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軍佔領滿蒙計劃》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製造了「柳條溝事件」,對中國東北地區發動武裝進攻,佔領東北三省,使中國東北廣大地區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
1929年底,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新的經濟危機,資本主義各國的經濟道受嚴重打擊。日本的工業生產也大幅度縮減,工人大批失業,這次經濟危機時間持續達三四年之久。日本帝國主義為了擺脫經濟危機,緩和國內階級矛盾,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日本帝國主義依據其「大陸政策」和「東方會議」確定的方針,為武裝侵佔中國東北大造理論根據,並擴軍備戰,製造事端,尋找發動侵略戰爭的借口。
在1928年8月9日,日本政府就制定了《對華政策要點》,這個文件是當時日本侵華的綱領。其中強調了「滿蒙」同日本的特殊關係,提出「日本根據歷來維護東三省安全之方針,應有不惜犧性的決心」。在1930年內製定的一個《1931年度形勢判斷》的秘密文件中,提出了打破現狀,建立親日政權和最後完全佔領的分三階段從根本上解決「滿蒙問題」的方案。
1931年7月,日本參謀本部和陸軍省會商後,制定了《解決滿洲問題政策大綱》。在這個有8項內容的秘密文件中,明確規定了侵略中國東北的步驟和措施,針對關東軍急於武力佔領中國東北的計劃,提出:「儘力使關東軍首腦部熟悉中央的方針和意圖,要他們在今後一年裡隱忍持重,避免捲入因排日活動而產生的糾紛,萬一發生糾紛,只限在局部範圍內處理,不擴大其範圍。」這顯然有遏制關東軍立即行動的意圖。可是這時關東軍武裝侵佔東北的各種準備工作已經就緒了。
關東軍與日本軍部和政府對於侵佔中國東北的方針是一致的,但關東軍對於佔領東北則更為迫切。為此關東軍曾不斷研究制定侵佔東北的方案。1929年7月,由關東軍參謀石原莞爾起草了《關東軍佔領滿蒙計劃》的文件。接著關東軍另一參謀佐久間亮三經過充分調查研究後,於1930年9月起草了《關於滿蒙佔領地統治的研究》。1931年5月,在板垣征四郎,石原莞爾等策划下,制定了《處理滿蒙問題方案》,強調了在非常情況下,關東軍自行決定佔領滿蒙之決心。關東軍在研究制定各種侵略方案的同時,開始了武力佔領東北的部署。
從1929年開始,板垣征四郎、石原莞爾等人以旅行的名義,曾先後組織了對東北各地的戰略偵察。1929年7月,他們到哈爾濱、長春等地研究了「攻擊哈爾濱和防禦海拉爾的問題」、「關於佔領地區怎樣統治的問題」。不久,他們又到遼西地區研究了攻打錦州的地形和戰術,制定了「夜襲弓長嶺的現地研究」,還研究了「攻打奉天城要領」。1930年5月,日軍參謀本部的作戰部長煙俊六少將來東北率關東軍參謀等又作了一次戰略偵察,進一步研究了武力佔領東北的計劃。從1931年起,關東軍司令部每星期都研究侵佔東北的間題。
「柳條溝計劃」
1931年4月,日軍第二師團調中國東北換防,這是一支適應嚴寒地區作戰的部隊,因該師團士兵大多出生在日本北部寒冷地區。6月間,日本召開了軍制改革會議。7月1日,陸軍省發表了一項聲明,其要點是增加一個師團到朝鮮,改中國東北駐軍輪換製為永久制。日本參謀總長和陸軍大臣說明這次變革完全是為用兵作戰的需要。這時,關東軍將攻擊瀋陽作戰時需要的兩門24厘米口徑的榴彈炮由日本神戶秘密運抵瀋陽,置於獨立守備隊兵營內。並派關東軍士兵化裝測量了東北軍駐地北大營附近的射擊目標。同時,板垣、石原等人再次以旅行的名義到北滿作戰略偵察,制定了於9月28日實行「柳條溝計劃」,炸毀南滿鐵路,發動侵佔東北的戰爭。
柳條溝位於瀋陽城北郊南滿鐵路附近,距東北軍北大營很近。關東軍早在1930年冬就確定這裡為實施武力的地點。1931年6月末進一步制定了在這裡爆炸鐵路的同時,炮轟北大營,在一夜之間佔領瀋陽城。
