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二戰英國坦克的性能究竟如何?1916年9月15日:第一次世界大戰:大英帝國軍隊於法國皮卡第索姆省進行之索姆河戰役中使用坦克和德意志帝國軍隊作戰,這是人類軍事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
MARK1這種坦克很垃圾,實用性很低,充其量只是提供了一個有趣的理念。
而英國人雖然是先行者,但在坦克方面的理念卻慢慢地落後起來。
二戰中,英國人仍然固執地將坦克劃分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
所謂步兵坦克,類似於德國突擊炮的理念。
這種坦克要求裝備強大的支援火炮,有厚重的正面裝甲,但機動性很差,只要能夠跟得上步兵前進速度即可。
步兵坦克主要用於配屬步兵師,協助步兵進行作戰。
而巡洋坦克則恰好相反,強調優秀的機動性,但攻擊力和防禦力較差。這些巡洋坦克主要是單獨拉出來,編組為裝甲師、裝甲旅,用於機動作戰的。
說起來,二戰英軍也有很多款坦克。
以步兵坦克為例,早期的26噸的瑪蒂爾達步兵坦克就很厲害,德軍的1到4型坦克都不容易對付。
它的火炮比較弱,口徑僅有40毫米,同德軍的1到3型坦克差不多。
它的最大公路時速只有25公里,非常緩慢。
但是,瑪蒂爾達步兵坦克有著強悍的裝甲防禦力。
坦克前裝甲厚度達78毫米,炮塔裝甲厚度達75毫米,側裝甲厚度達70毫米,後部裝甲厚度達55毫米。
在二戰初期 ,這種裝甲是逆天的。
北非的德軍主力坦克為3號坦克,裝甲厚度是 10到37毫米,同瑪蒂爾達相差很大。
而3號坦克的37毫米坦克炮,對瑪蒂爾達幾乎沒有威脅。
一輛3號坦克連續擊中瑪蒂爾達5炮,對方毫髮無傷。3號坦克的德國車長抱怨:我們簡直是用石子在砸銅鐘。
由於常規反坦克武器對付不了瑪蒂爾達,隆美爾被迫用88毫米防空炮平射,來對付這種扛著小炮的厚皮坦克。
瑪蒂爾達畢竟是早期坦克,到1943年已經過時,全面停止生產,共生產了4000輛。
隨著德國四號F2型坦克以及虎式坦克出現在北非,瑪蒂爾達的裝甲擋不住75毫米和88毫米坦克炮了。
到了瓦倫丁步兵坦克,重量降低到16噸,火力略有增強,裝甲卻降低了,機動性仍然很爛。
作為巡洋坦克,它的速度太慢了,最大公路時速不過24公里。
作為步兵坦克,它的防禦力又不夠高,相當平庸。
即便如此,這種坦克在二戰中也生產了8275輛。
瓦倫丁是1941年正式服役,目的是淘汰已經逐步過時的瑪蒂爾達坦克。
瓦倫丁早期型號裝備40毫米火炮,同瑪蒂爾達沒什麼區別,受到了北非英軍的批准。
所以瓦倫丁逐步更換了57毫米火炮,火力有所增強,可以對付北非德國的坦克。
英軍對瓦倫丁評價一般,認為它的性能提高有限,最大優勢是可靠性大大高於瑪蒂爾達。
在1944年,瓦倫丁就被新一代坦克取代。
到了丘吉爾步兵坦克,情況就不同了。
這種坦克正面裝甲高達100毫米以上,後期型號更是高達150毫米,德軍75毫米和88毫米坦克炮想要遠距離擊穿它,都有一定困難。
這本身就是非常驚人的,在德軍看來根本沒有88炮對付不了的坦克。
雖然機動性還是很爛,火炮有很多種型號,畢竟裝甲太厚了,作為步兵支援坦克是很嚇人的。
這種製造了5000多輛的38噸丘吉爾,也是少數性能可以同德國黑豹、虎式坦克對抗的英國坦克。
在第二次阿拉曼戰役中,丘吉爾坦克同德軍正面交火。面對德軍猛烈的炮火,五輛坦克僅有一輛被徹底擊毀,其中一輛甚至被擊中數十發炮彈後,還可以還擊讓人嘆為觀止。
在突尼西亞戰役中,丘吉爾同虎式坦克發生了坦克戰。
客觀來說,兩種坦克機動性和防禦力相差不大,但火炮有差距。丘吉爾的57毫米坦克炮,性能大大不如88炮,只能在很近距離對虎式坦克造成威脅。
現存唯一能夠開動的131號虎式坦克,就是突尼西亞戰役中被丘吉爾坦克幹掉的。
丘吉爾坦克頂住了虎式坦克的炮擊,連續還擊後擊中虎式的炮塔座圈。德軍無法修復這輛坦克,只能放棄它撤退,進而被英軍繳獲。
可見,丘吉爾坦克還是很強的,即便沒有虎式和黑豹坦克那麼厲害。
英國政府對丘吉爾坦克卻不是很滿意,主要它的成本太高了。製造1輛丘吉爾坦克的費用,可以用來製造2到3輛瓦倫丁坦克。
至於巡洋坦克呢?
