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0月份之後,俄烏戰場依然打得火熱,甚至說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這個階段是以烏軍暫時取得戰場主動權為先導的,由於其在哈爾科夫—紅利曼的迅速突破以及俄軍的大踏步後撤,導致了幾乎整個北線戰場的消失。目前戰火有向著盧甘斯克方向蔓延的趨勢,俄軍在哈爾科夫東部及頓涅茨克北部,僅保有一隅。
儘管北線戰場的崩盤過於尷尬,俄國內的反應也十分強烈,但目前俄軍尚未穩定住局勢。對於如何遏制烏軍的進攻,還沒有很好的方案能夠落實。
在北線的幾輪大勝,極大地鼓舞了烏軍的士氣。尤其是使得赫爾松方向屢遭重挫的烏軍在面臨壓力的同時,被打崩的士氣和信心也總能得到恢復。
一路加強了重裝備的烏軍最近從赫爾松北部沿第聶伯河方向南下,取得了相當進展,目前戰事尚在進行中,其對俄軍在赫爾松的整體威脅是現實存在的。
現在俄烏戰場的基本情況就是烏軍在抓緊俄軍合同兵部隊尚未恢復戰力或者不願輕易使用,而動員兵不能立即派上用場,寒冬還沒有到來的有限時間窗口,實施不計代價的攻擊。
在哈爾科夫方向,現在的結果大家已經看到了。而在赫爾松方向,俄軍在苦戰一個月基本守住陣地後,面臨被鼓勁兒後的烏軍重裝預備隊突擊,壓力可想而知。
在這裡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烏軍在赫爾松方向的攻擊集中了大約10個旅的現役正規軍,在哈爾科夫—紅利曼方向,也有大約10個旅(烏軍戰前現役戰鬥旅為29個)。這裡我們尚且不計預備役激活的部隊、國民衛隊和領土防衛軍。
如果我們關注具體戰事的話就會發現,烏軍的這些旅總是能夠在戰場上作戰,難道這些現役旅都是鐵打的,打不死?
這當然不可能。
烏軍維持戰力的方式,有點類似於當年的國軍。
當其主力部隊出現損傷後,便立即以龐大的後備人力進行補充。而且無論國軍還是烏軍,相同的作戰特點就是老兵油子多,實戰中經常把新兵推到前線,讓其承受最大壓力的同時,也承擔了最大的傷亡。
隨後即便是戰敗後撤,這種部隊也能保存相當的一部分老兵,如此反覆,除非將其全殲,否則它的戰力總是能夠在得到補充後恢復。而且這樣的過程反覆幾次,大量新兵雖然傷亡多輪,但累計下的老兵也會增加,實際戰力有時候還會更強。
以烏軍在赫爾松和哈爾科夫—紅利曼方向的反攻作戰來說,兩個方向都有參戰的第17坦克旅,是從六月份北頓戰場上鑽出來的。
赫爾松方向投入的第24機步旅、第57摩步旅、第128山地旅也是從北頓戰場上撤出的。
哈爾科夫—紅利曼方向投入的第14機步旅、第79空突旅(一部)、第80空突旅;國民衛隊第4機動旅、第15團和第27旅也是從北頓戰場撤出來的。
這些部隊在北頓戰場的傷亡很大,但最大的部分屬於是補充進去的動員兵。只要其骨幹力量沒有被全殲,那麼它們後續就能恢復基本戰力。
所以現在俄軍在戰場上的被動局面,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北頓戰役沒有克服困難,一舉吃掉烏軍主力部隊的決心,而放任其從北頓雙子城撤離有生力量的後遺症。
記得當時的時候,我們說過幾種方案。
要麼俄軍就在這些烏軍撤離的通道上加強打擊,儘可能多地殺傷其有生力量。當然由於這個通道其實並不長,烏軍快速通過的話,俄軍也沒辦法。
如果俄軍實在不願意打殲滅戰的話,那麼也別忙著快速佔領地盤,而是應以生力軍直接突擊阿特木斯克。
當時阿城沒有多少守軍,而且城防工事也不太健全,烏軍那些後撤的部隊還灑在北頓幾十公里的戰線上,根本兼顧不到阿城。
結果俄軍最終選擇的方案是逼跑烏軍主力後,自己輕鬆吃下雙子城,對阿特木斯克也沒有尾隨攻擊,此後自己就轉入休整了。
俄軍的這個選擇有它的道理,畢竟這樣能在己方沒有過大傷亡的情況下,吃下了大片的地盤,戰績已經很好看了。
但是俄烏之戰並不由北頓的戰事就能起到決定性作用,也需看下一步如何。
無論是封閉包圍圈,付出相當傷亡徹底吃掉烏軍主力;還是不顧疲勞地直接攻擊空虛的阿特木斯克。這些都是當下吃力的部署,可是它有利於將來的作戰。現在想少流血,將來就要多流血,這是很顯而易見的。
結果,烏軍主力的有生力量在付出了一定傷亡的情況下基本撤出,隨後一部加強阿特木斯克防線,一部後撤整補。
結果到現在,俄軍都沒有打破塞弗爾斯克——阿特木斯克防線;同時烏軍休整過來的主力軍,則承擔了目前赫爾松和哈爾科夫的反攻任務,是不是挺諷刺的?