製造事件的時間原本確定在9月28日,因為此時當地的高粱等農作物已收割完畢,這樣便於作戰。但是到了9月中旬,柳條溝事件的計劃在日本國內暴露。日軍陸相南次郎派參謀本部作戰部長建川美次少將前來東北轉達軍部不同意在近期內發動事變的意見。而建川美次是在8月間軍部人事調整時提任現職的,也是急於在中國東北發動事變的人物之一。所以他在由東京出發赴中國東北之前暗中指使陸軍情報課班長橋本欣五郎秘密拍電報通知關東軍。橋本欣五郎向板垣連發三份電報,第一份說:「事暴露,立刻堅決行動。」第二份電報說:「在建川到達瀋陽前,應堅決行動」。第三份說:「國內不用擔心,應堅決行動」。板垣接到橋本的電報後,與關東軍參謀石原、花谷、今田等人反覆研究,因得知建川預定在9月18日傍晚抵達瀋陽,因此決定提前在9月18日實施計劃,即在柳條溝爆炸鐵路,引起混亂,借口出兵,佔領瀋陽。建川美次作為日本軍部派赴中國東北制止關東軍行動的特使,於9月18日下午抵達瀋陽,由花谷出面迎入菊文酒店歡宴住宿。他一覺睡到19日天亮。而這時關東軍已經發動事變佔領瀋陽。
事變時中國東北軍有國防軍與省防軍步兵15個旅,騎兵5個旅,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境內。兵力數量比日本關東軍占絕對優勢。日本關東軍根據中日兩軍情況,決定在戰略上採取以寡敵眾,先發制人,速戰速決的方針。當柳條溝鐵路爆炸後即按預定計劃迅速向北大營和瀋陽城發動進攻。
「九一八」事變
9月18日夜10時20分,日本關東軍島本大隊川島中隊的河本末守中尉率其部下數人在預定的柳條溝東側南滿鐵路上(距北大營約800米處)點燃炸藥,炸壞一條鐵路和兩根枕木。20分鐘後,從長春南下的火車經過此處,並未出軌顛覆,僅歪斜了一下便順利通過。由於這是日軍製造借口,火車顛覆與否並不重要,隨即日軍在此布置了一個假現場,擺了三具身穿中國士兵服的屍體,誣為炸鐵路的兇犯。同時河本末守中尉用隨身攜帶的電話機向大隊本部和瀋陽特務機關報告。這時預先在鐵路爆炸點北40里的日軍獨立守務隊步兵第二大隊第三中隊立即向北大營襲擊。日本關東軍發動的侵略戰爭由此開始。
事件發生時,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在旅順,板垣征四郎以代理關東軍司令官、先遣參謀的名義發布了進攻北大營和瀋陽城的命令。令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第五大隊攻擊北大營,步兵第29聯隊攻擊瀋陽城。本庄繁在旅順於是夜11時50分和19日零時30分連續接到奉天特務機關長土肥賢二的情報,便決定迅速將關東軍主力向瀋陽集結,以便首先控制東北地區的中樞,19日1時20分發出電令:第二師團迅速向瀋陽集中,並對瀋陽發動攻擊;步兵第三旅團第三聯隊及騎兵第二聯隊攻擊長春附近中國守軍;獨立守務隊第一、第五大隊向瀋陽前進,第三大隊迅速佔領營口,第四大隊攻鳳凰城並佔領安東(今丹東),第六大隊的兩個中隊向瀋陽集中歸第二師團指揮。同時要求駐朝鮮日軍司令官林銑十郎中將迅速派部隊增援東北。此電令同時報告日本軍部。命令發布後,本庄繁即率步兵第30聯隊和重炮兵大隊,乘當日3時30分的火車赴瀋陽。
日本軍部收到本庄繁的電報後,於19日上午7時召開會議,參加的有陸軍省次官杉山中將和所屬各部(局)長,一致認為關東軍的行動是適當的,決定給關東軍增加兵力。
「九一八」事變發生時,東北軍駐瀋陽的部隊僅有第7旅駐北大營,城內有警察和公安隊2000餘人。張學良遠在北平,東北邊防司令長官職務由參謀長榮臻代理。在事發前,鑒於日軍準備發動進攻的緊張局勢,榮臻和遼寧省主席臧式毅曾派警務處長黃顯聲到北平請示。
第7旅旅長王以哲也曾赴北平請示應變措施。對此張學良報告蔣介石。而蔣介石卻採取了妥協賣國的不抵抗政策。8月16日,蔣介石電告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於不抵抗,力避衝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張學良即將蔣的電報轉達東北各將領。這樣,駐瀋陽的東北軍,儘管自動地作了一些抵抗日軍進攻的準備,但依然只有執行不抵抗命令而撤退。
日本關東軍遵照司令官本庄繁的命令,向東北各地的中國東北軍進攻。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向北大營展開攻擊。東北軍第7旅廣大士兵自動奮勇抵抗。大多數官兵奮不顧身地抗擊著裝備優良、人數眾多的日軍的進攻。但是有一部分團以上軍官由於接受了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戰鬥意志消沉,使部隊的戰鬥威力不能很好的施展,因而不得不在日寇的猛烈進攻下狼猾撤退。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二大隊迅速突進北大營西北角。
