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志願軍的軍糧,而美軍司令麥克阿瑟卻認為,這根本不是人能吃的東西!
但事實上,這還只是志願軍軍糧的其中一種,還有另外三種,可謂是看了讓人落淚。
在了解志願軍軍糧之前,先來看看美國大兵在戰場上吃些什麼。
可以說,沒有哪個國家的後勤補給比得上美軍,在朝鮮戰爭中,除了修建的軍事基地,能夠為美軍提供食物外,當時的日本也正是美軍的廚子。
三年的時間內,各種奢侈豐富的食物,源源不斷地從日本送往朝鮮半島,可以說,美軍哪裡是在打仗,根本就是在國外度假。
當時的美軍,其士兵口糧大多由各種罐頭組成,分為A、B、C三個不同的套裝。
其中,C套裝是美軍前線作戰人員最常食用的口糧,包6個罐頭,其中有午餐肉、燴黃豆等不同菜肴可以選擇,每個罐頭都有足足半斤。
除了罐頭外,C套裝還包含了脫水蔬菜、糖、水果、咖啡粉、果汁、茶葉等一系列食品。
同時,這些口糧套裝甚至還附帶了生活用品,比如火柴、香煙、針線盒甚至是刮鬍刀的刀片,簡直是應有盡有。
C套裝所有物資加起來,總重約6斤,這還只是一個士兵一天的量,並且是老美軍糧中最差的一種套裝。
而前線美軍軍官、高級士兵大多使用B套裝,相較於C套裝,B套裝的罐頭顯得更加豪華,熟香腸、燉肉、燉魚等等,只需要稍微加熱一下就能食用。
這種套裝不像C套裝那樣實行配給制,由於供給的人數較少,想拿就拿,想吃就吃,沒有太多限制。
而A套裝,可以稱得上是一頓上好的美味佳肴,只能在基地和指揮部見到,讓人垂涎三尺。
A口糧由最新鮮的食材烹飪而成,牛排、羊排、沙拉、雞蛋等等,應有盡有,到了感恩節等美國重大節日,美軍基地內甚至還會舉辦宴會,食物的豪華程度還會再進一步。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朝鮮戰爭期間,美軍每個師都配備了至少一輛冰淇淋車,為前線作戰人員提供甜品,可樂更是喝了將近10億瓶,令人咋舌。
到後來,美軍軍官因為天天吃肉,看見午餐肉罐頭就想吐,經常集體把肉罐頭丟掉,被韓軍撿起來做成了韓國國民級美食,驕傲到現在。
除了美軍外,其餘16個國家的伙食都並不差,法軍士兵每周能得到1.5升葡萄酒的供應、土耳其士兵常常在軍營中烤肉,甚至連撿剩飯的韓軍,都靠著老美的施捨,過得還算不錯。
然而對比之下,志願軍的軍糧,簡直令人瞠目結舌。
首先第一種,是著名的炒麵。
有些不了解的人乍一聽,可能還覺得炒麵也不差啊,自己偶爾也吃炒麵啊,這裡面有油水有碳水,冬天吃上一頓不是挺爽的嗎?
但實際上,此炒麵非彼炒麵也,這種東西跟我們常見的根本不一樣,一般人別說吃,連看到都沒有食慾,根本無法下咽。
那麼,這種炒麵是如何製作的?
一般是將小麥麵粉、高粱麵粉等放在鍋里炒熟,條件好的話還會混合點辣椒面、鹽巴,讓其口味不至於那麼乾澀,跟吃牆灰一樣。
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的戰士往往是長途奔襲、夜間行動、穿插迂迴,為了避免暴露位置,很少生火做飯,方便的炒麵就成為了將士們的主要口糧。
雖然很單調,但苦中作樂的志願軍們琢磨出了許多種炒麵的吃法,其中最「高級」的,莫過於用熱水把炒麵沖開,再加上豬油、白糖和挖來的野菜,這樣豐盛的一頓,足以讓將士們高興半天。
因為大多數時候,志願軍都沒有做這樣一頓「佳肴」的條件,基本上只能吃一口乾巴巴的炒麵,然後從地上抓起一把冰雪塞進嘴裡,混合著咽下去。
由於長期食物單一,不少戰士都出現了夜盲症、營養不良,只能靠著野菜來補充維生素,但依然是杯水車薪。
並且,就算是炒麵,將士們都不能敞開了肚子吃,志願軍老兵高金年回憶道:由於後勤補給線路被美軍轟炸,他曾經跟5個戰士一起,用1斤炒麵撐了3天,平均每人每天只能分到25克,連日常消耗都遠遠夠不上。
高金年還算是幸運的,有不少將士由於與部隊失聯,徹底失去補給,只能吃柳絮、啃樹皮,穿著單薄的衣裳,與不愁吃穿的美軍在冰天雪地中作戰,簡直是一個奇蹟。
有不少美軍士兵曾將志願軍將士比喻成鐵人,嘆服於我軍強大的意志力。
事實上,炒麵相較於其餘三種軍糧,算是我軍最好的一種補給了,在很多時候,炒麵配雪都不是頓頓能吃上的。
接下來是志願軍的第二種軍糧:土豆。
這時或許會有很多人發出疑問,土豆不也是一種很正常的食物嗎?甚至感覺這比炒麵好吃多了,為什麼還說它更加難以下咽?