說實話,我們談戰局一般不願意去翻舊賬,翻舊賬跟做預測都是沒什麼意思的。但是要解釋當下俄軍的被動,北頓的舊賬卻不得不翻。
當然這篇文章也就是早起後的隨筆(半夜正好地震了,也沒睡好),國慶假期本來不該幹活兒的,想到哪兒說到哪兒,大家也別太較真。
在這裡就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了,打殲滅戰的問題。
前幾天我們發了篇舊文,是談我軍為何喜歡打殲滅戰。有讀者就說了,殲滅戰誰不想打啊,還用特彆強調?
說真的,我們中國人對於戰爭的思考和思維,其實是非常複雜的。要談戰術問題,我們要比那些老外強得多。
當然這個我們不是說筆者如何,而是我們的先輩們,那些真正的軍事家們。
毛主席就曾說過:擊潰戰,對於雄厚之敵不是基本上決定勝負的東西。殲滅戰,則對任何敵人都立即起了重大的影響。對於人,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對於敵,擊潰其十個師不如殲滅其一個師。
就俄烏戰場的情況來看,除了馬里烏波爾是真正的殲滅戰,其他戰場上幾乎都是消耗戰、擊潰戰。
就烏軍來說,它未必不想殲滅俄軍成建制部隊,但是俄軍即便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也能撤走。畢竟它只是兵力不足,空炮優勢依然是客觀存在的,儘管沒有像大家設想中那樣。
而俄軍的話,它不想打殲滅戰的主要原因是兵力不足和害怕過大的傷亡。
那麼對耗戰,就很有意思嗎?
俄軍是想通過火力對耗的方式,去消耗烏軍有生力量,直到其支撐不住。烏軍找到的方案是以大量動員兵填充戰線,釋放出主力兵團用於攻擊。
從本質上說,這還是天靈蓋對狼牙棒戰術,但在俄軍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它未必是無效的。以具體地盤歸屬為目的的戰爭,需要大量的步兵。所以俄軍的部分動員,也是在解決這一問題。
但是烏克蘭畢竟也是有幾千萬人口的國家,它在總動員機制下的潛在動員人數依然是很多的。俄軍如果不改變整體的戰略思維,如果不能全殲烏軍一些有戰力的部隊,那麼消耗戰在其進行動員後依然還是會存在。
長期消耗所帶來的傷亡,未必就會比咬牙付出一定代價打出來的殲滅戰小。
事實上集中力量的殲滅戰,通常在初期的傷亡會大些,但一旦把對方打崩吃掉,總計算下來的戰損比還是己方佔優,而且這可以解決掉對方有戰力的部隊。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殲滅戰不一定規模非得要多大,小的殲滅戰累計起來也可以。我軍在抗美援朝陣地戰時期,很多戰鬥的目標只是營連級,可這又如何?真口吃掉對方營連級部隊多了,它照樣頭疼。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有誰能承受十次斷指?
所以在殲滅戰的問題上,不要強調自己有多大困難。當年中野包圍黃維兵團的時候,困難不?即便是後來有華野一部的支援,總的力量對比真的就很大嗎?困難是要克服的,不是看到困難就跑了,遇難而退,那你還打什麼仗呢?
以上這些既是談俄烏戰局,同時也在談通用性的戰事,尤其是結合了我們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這些東西簡單講就是我們聊天侃大山的,屬於是咱們視角去看,去想的。至於真正的俄烏戰事如何發展,如何打,他們肯定有他們的思路,咱們不過多代入,這是兩碼事。
研究戰局歸研究戰局,聊天侃大山歸聊天侃大山,這篇文章屬於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