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怎樣的信念,才可以令毛主席立下「戰爭失敗先斬了許世友,再打王建安四十軍棍,並自降三級」的軍令狀呢?
1948年,主席半開玩笑,半嚴肅地說出了這句話。
毛主席這一輩子都在致力於為中國的解放而作出努力,所以主席說出這句話,也表明了他想要解放中國的決心。
這一年戰況非常激烈,這一年主席的重點目標就是要解放濟南。
不可否認的是王建安和許世友都是有能力的戰士,在戰場上他們的戰鬥力和指揮能力是非同凡響的。
那麼主席為什麼會把這兩個人緊緊地捆綁在一起呢?
1948年的某一天,王建安在戰場上大獲全勝,他非常高興,想要迫切地將這個消息告訴毛主席。
帶領戰隊打了勝仗,主席自然是高興的,於是在見到王建安之後,兩個人在桌子上鋪開了地圖,準備為日後的戰況部署思路。
主席雖然高興,但是他的臉上還是露出了一絲不安的神色,深思了很久,他決定將心中話告訴王建安。
「建安好樣的,但接下來還有更重要的任務要交給你,那便是攻下濟南。」
聽到這句話,建安自然是沒在怕的,他彷彿有著使不完的力氣,拍著胸脯向主席保證自己會努力完成任務。
但真正讓主席揪心的,並不是擔心他的實力不夠無法拿下這場戰局的勝利,主席最擔心的是他和許世友之間的恩恩怨怨。
主席換了一種方式對建安說:「建安,我知道你在魯中地區的名望很大。
自然,我也了解許世友的能力。既然你們兩個人實力超強,那麼我建議你們強強聯合。
一個巴掌拍不響,如果世友需要配合,那麼我希望你齊心協助。」
王建安是個聰明人,聽到這裡,他便明白主席的意欲何在。
畢竟他和許世友之間確實有一些不痛快的事情,如果兩個人各自因為面子不懂得低頭不懂得團結,那麼最終的結局可想而知。
毛主席平時也不是一個不盡人意的人,既然他知道這兩個戰士之間有一些矛盾,為什麼還要將其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呢?
48年是至關重要的一年,這一年解放戰爭來到了最關鍵的時刻。
在這個緊急關頭,大家本該團結作戰,可不巧的是毛主席和林彪卻在此時產生了不同的意見。
林彪有自己的想法:
「當下,我認為我們最重要的任務應該是攻下長春,只有這樣才可以斷開與國民黨軍的連接。」
在這件事情上,毛主席並沒有跟他統一思想,主席認為這個時刻應該先南下守住北寧線,這個招式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關門打狗。
既然毛主席和林彪的意見不統一,那麼主席也沒有辦法,為了計劃能夠順利進行,所以他便特意調來王建安和許世友,讓這兩個人聯手。
可沒有想到這兩個人之間也是有一些恩怨的,那能怎麼辦呢,這個仗總不能因為矛盾就不打了呀?
那麼在這個緊要的關頭,主席只能放出狠話,這便有了開頭的那一幕。
這下好了,現在大家都在同一條戰線上,如果這場戰爭失敗了,那麼每一個人都會受到懲罰,包括毛主席自己。
咱們再來說一下主席最初立下那條軍令狀的原因,為什麼他想要迫切拿下濟南呢?
這件事情說來話長,在那個時期,濟南存在的意義非常重要。
對於國民黨來說濟南尤為重要,畢竟在山東,他們只有這一座靠山了。
山東的省會是濟南,如果將這座城市控制住,就相當於控制住了整個山東,所以城市對於雙方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存在。
不僅是毛主席,蔣介石也對自己的戰士們下達死命令:「濟南必須守住,不能放棄。」
在蔣介石的手下有一位有能力的虎將,他的名字叫做王耀武,這個人基本上戰無不勝,什么難打難攻克的硬仗只要給到他,他都能不眨眼的接受命令並取得出色的戰況。
蔣介石在守住濟南的問題上從不鬆懈,確認了自己的虎將之後他又將目光放在了軍事戰備上,他加重了防禦工程,同時又派重兵防守,不允許有一絲風吹草動。
這一系列的工作都透露出蔣介石對於濟南的重視程度,此時,毛主席也要開始出手了,主席的目的非常明顯,那便是保住濟南。
王建安接到主席的命令後,便馬不停蹄地趕赴山東,主席親自致電粟裕並直接認命許世友為隊內指揮員。
當得知主席這麼信任自己時,他覺得十分光榮,所以便急匆匆地趕往部隊。
同時他也知道要跟自己打配合的人是王建安,不過在那個時候戰況緊急,所以他也不再計較之前的恩怨了。
在那個時候他覺得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所以在王建安到達目的的時候,他不計前嫌親自出門迎接並握住對方的手,非常熱情,兩個人的恩怨也就此一筆勾銷。
這兩位戰士本身就實力非凡,現如今強強聯合的他們果然不負眾望,在戰爭中的配合非常出色。
僅用了8天的時間,他們就攻下了濟南城,而且消滅了蔣介石10萬人。
這還不算完,蔣介石手下的虎將王耀武,還有23名高級將領,紛紛被其活捉。
濟南這座城池在那個時候相當於一塊特別難以消化的硬骨頭,一直以來它都是兵家必爭的關鍵之地。
近代時期這個地區又位於兩個重要的鐵路之間,重要性不言而喻。
能夠拿下濟南,無比振奮人心。
當這場戰爭勝利之後,國民黨高層可謂是瞠目結舌,可能他們也沒有想到,中國軍隊竟然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拿下這麼重要的城市,而且還躲過了他們的層層防禦。
因為那個時代比較特殊,所以這場戰爭不僅中國人民在關注,國外的一些新聞媒體工作者也一直對此事保持高度的重視。
此戰勝利之後,國外的新聞工作者發表了這樣的評論:「真的不敢小看共軍,他們已經強大到可以奪取長江以北任何一座城市。」
能夠獲得這樣的評價,我們無疑是興奮的,是驕傲的,是榮耀的。
別說他們了,就連毛主席可能都沒有想到這場戰役結束的會這麼迅速。
在接到喜訊之後,主席也是先後詢問多次並且反覆斟酌,不漏掉彙報員的任何一個字,他才確信濟南已經被解放了。
蔣介石也不敢相信這種事情竟發生在了自己的身上,他親自坐飛機到濟南上空觀察之後才相信這是真實發生的事情。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毛主席在立下那條軍令狀之前會如此反覆斟酌並且再三思考呢?
