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近代史上,論戰功,最為突出的莫過於林彪、彭德懷、粟裕三人(排名不論先後)。而林彪、彭德懷是開國元帥,一直為世人所矚目,反觀粟裕,自1958年後,大部分時間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有關於他的的一些大事,也遭到各種不實揣測,就比如抗美援朝首選粟裕挂帥出征之事。
一說挂帥朝鮮首選林彪而非粟裕;又傳粟裕是「犯了錯誤」,最終沒能到任;還傳粟裕是不願意出兵朝鮮,擔心指揮不動四野將士.....
眾說紛紜,實則無妄揣測,真實的一面往往隱藏在塵封的歷史檔案之中,毛澤東的三封電報揭露了事實的真相。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隨著美國的加入,戰場瞬息萬變,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很清楚。
中央軍委就是否出兵朝鮮,也是爭論不一。最終毛澤東左思右想,以大局出發,表示出兵利大於弊,最終說服了大家。
而早在6月份美國宣布出兵朝鮮後,便派了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協助台灣當局防範大陸攻台。
當時毛澤東就決定將推遲解放台灣時間,這一方面是考慮到朝鮮戰場必定是一場惡戰,左右無法兼顧。另一方面當時粟裕是攻台的總指揮,而毛澤東就想到了讓粟裕挂帥出征朝鮮。
所以在確定抗美援朝的大方針後,1950年7月6日深夜,毛澤東在經過反覆斟酌後,親筆擬寫了一份電報:
粟裕同志並告陳(陳毅)、饒(饒漱石):現有重要任務委託粟裕同志執行,請粟於七月十六日前將三野事物處理完畢,於七月十八日來到北京接受任務,粟來時可隨帶秘書及參謀人員數人。
其中所說的重要任務,就是指讓粟裕出任東北邊防軍司令員,準備各項事宜,出兵朝鮮。
電報發出後,次日,在毛澤東的指示下,周恩來主持召開了保衛國防軍事會議。與會的有朱德、聶榮臻、林彪、譚政、羅榮桓等十多位重要軍事領導人,包括了中央軍委、陸海空三軍、後勤部負責人等。傳達了出兵朝鮮的決定,就組建東北邊防軍展開了具體討論。
7月10日,周恩來受毛澤東指示再次主持召開了第二次會議,這次會確定了以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蕭勁光為副司令員、蕭華為副政治委員、李聶奎為後勤部司令員的決策。
粟裕早在7月6日深夜便接到了毛澤東的急電,很快又接到了中央軍委的任命通知。粟裕心情自然很激動,這是中央和毛澤東對自己的信任和器重,他深感榮幸。
但此時的粟裕身體欠佳,高血壓、腸胃病、還有美尼爾氏綜合征,時常折磨著他。就日常工作都需要健腦器的輔助下,才能勉強進行。
正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很想肩挑重任的粟裕,也是焦慮不已,因為考慮到自己的身體狀況,害怕在難以支撐下去,會耽誤到國之大事。
在一番權衡後,他回電毛澤東,說明了自己的身體狀況,提出自己的顧慮,並建議考慮換其他同志。
毛澤東收到粟裕的回電後,左思右想後,還是堅持認為粟裕最為合適。
因為此次出兵朝鮮勢必會涉及帶兵團作戰,而粟裕在內戰時期,所展現出來的大兵團作戰指揮藝術是有目共睹的。
而且能在兵力、裝備都處於劣勢情況下,指揮大兵團作戰,並多次吃掉敵方兵團。可以說粟裕的戰績和表現是野戰軍統帥中最好的。
即便是林彪這樣的軍事天才,談及粟裕也是感慨不已:「粟裕盡打神仙仗!」還說:「像豫東那樣的戰役,我也不敢輕易下決心。」
可見林彪對粟裕的軍事能力也是很欣賞的。
而彼時的朝鮮戰爭,是面對美國第一軍事強國,必是一場以劣勢打優勢的惡戰。鑒於此,毛澤東仍然堅持讓粟裕去,隨即再次擬電:
粟裕同志並告陳、饒:來電悉,有病應當修養可以緩來。但仍希望你於八月上旬來京,那時如身體已好,則擔任工作,如身體不好則繼續修養。
毛澤東為了能讓粟裕挂帥,再度推遲時間,也可見粟裕此時在毛澤東心裡的分量。
自1944年,粟裕率數千人在蘇北車橋殲日味精逾千,毛澤東得知後便已開始留意粟裕,當時他還作出了預言:「這個從士兵成長起來的人,將來可以指揮四五十萬軍隊。」
解放戰爭初期,在蘇中孤軍奮戰的粟裕,七戰七捷,毛澤東更是粟裕的成功經驗推廣到全軍學習。後華東野戰軍成立後,粟裕雖為副手,但實為具體作戰指揮負責人,而這是毛澤東給陳毅傳達的指示。
在此後的戰役中,毛澤東更是指示粟裕放手去打,孟良崮一戰,全殲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整編74師。這個結果,毛澤東都很是驚嘆。
