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出現了一艘比較特殊的駁船的照片。這個照片馬上引起了國外軍事分析人士的興趣,這艘駁船和2021年珠海航展上,航天科工展示的駁船模型很像2021年那個模型,明確說,這是對抗演習中,模仿藍軍電子戰威脅的試驗測試平台。並且,美國的衛星還觀察得到除了海上的駁船,還有一個陸地使用的,是放在鐵軌上行駛模擬船舶,測試反艦導彈導引頭的性能。
這次照片中看到的駁船,上面插了30多根桅杆,桅杆頂部裝有各種形狀和大小的雷達反射器。另外兩側還各有一個726型干擾彈發射器,是用來發射各種箔條幹擾彈紅外干擾彈的。
如果我們看過海軍以前的靶船,再看這艘船,就很容易發現,新靶船不是簡單的訓練用品,應該是用來考驗新型反艦導彈抗干擾能力導彈。
對於一些老式反艦導彈,就是發射信號,接收回波,然後哪裡回波最強烈,導彈就往最強的那一點追。至於這個最強的回波是艦艇造成的,還是干擾箔條造成的,還是對方艦艇的有源干擾設備,這些老式導彈分不清,所以為什麼兔子賣出去的反艦導彈尖專門撿大的打?
其實就是因為當年我們的導引頭功能簡單,跟不上時代,遇到對手電子對抗措施,比遇到少量箔條彈製造的誘餌,特別容易被騙。所以以前海軍打靶訓練用的靶船也不需要多複雜,就一個桅杆,桅杆四周掛著角反射器,如果要模擬大型水面艦艇,角反射器就多掛一點,增加雷達反射面積。反正對那些老式反艦導彈來說,從各個角度觀察靶船,都是一樣的,就是一個巨大反射點。
現在這艘靶船,30多個桅杆,都頂著角反射器什麼意思?說明解放軍新的反艦導彈雷達導引頭看軍艦已經不是一個點了,是對艦艇掃描後,能夠分辨一艘船上不同位置的反射強度,然後把目標從頭到尾的雷達反射特徵整個描繪出來,然後和資料庫的目標特徵進行對照。
簡單說,老的雷達只能看到目標是個亮點,現在的彈上雷達是能看目標照片。這樣,對方扔出來的誘餌可能就會失效,因為導彈能判斷出來誘餌的形狀和真正目標的外形差距。那麼你想干擾我,就必須使用更多的箔條幹擾彈,製造一個比艦艇大很多倍的箔條雲,把你自己藏在箔條雲後面的某個角落裡。所以這艘船上帶有724干擾彈發射裝置,也應該就是為了在測試中用大量干擾彈檢驗導彈對抗這類干擾的能力。
另外船上還有一些球形天線罩,這些天線罩里的天線,有可能一部分用來模擬對方艦艇上的電子戰系統,一部分可能是用來傳輸試驗中的監控數據和畫面。
而且,如果在科研測試階段,我們能用這種靶船模擬對方艦艇,那麼模擬一些我們自己的船隻,欺騙一下對方的電子偵察系統,比如合成孔徑雷達成像衛星,對方的反艦導彈。原理上也都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