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林彪的至暗時刻
1946年5月15日,國民黨軍集結10個精銳師,對東北民主聯軍駐守的重鎮——四平展開了圍攻,從而展開了國共兩軍在東北的第一次決戰。
但在這場針尖對麥芒的決戰之中,昔日的常勝將軍林彪卻遭到了令人意外的慘重失利。根據《東北三年解放戰爭軍事資料》記載,在四平保衛戰中,我軍損失高達8000餘人。而這8000多人,卻是我軍骨幹中的骨幹,精兵中的精兵,老兵中的老兵。
對於一支軍隊來說,富有戰鬥經驗的老兵是最寶貴的財富。即使損失再多,只要還有老兵存在,就能通過「以老帶新」,迅速地恢復戰鬥力。如果老兵損失太多,相當於一支部隊的脊樑被打斷,恢復戰鬥力是極端困難的。
在四平戰鬥中,黃克誠的三師七旅,是井岡山的老部隊,四平撤退後只剩下3000多人,基本喪失了戰鬥力;萬毅的三師,原來有1.3萬人呢,在四平之戰後僅剩四五千人,喪失了戰鬥力;一師梁興初部,還剩五千多人……
四平之戰中犧牲的將士,絕大多數都是抗戰中倖存的戰鬥骨幹,甚至還有從井岡山打到現在的老紅軍。用老人們的話講:「都是老骨頭啊!」這樣的損失,是令人痛心,是難以彌補的。
由此,國民黨在東北的勝利已經到達了巔峰。在杜聿明的指揮下,敵軍對我軍展開了瘋狂的追擊。國軍的一個團,都敢追著我軍一個師打;新六軍的一輛汽車拖門大炮,就敢毫無顧忌地對我軍大部隊窮追不捨,這是何等的囂張和狂妄啊!
進入東北後被我軍收編的觀望分子也開始見風使舵,紛紛倒戈。在進入東北時,我軍為了擴大軍隊數量,致使一些土匪、偽軍以及壞分子混入了我軍,本身就是首鼠兩端,「身在曹營,心在漢」。如今「中央」來了,這些壞分子立即調轉槍頭,向我軍開槍,從而讓我軍的撤退變得更加困難。
與杜聿明的志得意滿相比,曾被稱為「紅軍之鷹」的林彪面臨著此生以來所未見的低谷。進入東北以來,我軍一直敗多勝少。國軍憑藉著優良的裝備,從山海關一直打到了松花江南岸。唯獨在秀水河戰鬥中,我軍獲得了全勝。
四平戰鬥後,林彪不斷地向松花江以北撤退。士兵們也開始發牢騷,將林彪譏諷為「撤退將軍」「逃跑將軍」。甚至當年一些非常熟悉,崇敬他的老部下,也心存懷疑:「林彪是不是多少年沒打過仗,不會打仗了?」
自抗戰時期,林彪被一名國民黨士兵擊傷後,就一直在蘇聯養傷,直到1942年才回國。已經好幾年沒有接掌指揮鞭了,林彪曾經出神入化的指揮藝術,是不是已經退化了呢?
