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紅安縣是一塊神奇的地方,這裡是黃麻起義的策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搖籃,革命的種子很早就播撒在了這裡,還是聞名中外的「將軍縣」,走出了韓先楚、陳錫聯、秦基偉等223位將軍,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授銜的就有61位。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位也是來自湖北紅安,他叫羅厚福,雖然在55年榮獲三枚一級勳章,但只被授予大校軍銜,這是怎麼回事呢?
羅厚福出生在湖北紅安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家裡根本就沒有多少地,靠著給地主幹活維持生計,羅厚福從小就吃了很多苦,年齡不大就幫著干農活,艱難的家庭處境,再加上當地有志青年的影響,羅厚福很早就萌生了革命思想,他參加農民暴動,參加農民赤衛隊,成為一名積極分子。
1930年,羅厚福參加了工農紅軍,隨後加入我黨,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由於作戰勇敢,羅厚福很快就從連長,升為營政治委員,再到游擊師師長,雖然手下士兵不多,但他堅持在鄂豫皖地區進行游擊戰爭。
當時,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對紅軍持續進行圍剿,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讓中央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不過,羅厚福並沒有參加長征,而是留在當地進行游擊戰爭,很好保存了革命力量。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留在南方八省的紅軍和游擊隊被改編為新四軍,羅厚福出任新四軍第五師十四旅旅長,雖然「皖南事變」給新四軍以嚴重創傷,但重建後的新四軍更加強大,在我黨的帶領下,羅厚福見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解放戰爭時期,羅厚福來到鄂西北地區,出任鄂西北軍區副司令員,與他一起搭檔的鄂西北軍區司令員就是後來被授予大將軍銜的王樹聲。
新中國成立後,羅厚福出任湖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屬於正軍級幹部,按理來說會在1955年的授銜中被授予中將或少將軍銜,沒想到他只被授予大校。
要知道,羅厚福可是同時獲得三枚一級勳章,包括一級八一勳章、一級自由獨立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以表彰其在紅軍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所作出的貢獻。
同時獲得三枚一級勳章,難度有多大?
802名開國少將中,只有15位同時獲得三枚一級勳章。
能夠看出,羅厚福身為紅軍時期的師長、抗日戰爭時期的旅長和解放戰爭時期的軍級幹部,確實立下了不少戰功,能夠獲得三枚一級勳章,實至名歸,然而為何他卻只被授予大校軍銜呢?
據說新中國成立後,羅厚福曾將一名保長安排到捲煙廠工作,這名保長當年曾為游擊隊員作掩護,其實這樣做也是人之常情,但畢竟違反了紀律,組織對羅厚福作出降級處理,幸好李先念出面力保,稱羅厚福曾在革命時期作出巨大貢獻,才保住了羅厚福的授銜資格,將其授為大校。
1961年,羅厚福被晉陞為少將,彌補了當初的遺憾,其實在我們生活中,犯過錯的人不在少數,重要的是能夠改過,就如人們所說的「知錯能改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