19日早晨4時40分,日軍獨立守備隊第五大隊也由鐵嶺乘火車到達北大營加入戰鬥。5時30分,東北軍第7旅退出北大營。於是日軍將北大營佔領。戰鬥中東北軍傷亡290餘人。日軍傷亡24人。
日軍第29聯隊攻擊瀋陽城到19日早晨4時30分佔領西城牆。4時45分,日軍第二師團主力由遼陽和海城乘火車達瀋陽,立即展開攻擊。到上午8時,日軍幾乎未受到抵抗就將瀋陽城全部佔領。到當日中午,日軍又將東大營和山咀子兵營佔領。瀋陽地區的東北軍撤向錦州。
日本佔領瀋陽後,擄掠了中國大量公私財產。東北軍的大量兵器彈藥均為日軍所獲,其中有飛機262架,各種炮3019門,坦克26輛,各種槍支12萬餘支。
當日軍攻擊北大營和瀋陽城時,遼寧省主席減式毅和榮臻急用長途電話報告在北平的張學良。這時張正偕夫人等在前門外中和劇院看戲。張學良立即返回協和醫院(他當時正在該院療養)聽取臧、榮的報告,接著又接到瀋陽發來的急電。張學良急忙召集在北平的東北軍高級將領開會,在會上張表明勿使事態擴大,以免兵連禍結,並決定速報中央聽候指示,19日發表一紙通電,轉述減、榮的電報的內容後「除電呈國民政府外,敬電奉聞」。而這時蔣介石正乘軍艦到江西指揮中央圍剿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和紅軍。蔣介石接到事變的報告後,返回南京。9月22日,他在國民黨南京市黨部會議上表明要對日本採取逆來順受態度,等待國際聯合會作「公理判斷」。
「不擴大方針」
關東軍佔領瀋陽後,日本內閣於9月19日上午10時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了「不擴大方針」,並在會議後由陸相和參謀總長分別給關東軍發了訓示電,其中除闡明不擴大方針外,對於9月18日夜關東軍的行動卻加以肯定和鼓勵。同時,軍部的橋本欣五郎給關東軍發了一份電報內容卻說,參謀本部停止軍事行動的命令是對付內閣會議的表面文章,參謀本部的意思並不想停止軍事行動。關東軍的行動既受到內閣會議的肯定和鼓勵,又得到參謀本部並不想停止軍事行動的意圖,便依然按照司令官所發作戰命令,繼續展開進攻。
關東軍第三旅團奉令進攻長春附近的中國東北軍並佔領長春。當時長春有東北軍第22旅駐防。事變發生後,該旅除留一個營於二道溝外,其餘全部避往雙城縣境內。在南嶺駐有第25旅第50團和炮兵第10團。日軍第三旅團令步兵第四聯隊主力襲擊二道溝、寬城子兵營,第二大隊攻擊南嶺。19日上午4時30分,日軍第四聯隊主力展開攻擊寬城子。東北軍663團2營堅守兵營頑強抵抗。營長重傷後犧牲。部隊一部分撤出防地,一部分被日軍繳械。至上午11時,日軍佔領二道溝寬城子車站。攻擊南嶺的日軍於19日2時展開戰鬥。駐守南嶺的東北軍第50團和炮兵團奮起抵抗,與敵展開激戰。上午10時,日軍獨立守備隊步兵第一大隊加入戰鬥。守軍堅持戰鬥至下午2時30分後撤退。南嶺被日軍佔領。由於南嶺守軍頑強戰鬥,日軍曾以騎兵第二聯隊和步兵第四聯隊主力增援南嶺作戰。當這兩支部隊到達南嶺時,守軍已經撤退。而後,攻佔南嶺日軍逐次返回長春,隨即解除了長春市內中國武裝,於是長春也被日軍所佔。
日軍在攻擊瀋陽和長春的同時,其獨立守備隊步兵第三大隊於19日上午6時30分佔營口,步兵第四大隊於19日上午10時佔領鳳凰城。至此,南滿鐵路沿線完全被日軍佔領。
日軍侵佔瀋陽、長春以後,借口保護日僑侵佔吉林。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於9月21日上午作出侵佔吉林的決定。佔領長春的第二師團奉令乘裝甲列車於當日下午5時30分到達吉林。當時吉林省主席兼東北邊防軍駐吉林副司令長官張作相因父歿回錦州治喪。省主席職務由軍署參謀長熙洽代理。日軍佔領長春之時,熙洽就準備叛國投敵。他在9月20日下午下令將省城的部隊撤出城外數十里,並秘密與日軍第二師團接洽投降。因而日軍第三師團沒有損失一兵一卒就佔領了吉林。23日成立吉林偽政權,熙洽任偽吉林省長官。
當日軍第二師團進佔吉林時,關東軍同時通報朝鮮軍林銑十郎司令官。林銑下令在新義州待機的混成第39旅團越境向瀋陽前進。該旅團於9月21日夜抵達瀋陽。關東軍令其擔任瀋陽城內守務,原在瀋陽的第15旅團到長春歸還第二師團建制。
從9月18日「柳條溝事件」開始到25日一周內,日軍佔領了中國東北遼寧、吉林兩個省的30個城市,並完全或部分控制了12條鐵路線。但是這僅僅是日軍侵略戰爭的第一步,是日本軍部計劃的最小限度的所謂滿鐵兩側「警戒線」。從此,日本侵略軍變本加厲,發動了在所謂「不擴大方針」下的更加擴大的侵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