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公黃建華(左一)和戰友們
歲月滄桑、時間如梭,這張老照片留住了70多年前的風華正茂。1951年9月,外公和幾位倖存的戰友告別被毀的嘎斯卡車和犧牲的戰友,回到安東(現丹東市)接新車,趁此難得的機遇將新車開到照相館門前請照相師傅為他們留影。
70多年過去了,外公常常會望著照片,懷念那生死與共的戰友。
1951年初,外公所在部隊突然接上級命令:全團汽車就地移交,官兵北上。
不久,外公所在部隊補充了新兵,又接收了新的嘎斯-51卡車,他們滿載彈藥和糧食直駛前線。因防空需要,所有車輛駕駛室加裝偽裝棚,護板插上偽裝樹枝。車隊趁著夜色駛過鴨綠江大橋,一路摸黑前行,但還是躲不過敵機瘋狂轟炸,不到100多公里,汽車就被炸毀三分之一,戰士傷亡也達四分之一。
後來,運輸車隊調整了行進策略,行車小組只限兩輛,宿營時人車分開,白天不燒火、晚上管好光。隨著高炮部隊、特別是年輕的志願軍空軍參戰,車隊傷亡情況逐漸減少。
1952年,外公所在連隊文書被炸犧牲,外公被調到連部接任文書。停戰後,外公又負責尋找和整理烈士遺骸。外公把各種記錄和資料清理後發現:所在連隊入朝作戰以來,有一百多位戰士犧牲和負傷。
如今,外公的戰友們人已漸老,面貌甚至會變得互不認識,但名字卻永遠刻在彼此的心窩裡。
正因為有這樣一個個用血肉之軀組成的「鋼鐵連隊」,才築成這「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外公這輩人用實際行動捍衛了自己的崇高理想。(張辰陽)

外公珍藏的抗美援朝紀念物

外公黃建華(左二)參加上海志願軍文獻館抗美援朝70周年活動
出品人:李學勇、李俊
監製:李礪寒、齊慧傑
策劃:王逸濤、張汨汨、黃慶華
統籌:王楠楠、王慧、譚慧婷
編校:孫豐曉、田定宇、張瑞傑
新華社解放軍分社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
聯合出品
特別鳴謝
退役軍人事務部辦公廳
退役軍人事務部思想政治和權益維護司
上海市退役軍人事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