第一種十字軍巡洋坦克,機動性還不錯。
這種20噸坦克,公路最大時速為42公里,最大行程為320公里。
它的裝甲比較薄,不到32毫米,使用40毫米或者57毫米火炮。
該坦克雖比較實用,性能只能用平庸來形容。
第二種克倫威爾巡洋坦克,機動性仍然相當優秀,公路時速高達61公里。
克倫威爾坦克過於側重於機動性,導致這種30噸坦克的攻擊力和防禦力都不佳。
大部分型號的克倫威爾裝備57毫米或者75毫米火炮,攻擊力有限。
好在裝甲最大厚度提高到64毫米,比前輩強得多,可惜仍然對付不了德國中型和重型坦克。
在魏特曼中尉的小村血戰中,它的虎式坦克同克倫威爾在幾十米距離遭遇,互射一炮。
即便這麼近的距離,克倫威爾也無法擊穿虎式坦克正面裝甲,自己則被一炮擊毀。
第三種彗星巡洋坦克,保持很高的機動性,公路最大時速為51公里。這種33噸的坦克,裝甲最大厚度提高到76毫米,終於達到一流中型坦克的水平。同時裝備了76.2毫米坦克炮,穿甲能力破天荒地提高到472米距離,一炮射穿30度傾斜的140毫米裝甲。
也就是說,彗星坦克才有正面對抗德國重型坦克的能力。
在戰爭的最後階段,英國終於研究出一款優秀的中型坦克,彗星巡洋坦克。可惜它服役時候已經是1944年12月,距離德國投降不遠了。
可以這麼說,英國人的所謂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的劃分,本來就是非常荒謬的。
坦克最大的優勢並不是火力和防禦,而是機動性。至於掩護步兵的任務,完全可以交給突擊炮來完成。步兵坦克壓根就沒有什麼意義,二戰事實也證明如此。
在二戰中期,英國人已經領悟了這點。
他們為了彌補中型坦克的不足,曾經用美國援助的M4謝爾曼坦克同英國76.2毫米火炮嫁接,生產了叫作螢火蟲謝爾曼的坦克。
這種坦克是臨時拼湊的產物,卻完美地將謝爾曼的機動性和英國76.2毫米火炮結合在一起,成為一種攻擊力極強的快速坦克。
可以這麼說,螢火蟲坦克的性能,強於之前所有英國巡洋坦克。
另外,對於傳統的步兵坦克,英國人也有所領悟。
在戰爭的最後階段,英國人推出了著名的百夫長坦克。這種重達51噸的重型坦克,使用76.2毫米火炮,最大裝甲厚度為152毫米,都相當不錯。
最關鍵的是,百夫長坦克提高了機動性,最大公路時速為35公里。雖然還是緩慢,卻也不至於那麼離譜了,同德國虎式坦克差不多了。
如果英國人早點開竅,也不至於裝甲部隊的研發工作,繞了這麼大一個圈。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路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