林彪當時所面臨的局勢已經嚴重到了極點。
首先,部隊士氣低落,產生了嚴重的動搖,逃兵現象變得極其嚴重。在撤退途中,甚至連林彪等人的司機也逃跑了。
其次,部隊也變得難以聯繫了。而這又是因為什麼呢?原來,林彪的作戰科長王繼芳叛變了。這個叛徒為了和一個地主女兒成婚,不惜出賣自己的靈魂。掌握機要的他,懷揣著密碼本投奔了國民黨。由此,我軍的電報對於國民黨來說,完成了明碼,我軍的一舉一動都在國民黨的監視之下。而這也是國民黨軍敢於孤軍深入,追擊我軍的根本原因。
王繼芳叛變暴露之後,電報已經不能用了。一時間,林彪對於各支部隊的動向都一無所知,可謂是兵找不到將,將找不到兵。為此,作戰處處長蘇靜不得不利用鐵路沿線的電話,和各支部隊聯繫。雖然效率低下,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在如此的困境之下,即使冷靜如林彪也實在綳不住了,罕見地發了一頓大火。在四平撤退途中,林彪有事尋找參謀處的李作鵬。而此時李作鵬正在和何敬之等人坐在炕上飲酒。
林彪瞅了瞅,雙手抓住桌沿,把桌子給掀了,飯菜、酒水「乒里乓啷」砸了一地。有的老人還說,林彪還隨手抓過炕上的行李,向李作鵬等人砸去。林彪感情宣洩到這種程度,在其漫長的軍事生涯中,都是少見的。
林彪心亂如麻,因為他深知如果國民黨軍越過了松花江以北,我軍是無論如何也壓不住陣腳的。如今我軍控制的大城市,只剩下齊齊哈爾和哈爾濱。如果杜聿明攻了過來,肯定是守不住的。
黃克誠曾給中央去電:
「東北情況很混亂,很難組織敵人攻佔齊哈,假如退出齊哈,能取得和平停戰,則堅決退出求得停戰,來整理內部,以求再起,時機緊急,請考慮。」
此時的林彪,已經做好了化整為零,在白山黑水之中打游擊的打算。東北局已經將東西裝車,國民黨只要一過江,馬上就放棄哈爾濱。而毛澤東也在6月3日給東北局去電,統一放棄哈爾濱,採取運動戰和游擊戰之方針。
二、毛澤東一紙電報讓林彪成為「東北王」
林彪「屢戰屢敗」,丟掉了大片解放區。換做其他的領導人,或許直接將他撤職了。然而偉人畢竟是偉人,對於林彪,毛澤東幾乎給予了無限的信任和寬容。
在紅軍時代,正是因為毛澤東的信任,林彪才由一個連長,最終在24歲那年升任紅一軍團的軍團長。在井岡山和長征途中,林彪兩次和毛澤東唱反調。第一次,毛澤東揮毫寫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第二次,毛澤東則笑著林彪:「你一個娃娃,懂什麼?」
1943年7月16日,林彪從重慶回到延安。眾所周知,毛澤東一般有晚上工作的習慣,白天一般都會睡覺,不會早起。而在這一天,毛澤東卻罕見地早起,要親自迎接林彪。當時隨毛澤東一起歡迎林彪的師哲曾回憶:
「我聽後心裡一震,心想朱總司令從前線回來,恩來、弼時從蘇聯回來,主席都沒有這樣迎接……而今天,他竟然親自迎接比朱總、恩來、弼時地位低得多的青年林彪。」
毛澤東對林彪的器重和支持,還不止這些。解放戰爭中,東北是國共兩軍爭奪的重點,是決定內戰勝利與否的關鍵。毛澤東就曾指出,只要我軍在東北勝利了,全國革命也就可以勝利了。如此重要的戰區,毛澤東卻將之交給了「久疏戰陣」的林彪,並給他配備了八路軍、新四軍最精銳的部隊、最精良的武器,以及最得力的人員。而這正是因為毛澤東相信,林彪一定有能力殲滅國民黨精銳,解放整個東北。這一種信任,即使林彪兵敗四平、幾乎要上山打游擊,也從來沒有動搖過。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毛澤東最終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一個足以顛覆整個東北戰局的決定,那就是讓林彪成為「東北王」,在東北林彪將集黨、政、軍權於一身,給予了空前絕後的權力。
1946年6月16日,毛澤東給東北局發出了一封雷霆萬鈞一般的電報:
「中共中央發出有關東北局幹部分工問題給東北局的指示。指出:目前東北形勢嚴重,為了統一領導,決定以林彪為東北局書記、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以彭真、羅榮桓、高崗、陳雲四同志為東北局副書記兼副政委,並以林、彭、羅、高、陳組織東北局常委。中央認為這種分工在目前情況下,不但有必要而且有可能,中央相信諸位同志必能和衷共濟,在重新分工下團結一致,為克服困難爭取勝利而奮鬥!」
從此以後,林彪從前線回到了機關,開始了對東北全局的領導工作。要知道,林彪當時只是中央委員,而彭真、陳雲、高崗三人均是政治局委員。
對於林彪這一超常使用,毛澤東曾明確地說:「受任於亂軍之際,奉命於艱難之間。只有林彪去了才可以把東北的黨、政、軍、民各方面統一起來」。
7月,中央委員林彪、彭真、羅榮桓、陳雲、高崗、李富春、李立三、張聞天、蔡暢、林楓;後補中央委員黃克誠、王首道、譚政、陳郁、肖勁光、呂正操、古大存等人云集於哈爾濱,開了一場空前盛大的會議。
7月5日,陳雲根據會議精神草擬了一份協議《東北局關於目前形勢與任務的協議》,即著名的「七七決議」。
決議中指出,在今後一段時期內,創建根據地將成為東北民主聯軍的第一順位工作:
「跑出城市,丟掉汽車,脫下皮鞋,換上農民衣服,不分文武、不分男女,不分資格,一切可能下鄉的幹部統統到農村去,確定以能否深入農民群眾為考察共產黨員品格的尺度,一切深入農村者給予獎勵,不願到農村取得給以批評。」
由此,東北民主聯軍重拾了自己土地改革的法寶,將土地分給人民,贏得人民的支持,建立穩固的根據地,獲得有保障的後勤,進而建立能夠橫掃千軍的軍隊。
「七七決議」一經下達,掀起了東北土地改革的熱潮,大量東北青年加入了農民軍隊。與此同時,我軍也開始在後方展開了剿匪行動,將那些怙惡不悛、為非作歹,為害多年的土匪逐一殲滅。最終營建出穩固的根據地。
就這樣,東北局勢的根本逆轉,即將到來。
三、大逆轉
就在我軍重新穩住陣腳的同時,國民黨一方開始掉鏈子了。四平之戰後,白崇禧和杜聿明一再要求打過松花江,徹底根除東北的共產黨。如果這一建議得到執行,我軍必將面臨最嚴重的挫折。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蔣介石卻宣布屯兵於松花江以南,並且停戰15日。其原因到底為什麼呢?有人認為,這是因為美國的調停。原來在當時,美國五星上將馬歇爾正在積極調停國共內戰。因此他以停止美援為要挾,要求蔣介石立即停止進軍。對於腐敗低效的蔣介石政府來說,美國的援助是極其必要的。失去了美國的財政援助,國民政府必然面臨經濟崩潰、軍隊瓦解的局面。
但實際上,蔣介石停戰並非完全因為馬歇爾的壓迫。解放後,四野宿將蘇靜曾問杜聿明,當時國軍明明佔有巨大優勢,為何不過松花江?這是我軍所無法阻擋的。
杜聿明回答,國軍並非不想追擊,而是不能追擊。原來,國軍一路上連續奪取瀋陽、四平、長春等多個城市,戰線拉得長,而且每個城市都要留兵駐守,導致機動兵力不足。貿然過江,恐怕會得到不利的結果。
然而杜聿明同樣明白,一旦「放虎歸山」,我軍一定會以更強大的姿態歸來:
「停戰以後,我軍(國軍)整補,共軍也會整補。而共軍擴充得非常迅速,我軍卻不能盡量補充。」
就是這停戰的15天,林彪嗅到了逆轉的機會。毛澤東軍事思想,講究消滅敵軍的有生力量,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對此,林彪自然爛熟於心,他曾說過:
「東北的情況是敵強我弱。我們只有一個拳頭,敵人有好幾個拳頭,一個拳頭是打不過好幾個拳頭的。怎麼辦?就是要讓敵人的拳頭變成手掌。怎麼辦?就是把城市丟給他們。城市一丟,我們的包袱就沒了,身子就輕了,敵人的拳頭就伸開了,我們就可以一個指頭一個指頭地吃掉他們。」
經過一番緊鑼密鼓地整補和訓練,我東北各軍區、各部隊總人數合計為324000多人。從當時的態勢看,我軍在東北被分成了北滿和南滿兩個互相孤立的根據地。因此有人認為,應該放棄南滿根據地,集中兵力於更安全的北滿。