這事,1948年時,毛澤東在西柏坡和粟裕談起過。當時毛澤東說:「你們迅猛地消滅了74師,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有兩人沒想到。」
粟裕脫口而出:「蔣介石?」毛澤東點點頭:「還有一個。」粟裕連猜幾個,毛澤東連連搖頭,最後問到:「那麼是誰?」
毛澤東哈哈大笑:「第二個沒想到的就是我毛澤東!」
說明那時毛澤東對於粟裕的軍事才能已經極為欣賞了。
1948年,在粟裕的建議下,毛澤東改變了馬上渡江的計劃,才有了扭轉中原戰局的豫東戰役。
在豫東戰役中,毛澤東對粟裕的軍事才能是絕對的相信,並指示粟裕:「情況緊張死獨立處置,不必請示。」
而在之後的淮海戰役中,毛澤東更是直誇粟裕:「淮海戰役,你粟裕是第一功。」據統計,淮海戰役共殲敵55.5萬人,而粟裕的華東野戰軍就殲敵44萬人。在整個解放戰爭中,粟裕的三野殲敵245萬,在野戰軍中排第一。
這些戰績擺在眼前,這也是毛澤東為何堅持讓粟裕挂帥朝鮮的主要原因,就是對他軍事能力的認可。
這份電報發出去後,毛澤東又指示周恩來,為粟裕精心挑選了兩個軍政副手,即7月10日會議上,所指出的蕭勁光、蕭華。
為何是他們兩人呢?一來兩人曾長期在南滿作戰,熟悉東北和朝鮮的風土人情。二來蕭勁光和粟裕在紅軍時期便是搭檔,配合默契。
與此同時,從東北邊防軍組成的兵團,也可看出毛澤東其實是在為了粟裕出征在做量身定製。
當時東北邊防抽調的是四野13兵團、三野9兵團和一野19兵團。
毛澤東將這三個兵團調為東北邊防軍,就已經說明毛澤已經打定主意讓粟裕出兵朝鮮了。
因為原本13兵團和19兵團是作為預備隊和機動力量,配合粟裕攻台作戰的,而三野9兵團也是粟裕用來攻台的主力部隊。
如今調到東北成為邊防軍,其實就是為將粟裕調到東北做準備,這樣的安排一切順理成章。
粟裕接連接到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電令,心裡不忍辜負中央和毛澤東的期望,也表示到:「如果毛主席一定要我去,我就不能推辭了,我還是要去。」
後來,他便一邊養病,一邊著手準備,了解朝鮮戰局、美軍空軍力量、作戰能力等。
然而粟裕心裡越著急,他的病情反而日益加重,在此後不僅無法繼續工作,甚至連視覺功能都受到了影響。為此他不得不向請假治療,以求儘快恢復。
7月14日,粟裕被送往青島療養,對於粟裕的情況,毛澤東也是極為關注,朝鮮戰場局勢瞬息萬變,可能沒有那麼多時間等待了。
為此,粟裕剛到青島,毛澤東又讓政治部主任唐亮等人轉告粟裕,讓他靜心療養,儘快恢復,並在8月上旬一定告知身體狀況,如果痊癒,迅速前往北京。
可粟裕休養了半個月後,依舊沒有好轉。粟裕也無可奈何,只得將自己的身體狀況如實寫下,拖羅瑞卿轉交毛澤東。
此時已經是8月8日了,毛澤東收到信後,當即回信:
羅瑞卿同志帶來的信受到了,病情仍重,甚為繫念。目前新任務不甚迫切,你可安心休養,直至病癒。休養地點,如青島合適則在青島,如青島不甚合適,可來北京,望酌定之。
八月下旬,朝鮮戰場呈現僵局,戰局很可能會發生逆轉,為此毛澤東也不得不考慮預備其他候選人,而第二個想到的正是林彪。
9月5日,粟裕在華東軍區參謀部送呈的《關於第九兵團參加東北邊防軍的行動方案》上籤署了名字,以實際行動表示對抗美援朝行動的支持。
此時粟裕病情依舊需要休養,為此毛澤東開始找林彪談話。但林彪此時身體也不好,而且他並不支持出兵朝鮮。
毛澤東知道林彪有病也是實情,而且當時美軍還沒有越過「三八線」,考慮的兩位主帥到位還需要些時日。
因此,他於9月3日復高崗8月31日電,指出:「林、粟均病,兩蕭此間有工作,暫時均不能來,幾個月後則有可能,估計時間是有的。」
原本以為還有時間等,沒曾9月15日,美軍於仁川登陸,朝鮮局勢急轉直下。為此不得不加快部署,先是調鄧華入東北準備,後在10月4日又將正在籌備建設大西北的彭德懷,召來了北京。
10月8日,毛澤東便正式任命彭德懷出任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並將13兵團指揮機構直接升格為志願軍總部。次日便出兵朝鮮。
部署完後,毛澤東希望粟裕快點恢復,便與蘇聯協商,將粟裕送到蘇聯治療,可經過一個月的初步檢查,診斷為長期過度疲勞及受傷次數較多,且有兩次傷及腦神經,需較長時間治療休養。
至此,粟裕錯過了這次挂帥朝鮮的機會。作為一個軍人,無法為國出戰,這也成為了粟裕人生的一個遺憾吧。
而當時醞釀出兵的過程都具備很強機密性的。比如其中就提及邊防軍如果參戰,需要該穿志願軍服,使用志願軍旗幟。
包括東北邊防軍組建事宜,不宜讓省部級以下官員知情的規定,其實都是為了隱蔽中國出兵朝鮮的消息,為的就是在朝鮮戰場能給美軍突然一擊。
但正因為過程的機密性,導致很多人當時並不知情,加之1958年後,粟裕陷入困境。而粟裕未能挂帥朝鮮的事情,也引起了諸多猜測,甚至是質疑。實則是因為身體緣故,無法出征,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