當然,我們理解的土豆,確實是一種比較可口的食物,甚至可以同時作為主食與蔬菜。
但志願軍食用的土豆,大多數人根本不敢上嘴,更別說咽到肚子里去了。
前面已經提到了,志願軍夜襲、游擊等戰術,根本不能生火做飯,甚至也沒有調料、配菜,就是單純的土豆。
只是在零下幾十度的極寒中,這些土豆往往會凍得跟石頭一樣硬,要是拿起來就咬,絕對會把牙齒磕掉。
不少志願軍老戰士回憶,想要吃掉這種凍得邦硬的土豆,得提前幾十分鐘乃至一個小時拿出來,放在懷裡和胳肢窩下解凍,用體溫讓其軟化至能夠下咽的程度。
土豆原本是一種能夠提供大量碳水、營養的口糧,能為冰天雪地的將士們提供足夠的熱量。
可這種長期凍住的土豆,營養早已大量流失,吃起來更是苦得難以下咽,而且因為凍得實在太硬,常常會劃傷喉管,對腸胃造成嚴重損傷。
就算是這樣,將士們依舊沒有任何怨言,他們吃著硬得像石頭一樣的土豆,一次又一次打退了強大的美軍。
而且你還要知道的是,土豆也跟炒麵一樣,並不是頓頓都吃的上的,長津湖戰役中倖存下來的老兵曾感嘆道,他們當時手上如果能有兩個熱乎乎的土豆,全殲老美王牌部隊都不是問題。
第三種就是馬糞豆芽。
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它是馬糞里長出的豆芽。
那麼,許多人又要問了,誰沒事去吃馬糞里長出的東西,難不成非要這麼做嗎?
是的,還就是因為沒有條件,志願軍只能被迫吃這種東西。
在朝鮮戰局最困難的時期,美軍派出大量轟炸機,對我國運輸要道狂轟濫炸,物資根本運輸不進去,直接導致我軍甚至連炒麵、土豆都吃不上,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志願軍運輸兵們發現了一種特殊的食物,馬糞里長出的豆芽。
原來,拉物資的馬匹,在吃下沒磨碎的大豆後,會排出體外,而大豆種子就在充足的營養與適宜的溫度發了芽,冒出了馬糞。
那時的運輸兵,就算負責一車又一車的糧食,都常常挨餓,因為這些物資是送往前線的,他們捨不得吃。
這些豆芽雖然是從糞便中長出來的,但洗洗之後依舊是珍貴的糧食,運輸兵們不厭其煩地採集起來,作為路上救命的口糧。
而這種發現很快在全軍傳播開了,將士們苦中作樂,下了前先後自發去馬糞中找豆芽,還經常比賽比誰找得多,靠著這種食物,我軍度過了艱難的歲月。
當然,馬糞豆芽再怎麼樣,都能算得上是食物,可志願軍的第四種軍糧,可以說跟食物都沾不上邊兒。
這也就是最後一種,石頭。
1950年10月,志願軍取得第一次戰役大勝後,彭老總抓住了聯軍戰術漏洞,決定誘敵深入。
這個計劃中,能否將飛虎山這塊戰略要地牢牢握在手中,是決定成敗的重中之重,
第38軍112師335團接到命令,晝夜急行軍趕往飛虎山,成功攻下了敵軍陣地,把此處的韓軍打得落荒而逃,佔領了飛虎山,隨後在此準備阻擊敵人。
為了早日趕到此處,335團曾丟棄多餘的彈藥與糧食,通過減少輜重來加快速度,這導致全團很快出現了糧食短缺的現象。
屋漏偏逢連夜雨,老美的空軍、炮兵部隊此時對我軍陣地開始了狂轟濫炸,面對數百架飛機與數十門火炮的猛烈火力,335團的將士們只能餓著肚子展開反擊。
沒有彈藥,志願軍可以從敵軍屍體身上搜到,可沒有吃得該怎麼解決?許多將士們餓得眼冒金星,卻不肯放下手中的槍。
正在這時,一個將士靈機一動,直接拿起一塊石頭丟進嘴中,嚇得旁邊的戰友趕緊阻攔,以為他餓得精神失常了。
這位「吃」石頭的戰士解釋了一番,原來,石頭上自帶一點鹹味,含著能分泌更多的口水,多吞點口水就沒那麼餓了。
這種方法很快就在全軍流傳開來,飛虎山上出現了一副奇景:靠著「吃」石頭「充饑」的志願軍,把開著飛機坦克,吃著肉罐頭的美軍打得抱頭鼠竄。
飛虎山一役,我軍擊退敵方57次進攻,殲敵2000餘人,出色地完成了阻擊任務。
而石頭當軍糧,也從此流傳全軍,如果在最艱難的時刻,實在沒有吃的,那就吃石頭充饑。
所幸的是,在抗美援朝中後期,隨著我軍的節節勝利,志願軍的口糧也開始不斷好轉,偶爾還能吃上一頓熱乎飯,繳獲到美軍的肉罐頭也不錯。
而美軍面對吃得越來越好的志願軍,更加不是對手,最終節節敗退,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籤了字。
由此可見,抗美援朝的勝利,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我軍戰士意志的強大,他們用超乎常人的鋼鐵意志,創造了一個個世界奇蹟,即使只能吃石頭,也能打敗強大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