然而主政南滿的陳雲卻不同意,他認為應該「堅持南滿」,和北滿形成互相支援的掎角之勢。有南滿的存在,就可以威脅敵人的側翼,可以在敵人後方「大鬧天宮」。南滿被攻擊,北滿支援;北滿被攻擊,南滿則在後方擾亂。在這個大方針之下,拉開了「四保臨江、三下江南」的宏偉序幕。
而在此時,林彪也發明了應對國民黨美械軍的新戰法——硬拼戰。
在國民黨大舉進犯我軍北滿、南滿根據地時,林彪專門找來了萬毅。萬毅是東北講武堂出身,讀過一些古代兵書。
林彪開門見山地問萬毅:
「新一軍、新六軍現在氣焰很盛,不可一世,一直闖到了松花江便。我們雖然同它們打了幾仗,它們也吃了一點虧,但總的來說元氣未傷,仍然十分驕橫。我準備拿出一些部隊,同他們硬拼,豁出去付出一定傷亡,一定能把它們氣焰打下去。你有什麼看法?」
萬毅回答:「古書我雖然讀得不多,但記得戚繼光提出三種戰法。第一種是算定戰,事先經過廟算,有計劃有安排;第二種是捨命戰,事先沒有計劃,突然遭遇敵人,狹路相逢勇者勝;第三種是糊塗戰,事先沒有計劃,遇到敵人又不肯捨命,糊裡糊塗打,必然有敗仗。你提出的戰法是不是捨命戰?」
林彪搖了搖頭:「戚繼光是打了若干仗以後對歷次戰鬥進行分類,總結了這三種戰法。我們這種打法是事先就決定,有目的地這樣打,同他的捨命戰還不一樣。」
在交談中,林彪的新戰法成型了。1946年12月24日,林彪在南滿一保臨江期間,電告陳雲等人,北滿將派兵支援南滿。在電報中,林彪提出了硬拼戰的想法。
此戰之前,我軍崇尚集中優勢兵力,打有百分之百把握的仗。林彪用兵謹慎,很少犯險。而這一次,林彪改變了這一方針,即集中兵力,只有六七成勝利的把握也決心打,打時打得極頑強,打得結果可能成為殲滅戰,亦可能雙方都傷亡慘重。
這種硬拼戰不為別的,就是為了打掉國軍不可一世的囂張氣焰,將他們打跑、打怕。就這樣,北滿和南滿兩大根據地相互配合,相互支援,神出鬼沒。一開始,國軍還像之前一樣,孤軍深入,以較為單薄的兵力攻擊我軍。而我軍則集中高於其好幾倍的兵力,用猛衝猛打的形式將之各個擊破。
在三個半月的時間,東北民主聯軍殲滅國民黨軍4萬餘人,收復城鎮11座,挫敗了國民黨軍「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戰略目標。國民黨原本就不多的機動兵力,被我軍大大削弱了。南滿根據地保住了,就像插在敵軍後方的一顆釘子;北滿根據地也鞏固了,成為我軍大反攻的基地。
更值得驚喜的是,國軍被我軍的硬拼戰打得聞風喪膽,打得失去信心,即使是新六軍、新一軍,也不敢派遣區區一個團攻擊我軍,其機動性大大降低。從而將戰場的主動權轉讓給我軍。
國民黨停止了進攻,在我軍後方,在羅榮桓的經營下,我軍開始建立了強大的野戰軍。青年們踴躍參軍,我軍在數量上逐漸超越了東北國軍。反擊之局,已經形成。
從1947年,東北民主聯軍連續發動了夏、秋、冬三次大規模攻勢。在最後一次冬季攻勢中,我軍收復了四平、吉林、鞍山、遼陽、法庫、營口、開原等大中城市,解放區佔有了東北70%以上的土地,各解放區完全聯成了一片。國民黨50萬大軍被壓縮在長春、瀋陽、錦州等三個孤立地區內,被我軍分割包圍,鐵路聯繫中斷,陷入更深的困境,從而從根本上扭轉東北敵我雙方力量的對比,為我軍最後解放全東北奠定了基礎。
1948年,遼瀋戰役打響,在毛澤東的籌划下,在林彪、羅榮桓等將領的指揮下,數十萬東北野戰軍關門打狗,全殲國民黨精銳47萬餘人,解放了全東北。曾經囂張一時的新一軍、新六軍、71軍在我軍的攻擊下灰飛煙滅。東北解放後,全國的解放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
在東北解放戰爭中,毛澤東不僅表現出了驚人的戰略水準,同時也展現出偉大的用人藝術。他不以一時的成敗論英雄。當林彪兵敗於四平,幾乎陷於絕境之時,並未選擇臨陣換將,而是給予了林彪絕對的支持,讓他總領東北黨、政、軍的權力,從而實現了人員的合理分工、資源的合理調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