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國際新秩序建立以來,世界變得更安全了嗎?
過去70多年,國家間戰爭的頻率和烈度的確下降了。
20世紀50年代,世界平均每年發生超過6次國家間戰爭,到了2000年,這一數字已不足1。與此同時,世界也沒有再爆發像兩次世界大戰那樣烈度的戰爭。
但是,暴力並沒有減少,甚至還在增加。
就像前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鄧普西2012年在一次演講中所說的那樣,世界正面臨「從未有過的危險」。
回到當前的俄烏衝突,世界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危險」顯然是核戰爭的風險。
最近幾個月,西方媒體宣傳之下,包括普京、梅德韋傑夫、拉夫羅夫在內的俄政府高層,多次提及使用核武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可能性。
特別是普京在9月30日烏克蘭四地「入俄」儀式上,公開表示新加入的領土受俄羅斯核武器保護後,核戰陰影再次增加。
10月7日,拜登在民主黨的一個籌款活動上發表講話時稱,核「世界末日」的風險,正處於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
拜登表示,自古巴導彈危機以來,美國還沒有面對過世界末日的前景,這是第一次。
拜登強調,自己相當了解普京,這位俄羅斯領導人關於核武器的言論絕不是在開玩笑——俄羅斯的核威脅是切實存在的,特別是在俄軍進攻不順的背景下。
拜登還警告稱,即便使用低當量的核武器,也可能導致局勢迅速失控,最終導致全球毀滅。
這是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拜登對核戰爭風險發出的最嚴厲和最嚴肅的警告。
而我之所以將其稱為「前所未有的危險」,是因為當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也不過只持續了13天,但俄烏衝突已經持續了7個多月,並且還有持續下去的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拜登作出上述言論當天,默克爾也再度就俄烏局勢發聲。
當天,默克爾在出席一場紀念活動上表示,俄烏衝突是一個「轉折點」,她再次呼籲國際社會必須認真對待俄羅斯的表態,而不是一開始就將其視作虛張聲勢。
默克爾批評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並認為俄羅斯正在破壞包括前蘇聯和俄羅斯在內的國際社會,但她同時強調,想要妥善處理俄烏沖必須同時著眼現在和未來。
默克爾認為,只有在俄羅斯的參與下,歐洲才能獲得持久的和平。她還告訴現場觀眾,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冷戰」將永遠不會真正結束。
這是默克爾近期第二次就俄烏局勢發聲。
上周二,也就是9月27日,她在出席一場開幕式時呼籲,西方應當視俄羅斯為一個認真的對話夥伴,普京的講話絕不應該被忽視,必須認真對待。
自去年年底卸任以來,默克爾便過起了深居簡出的生活,幾乎不再過問政事。即便是在俄烏衝突爆發後的幾個月,她也鮮少就局勢發表看法。
不會有人放著閑適的退休生活不過,跑來苦口婆心地規勸西方認真對待俄羅斯的表態。
默克爾半個月內兩度就俄烏衝突發聲,是因為她察覺到了危險。她從小在東德長大,俄語說得非常流利,對於俄羅斯這個國家和普京這位領導人,她再熟悉不過。
默克爾是歐洲領導人,她對核戰風險的警告主要基於歐洲的利益。拜登是美國總統,他對核戰風險的警告主要基於美國的國家安全。
但不論是誰,都恪守「核戰爭打不贏也打不得」的原則和底線。
如果說兩次世界大戰對世界的毀滅程度是30%和50%(這只是用作對比的假設數據),那麼核戰爭一旦大規模爆發,對世界的毀滅程度將高達80%甚至是100%。
回過頭來看看現在的世界,核戰風險增加、氣候危機和能源危機加劇……這真的是世界希望看到和建立的國際新秩序嗎?
至少這是大部分人不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