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打響了艱難而又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
在這場完全不對等的戰爭中,中國志願軍以低劣的武器裝備、捉襟見肘的後勤補給,硬是靠著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最終讓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簽字停戰,一戰振國威!
中國志願軍的表現,也征服了這幫侵略者,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後來心有餘悸地說:「誰想和中國打仗,那他的腦子一定不正常!」
這麼多年來,關於外界評價中國志願軍,一般都是從美國官兵那裡得來的,那麼,韓國軍隊是如何評價中國志願軍的呢?
實際上,在朝鮮戰爭中,能與我軍和朝鮮軍隊抗衡的,除了美國之外,兵力最多的就是韓國了,多達60多萬人。
韓國軍隊與我軍作戰時,基本上都是整師整團地被我軍殲滅,因此,韓國軍隊被我軍打怕了,以至於到了抗美援朝後期,韓國軍隊的官兵在互相詛咒時還說:「讓你們出門就遇到中國志願軍!」
韓國有一位重要將領叫白善燁,1920年出生於朝鮮,日軍侵略朝鮮後,他輾轉來到我國東北,進入偽滿軍官學校學習,後來又去了日本深造,學成後回到南朝鮮,成為朝鮮的叛徒和敗類。
朝鮮戰爭爆發後,白善燁是韓國軍隊第一線的四個師長之一,後來又升任第一軍軍長、第二軍團軍團長、陸軍參謀總長,並晉陞為陸軍大將。
不過,在於中國志願軍的較量中,白善燁的戰鬥力是完全不夠看的,屢戰屢敗,也讓他見識到了韓國軍隊與中國志願軍的巨大差距。
多年後,白善燁在回憶錄中,綜合韓軍各方對中國志願軍的評價,總結出了中國志願軍的三個特點。
第一,部隊行動高度隱蔽。
首先,中國志願軍秘密入朝,白善燁作為韓軍的主要將領,竟然一點都不知道。直到後來,他在打完第一次戰役後,才從北朝鮮的一名戰俘口中得知,中國志願軍已經入朝。為此,他還專門跑去告訴了美軍,但是,美國人根本不相信。
從這一點就能看出,美軍雖然情報系統非常強大,但他們也沒有偵查到我軍入朝的時間和地點。
我軍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主要是部隊行軍高度隱蔽,採取晝伏夜出的方式,大多行軍在夜間,白天就隱蔽在山林里或是朝鮮老百姓的家裡,夜間不用任何照明方式,而且,入朝後也沒有舉行任何儀式,就連老百姓都不知道。
這樣的行軍方式,美軍怎麼可能知道呢?
白善燁還回憶了一個細節,說中國志願軍非常重視隱蔽,就是喝水的茶缸,都把亮白面抹成了綠色。
第二,戰略戰術靈活機動。
中國志願軍經常會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軍,但也經常會分散用兵,小群多路打游擊襲擾戰。而且,他們在作戰中往往會保持較好的攻擊隊形,前後呼應,互相補充,讓對手沒有空子可鑽。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志願軍的機動性超強,他們並沒有依靠現代化的汽車運兵,主要靠雙腿,卻常常比汽車跑得還快。
在圍殲戰中,中國志願軍非常注重分割包圍,說不定從哪裡冒出來,而且有著高度的紀律性,一旦包圍追殲敵人,就會拿著刺刀沖入對方陣營中,這樣一來,對方的火力優勢就無法施展了,以免誤傷自己人。
第三,戰鬥精神非常強悍。
白善燁曾經親眼見過,中國志願軍整連整營地在雪地中潛伏,一趴就是一天,有的甚至被凍死都不撤退。
有些部隊,因為後勤補給跟不上,水也沒有,他們就吃雪吃炒麵。
有些志願軍官兵,在作戰中殺紅了眼,有的只剩下一條胳膊了,就用牙咬,有的兩條腿都被炸斷了,仍然抱著幾枚手榴彈與對方同歸於盡。
在一些戰役中,雙方軍隊的意志力都快達到崩潰的極點了,但是,從來沒有見到過中國志願軍首先撤退的,有些連隊甚至全部打光了,也沒有一個人後退。
因此,在白善燁看來,中國志願軍的戰鬥精神是非常強悍的,好像每個人都是「超人」一樣,這是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都比不了的。
白善燁的這些評價,還是非常準確的,中國志願軍確實就是靠著這樣高度的紀律性、強悍的精神意志,在雙方資源極度不對等的情況下,最終打贏了這場艱難而又偉大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