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客北海 三劍客
文/劍客北海
四季輪迴。
又到了摸底的時候了。
而每每這時,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越是臨近摸底,很多人可能越是心裡摸不著底。
今天講一個另類故事吧。
因為,有利的,平時講得都比較多,關心關注也較多。
不需多講。
我們在這裡,給大家提供另一個觀察的角度,希望大家在作決定的時候,能夠更加理性和全面。
僅此而已。
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只要是轉業的,就沒有後悔的」。
想一想,轉業回到地方,工作好,離家近,待遇高,體面有地位,每天朝九晚五,輕鬆自在,什麼樣的人才會後悔呢?
而軍士退役則不同,一些軍士放棄了留隊長乾的機會,以為出去以後可以憑藉一身本事,走上人生的巔峰,結果大多數最後都在接受了生活的毒打之後,低下了高昂的頭顱。
其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軍官或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條件的軍士轉業回去,只是換了個工作崗位而已,飯碗始終端得穩穩的。
而以複員方式回到地方的軍士,則是重新就業或創業,是從頭開始。
其中的風險和差距,顯而易見!
但是,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從來不缺乏成功者,也不缺乏冒險者。
也正因為如此,轉業成為了很多人的「奮鬥目標」。都想快點脫下軍裝,早早加入到地方體制內的隊伍,享受不後悔的人生。
尤其是到了十月,眼瞅著就要摸底了,很多人想走的那顆心,已經按捺不住了。
儘管,現實生活中,存在個別軍官對安置的崗位不滿意的,但是總體來說,真正對轉業後悔的確實極為少見。
過去,大多不滿的情形都是對崗位的不滿,現實情況離其期望值相差甚遠。
比如,有副團職幹部,希望回去後,能夠走上副處或正科級的實職崗位。
而實際上,卻去了一個冷門單位任虛職。
也有一些是因為信息不對稱所至的。自己對於安置地的政策不了解。或者,當地當年的安置政策突然作了調整。覺得自己吃了虧。
老孫是去年轉業安置的,雖然安置還不到一年,但談及當時的選擇,仍然難掩悔意。
在戰友的眼裡,老孫這純粹就是凡爾賽。
因為自從新政落地後,軍官的退役名額減少了很多,在鼓勵長期服役的大環境下,不達齡達銜,想要轉業還是很難的。
老孫能在為數不多的名額中爭取到一個,算是很幸運的事了。能轉業就很讓人羨慕了,這轉都轉了,再回頭說轉業不好,那不是拉仇恨嗎?
不過呢,老孫是真沒那個意思,他覺得自己在地方過得真的不是很好。
至少,沒有他預想的那麼妙。
地方沒有想像中的輕鬆
「回到地方就輕鬆了」,這是在部隊幹活干到累時,戰友們互相關心的一句話。
潛意識裡,大家都認為地方公務員很輕鬆,尤其是這兩年,加班情況越來越嚴重,更是讓人從內心嚮往不用加班的公務員。
在轉業回去之前,老孫一直覺得,公務員可能也會很忙,但再怎麼樣,正常下班還是能夠保證的。
即便是有加班,估計也只是偶爾,不會像部隊一樣加班常態化,甚至是被默認為正常現象。
這老孫到了地方真正成為公務員了才知道,所謂的輕鬆,也不過是自己以為的。
當然了,不排除有的崗位確實輕鬆,但是老孫所選的崗位是一點也不輕鬆,屬於事情比較多的,加班那是常有的事。
雖然加班的頻率沒有在部隊時那麼高,時間也沒那麼長,但老孫仍然覺得不輕鬆。
在部隊加班累的時候還能安慰自己說,轉業就好了。這轉業回來了,累了的時候只能鼓勵自己說,退休了就好了。
地方沒有想像中的晉陞快
沒轉業之前,老孫經常聽到戰友們討論已經轉業的誰誰誰,在單位時一直晉陞不上去,到了地方這才幾年,都成什麼領導了。
還有那誰誰誰,實在是在單位沒有發展前景了才走的,這轉業回去混的可好了,現在都有自己獨立的辦公室了。
這就給大家造成了一種錯覺,地方領導崗位比較多,晉陞要比在部隊快。
很容易讓人以為,只要轉業回去,飛黃騰達、封王拜相就指日可待。
雖然老孫沒這樣以為,但也是心存幻想,希望轉業後能有個好的發展的。
但經過這幾個月的工作,老孫清楚的認識到了,地方晉陞並沒有那麼快,甚至比部隊還慢。
要說在部隊,晉陞是慢車道的話,到了地方,可能就是死胡同了。
好在有一點,不管是公務員還是事業編,即便是不晉陞也能幹到退休。
特別是,公務員職級並行後,如果職務上不去,還能享受一下經濟待遇。
想躺平很難
在轉業之前,老孫就想過,要是轉業回去要是不好混,那自己就躺平,不爭不搶,躺等退休。
反正干不幹的,工資都不會少,只要不出錯,誰還能怎麼著自己?
結果現實是,老孫感覺現在的自己就像走在人潮湧動的街頭一樣,自己的內心不想走,可身邊熙熙攘攘的人群也會推著自己走。
想要躺平,啥也不幹,很難。
畢竟,周圍大多數人都在忙,你不幹活,就沒有辦法在這個團隊里待下去。
無奈只能延續在部隊時的埋頭苦幹作風,繼續埋頭苦幹到底。
感覺像從一個坑裡,又跳到了另一個坑裡,關鍵是這個坑,還是自己哭著喊著要跳的。
這就有點類似於一個老同志,本想到一個小散遠單位去養老,結果這個單位遇到了大任務,必須得往前沖。這個時候,大家都在拼,你不拼,別人不說你,你自己的臉面也掛不住。
再一個就是收入的問題。
說起來,這是讓老孫最難接受的一件事。
換句話說,要是錢夠花,前面那些也不算啥,總不能自行車跟手錶都要吧?
正是錢不夠花,所以加上前面那些,就覺得更委屈。
在部隊的時候,老孫的工資,加上愛人的隨軍未就業補助、十三薪,平均到手差不多每個月能有一萬三出頭。
去除房貸、生活費、人情往來、教育支出啥的,省著點用,每個月都能剩點,日子過的雖然不說很富足,但也不差。
本以為地方工資會像大家說的那樣,是米飯下面的肉,看著少,其實很多。
等真正領工資了,老孫才知道,有時候看著少,其實是真的少。
尤其是這兩年,很多地方公務員的工資都降了,像老孫到手工資不到7000元,公積金兩千多,基本上就這些了。
至於之前大家所羨慕的,年底有好幾個w的各種獎,他還沒有見著,很可能再也見不著了。
本身工資就比在部隊的時候少很多,再加上家裡多了自己穿衣吃飯,經濟支出是直線上升。
別說剩錢了,每個月都得從退役金里拿錢貼補生活。
老孫現在就在想,等到退役金花完了,到時候該怎麼辦?拿什麼貼補家用?
之前老孫總覺得能早轉業就早轉業,趁著年輕,回去還能有所發展。
現在老孫反過來了,都勸大家:能多在部隊干幾年就多干幾年,回到地方也不好過。
尤其是小城市,公務員的工資水平並不高,保障也沒有現役時多,再一降薪,那點工資不僅是捉襟見肘,甚至能見大腿,這樣的日子,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