大概是主席對自己沒有信心,而是對當時的大環境沒有信心。
在那個時期,國民黨軍隊具有比較精湛的作戰經驗,而且他們的武器配置非常充沛。
可中國軍隊比較缺乏相關的戰事經驗,武器也不是那麼充足,在這場戰役中若是想要取得勝利,那麼只靠硬拼勝算是非常小的,所以在這場戰爭中智取是一個比較合適的選擇。
想必正是因為這樣,所以主席才會派出王建安和許世友,主席用自己的方式讓這兩位戰士冰釋前嫌,不僅緩和了軍隊中的氣氛,也讓大家覺得這場戰役有勝利的希望。
如果主席不義正言辭的立下開頭那般比較嚴肅的軍令狀,可能這兩位戰士會選擇獨自作戰,無法積極的打出配合,那麼這場戰役能不能勝利還真的說不好。
時間線來到1952年,那一年毛主席來濟南視察工作,當時他說了一句比較耐人尋味的話:
「真的沒有想到濟南戰役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結束,我想這個結局對兩個人的影響比較大,一個是我,還有一個就是蔣介石。」
回過頭來仔細想想,濟南戰役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主要原因除了那兩名戰士的出色指揮外,還因為蔣介石採取了錯誤的判斷,並且在指揮的時候透露出了愚蠢的行為,所以才會這麼快的時間裡失去濟南城。
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守在濟南城內的戰士們並沒有死死守住這座城的信念,所以他們才會在關鍵時刻變成膽小鬼變成逃兵。
比如咱們剛才所說到的王耀武,在戰爭還沒有打響之前,他就已經做出了最壞的打算,那便是聯絡家屬部署好了後續的逃跑計劃,但非常可惜的是他還是在劫難逃。
這場戰役的勝利不僅意味著山東的徹底解放,而且也為我軍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可能粟裕也沒有想到這場戰役會結束的這麼「倉促」,他可能還沒有掃描到國民黨的援軍,就已經收到了勝利的結局。
當初毛主席說:
「如果拿不下濟南,我要先殺了許世友,然後打王建安40軍棍,當然我也要接受懲罰,我要官降三級。」
其實在主席說完這番話的第一時間,所有聽到的人不禁哄堂大笑,大家沒有想到主席竟然會說出這麼「發狠」的狠話。
從古至今也確實沒有哪一場戰役需要立下如此嚴重的軍令狀,但主席之所以敢這樣說,也確實是因為許世友和王建安有過人的能耐。
許世友是少林寺出身的,身上本就帶點功夫,後來他又被任命為山東軍區的司令員,他對於山東各個地區的局勢都是有所了解和掌握的。
選擇他當領頭羊,足以證明主席具有鷹的眼睛。
但這個人身上有一些傲氣,如果什麼事情都由他一個人做決定,那麼最後搞不好要弄出亂子,並且許世友本身比較衝動,還酷愛喝酒。
若是在軍隊中因為喝過頭而鬧出什麼不好的事情就有違厚望了,所以主席才會想到性格沉穩的王建安。
王建安這個人顧全大局,而且性格比較溫柔,兩個人在一起亦敵亦友,這樣的搭配簡直是相得益彰。
所以說毛主席有非常敏銳的捕捉能力,是很多有才之人的伯樂。那麼許世友和王建安之間到底有什麼恩怨情仇呢?
1963年張國燾的計劃沒有如願以償實施,他的企圖失敗了。
延安也對他展開了強烈的批評,在張國燾的隊伍當中就有許世友,他和其他的紅四方面軍感到心裏面委屈,所以便萌生了一個想法,那便是自立門戶。
於是他便有了去四川建立根據地的想法。本來許世友都跟王建安商量好了出走時間,可身為師政委的王建安覺得這種做法有一些不妥當,所以他就向上面報告了。
那麼結果可想而知,最終許世友的計劃落空了,兩個人的梁子就這樣結下了,並且一直延續至濟南戰役之前。
其實毛主席一直都是知道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他也想要嘗試用自己的方法讓兩個人和好如初,但都沒有很好地達成目標。
直到濟南戰役之前,毛主席有了一個一箭雙鵰的辦法,那便是讓這兩個人強強聯合,不僅可以讓兩人勁往一處使,而且也可以增進兩個人之間的交流,從而化解二人之間的恩怨情仇。
最後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兩個人在聽到主席立下的軍令狀之後,決定冰釋前嫌。
據了解,在王建安到達許世友的地盤之後,許世友親自出門迎接,兩個人還一起喝了山東的高粱酒。
他們也算是同甘共苦的兄弟了,最終二人勁往一處是只用了8天的時間就拿下了濟南城。
百姓之所以能夠收穫這麼安穩幸福的生活,與這些能打勝仗的良將離不開關係,但是這些良將也需要偉大的領袖領導調教。
或許毛主席立下的那條軍令狀不僅是激勵自己,還有充當和事佬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