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盡量不近距離打陸戰,並不是絕對不再打陸地戰爭,而是要盡量避免傳統的面對面陸地作戰模式。通過空中、海上、以及地面超遠程精確打擊火力的不接觸戰法,在數百公里之外就徹底粉碎對手在正面陸地戰線以及縱深的絕大多數火力節點,以及戰爭動員與物資調配的全部能力。說白了就是通過徹底的不接觸精確打擊,來獲得陸地戰爭的快速勝利。而傳統的炮兵、裝甲兵和步兵,只起到打掃戰場、佔據與控制新佔領區的作用。不接觸戰法的本質,在於充分發揮遠程精確火力,靠技術和軍工產能的絕對優勢來碾壓對手;既然在幾百甚至幾千公里之外就可以進行1米級的精確火力打擊將主要的對手近乎全部消滅,那麼為什麼還要進行幾千米到幾百米距離內的、兵對兵將對將的低層次互懟呢?
其實早在30多年前的海灣戰爭,外加20年前的伊拉克戰爭中,就已經表現出不接觸戰爭的基本特點;而且伊拉克戰爭中基本就不再存在像樣的正規陸戰。不接觸戰爭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完全不成比例的傷亡與戰損。在海灣戰爭中,聯軍一共只「陣亡」了200多人,而伊拉克方面陣亡起碼10萬起步,加上受傷者將有數十萬。而聯軍所謂陣亡的200多人中,還有一百多是戰前密集運輸期間出現一次墜機事故造成,因此實際戰損只有100多人。而這100多人中,又有近乎三分之一是本方火力誤傷造成;真正被對手直接殺傷的其實只有七八十個人。而到了1999年,某約方面又完全以空軍出戰,密集轟炸了70多天,主動攻擊方居然創造了0陣亡的記錄。由此可見,早在二三十年前,不接觸戰爭其實已經出現,
而到了21世紀的第三個10年期間,居然又出現了二戰式的漫長而拖沓的陸地攻防戰,大量的坦克裝甲車輛在幾百米到幾千米之內被批量擊毀。這完全是一種陸戰模式的巨大倒退。根本不值得學習,甚至連繫統總結其經驗教訓都是多餘的。畢竟其中大多數作戰場景,可以用無人機、精確制導炸彈和精確制導火箭炮來徹底代替。至於坦克組成的裝甲洪流,完全可以起到像伊拉克戰爭中那種直撲巴格達來收割前期戰果的作用;而不是讓裝甲洪流本身不顧重大傷亡去衝擊對手的陸戰游擊線。畢竟當代最厚的裝甲,在先進反坦克導彈的破甲彈頭面前也像紙糊的一樣。但是再好的單兵反坦克導彈,其最大射程也沒有超過5公里的。而現代陸戰尤其是裝甲集群作戰還要在5公里之內的目視範圍內進行?
這本身就是非常離譜的表現。還有人說,大規模陸地作戰,最終都會發展到城市攻堅戰,對於城市攻堅戰如何做到不接觸作戰呢?其實這裡要講清楚:如果一場大規模陸戰發展到城市攻堅戰,對方還有抵抗能力;那麼前期的作戰模式一定是相當失敗的!如果在戰爭一開始,就能夠像海灣戰爭一樣,徹底打掉對方進行作戰的所有力量節點,並且把城市的基礎設施徹底炸毀,一個沒水沒電沒網路也沒有糧食彈藥儲備的城市,如何繼續抵抗?不用一周必須當即投降。而一個前期水電網路糧彈一樣都不缺的城市,當然還要繼續近距離頑抗。因此說到底,出現城市攻堅戰本身就是前期對地戰略打擊能力不足的表現,是大規模野戰不利才會被拖入城市攻堅戰,而不是城市攻堅戰把陸戰本身拖垮。
今後的50年,電磁炮,激光,微波等新一代高能武器會逐步走向實戰戰場,加上更強大的天基偵察和攻擊力量,再配合繼續發揮作用的、大量的精確制導彈藥。有實力的大國完全可以打出比海灣戰爭更好看的局面。至於趕不上時代的二三流力量,必將永遠趕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