關稅,除此之外所有關稅將做暫緩90天實施(24%關稅項目),而在美方4月8日至4月9日所有加征關稅全部取消。
簡單來說,從4月2號開始中美互相加的關稅,一下子就回到4月2號之前了。這意味著特朗普發動的對華關稅戰徹底失敗。
美國妄圖通過加征高額關稅,限制中國商品的出口,從而遏制中國經濟的發展。但現實卻給了美國沉重的一擊。
關稅戰導致美國國內物價飛漲、企業成本攀升、通貨膨脹加劇,普通民眾生活成本大幅增加,農場主農產品滯銷,企業界怨聲載道。
蘋果、特斯拉等120多家巨頭聯名求豁免,畢竟眾多美國企業對中國供應鏈依賴程度頗深,加稅無疑是自斷財路。
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咱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 "戰場上拿不到的,談判桌上也別想拿走" 的硬道理,妥妥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雖然中美此次達成了互降關稅的協議,被廣泛認為中方佔上風,但後續的談判前途將依然坎坷。美國對華戰略思維並沒有改變,協議爭取來的時間被特朗普政府高官視為美國實施對華「戰略脫鉤」的機會。
正像雙方都承認的,此次會談達成的聯合聲明,只是中美解決貿易糾紛的「重要一步」。在接下去的90天內,雙方還要就更深層次的問題展開更艱苦的談判。能否達成「全面協議」,還存在很大的未知數。
美國可沒有打算就此停手,反而把眼光轉到了軍事上。最近,美軍印太司令部的帕帕羅司令在2026財年國會聽證會上明確表示,中國在戰機和軍艦的生產速度上,已經甩開美軍一大截。
數據顯示,中國戰鬥機的生產速度現在是美國的1.2倍,而在海軍作戰艦艇的建造上,更是打出了6:1.8的對比,簡直是美軍速度的三倍。
美國太平洋陸軍司令克拉克聲稱,美國已在亞太地區成立了兩支多域特遣部隊,第三支機動部隊正在組建中。
軍事觀察員張學峰介紹,美國陸軍正在組建的新機動部隊,實為第三支多域特遣部隊。按計劃,美國陸軍最終將組建五支多域特遣部隊。
日內瓦談判桌上,兩國代表握手言和,洋洋洒洒的聯合聲明,核心就倆字:降溫。那口氣,都透著想緩和關係的意思。
雙方明面上客客氣氣,可誰都沒把手裡的牌全扔了。那百分之十的關稅,就是留著日後掰手腕的底牌。說白了,就是把關稅水平大致拉回到今年4月2號以前。
美國那邊取消了之後加征的那些狠招,中國也撤了對應的反制。中方還表態,5月12號談好的那些,比如非關稅壁壘啥的,只要4月2號後加的,都考慮暫停或取消。
這突然的「降溫」,讓不少人覺得,美國那套單邊主義的關稅大棒,算是掄了個空,自己也震得不輕。畢竟,前陣子狠話還滿天飛呢。對中國來說,這顯然是硬扛出來的成果,立場夠堅定,應對也有章法。
美國超市裡有些東西得搶,老百姓天天擔心東西漲價,好些州政府直接跟聯邦叫板打官司,民怨沸騰。美國經濟離了全球供應鏈,就像魚兒離了水,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玩法,副作用越來越明顯。
有經濟學家也嘀咕,美聯儲加息,債務上限那顆雷也懸著,自家後院都快起火了,哪還有心思在關稅上硬耗?
中國這邊,外部壓力山大,經濟卻沒垮。官方數字擺在那兒,外貿、金融市場都還穩得住,沒像有些人先前嚷嚷的那麼慘。這份淡定,很大程度上得歸功於從2018年貿易戰一開打,中國就開始琢磨怎麼避險了。
更關鍵的是,有人分析,中國從美國進口的那些東西,大部分都能找到替代品,或者跟別的國家簽新單子也能補上窟窿。可美國市場就不一樣了,老百姓日常用的、工廠裡頭的一些東西,短期內還真離不開中國製造。這麼一來一去,中國在談判桌上自然就多了幾分底氣。
除了明面上的關稅壁壘,看不見的戰線上,火藥味兒一點不比那邊淡。戰略資源的控制權,向來是大國掰手腕的關鍵。中美貿易摩擦最凶那陣子,中國一度把對美國的稀土出口給掐斷了,連賣給其他國家的稀土也管得更嚴了。
稀土這玩意兒,號稱「工業維生素」,現代高科技產業的命根子,尤其那些尖端武器、新能源車、精密電子,缺了它就得抓瞎。
美國的國防工業和高科技公司對稀土非常依賴,因此,當中國可能打「稀土牌」的風聲傳出,美國國內相關產業立即炸鍋,紛紛要求政府趕緊想辦法保住供應鏈。
即便如此,中國似乎並未完全放開所有戰略性稀有金屬的出口。像鎵、鍺等半導體關鍵材料,以及一些超硬材料,出口依然管控嚴格。這些不起眼的工業原料,卻能扼住一些國家高科技產業鏈的咽喉。掌握這些關鍵環節,無疑讓中國在全球科技競爭和地緣博弈中掌握了更多籌碼。
貿易摩擦升級的時候,美國也不是沒出招。又是派戰略轟炸機,又是公開討論要不要攻擊對方的關鍵基礎設施,甚至還威脅搞全面禁運,想用極限施壓逼中國就範。
但這些軍事姿態和狠話,好像沒能讓中國在核心利益上退半步。中國從始至終就一句話:要談可以,但必須相互尊重、平等協商、互惠互利。
面對這麼複雜的中美關係,中國的算盤,顯然不只盯著眼前的關稅數字。
中國「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意思是通過積極應對外部挑戰,反而能把自己磨礪得更強,抓住發展的機會。所謂「以鬥爭求和平則和平存」,這話已經成了指導對美戰略的一條重要思路。
信息來源:閩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