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越自衛反擊戰是中國截至目前的最後一場對外戰爭,但它的真正的目標其實並不是越南!40年後再看,我們不得不佩服鄧公的雄才偉略!
對越自衛反擊戰的背景
為何說對越自衛反擊戰的真正目標並非越南?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這場戰爭的意義並非是字面意義的反擊,而是威懾、震懾。當時中國面臨的外部軍事壓力之大,是今天的人們難以想像的。
在建國後,我國秉承「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全面倒向了蘇聯的社會主義陣營,與西方交惡。一開始蘇聯也對中國釋放了善意,一度派出專家支援了中國120多個工業項目的建設。但在斯大林去世後,中蘇之間的矛盾開始逐漸加深。
赫魯曉夫全面否定了斯大林時代的政策,而且將蘇聯帶向了大國沙文主義的道路,試圖成為實質上的國際共運領導者,讓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緊隨蘇聯的指揮大棒。這與中國秉承獨立自主的方針產生了衝突,於是,在20世紀60年,中蘇交惡成了兩國的外交主旋律。
越南便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做選擇題的。原本它與中國有一衣帶水的歷史友誼,而且在抗法和抗美戰爭中都得到了中國的大力支援,但反華派黎筍把持越南政局後,越南便倒向了蘇聯的懷抱,疏遠了無私幫助自己的中國。
不僅如此,在蘇聯的支持下,越南於1975年統一後,調轉槍口,將中國視作了蘇越兩國聯手應對的假想敵。也就是說,當時的中國,面臨著北有蘇聯、南有越南的雙方夾擊之下,國防形勢極其惡劣。
鄧小平的果斷
從1976年起,越南當局的蠢蠢欲動就越來越明顯了,越軍多次無理由越過邊境線,騷擾中國境內的居民,甚至還製造了一批流血事件。其中,1978年的廣西庭毫山流血事件造成8人死亡,30餘人受傷,震驚全國。
是可忍,孰不可忍!越南背信棄義,將中越友誼棄之不顧,已經把中國逼到了戰爭的邊緣,國內要求懲罰越南的聲音也越來越大。
但時任領導人的鄧小平清楚地看出,要解決西南的越南問題,本質上是需要解決蘇聯的戰略壓迫。在蘇越簽訂軍事同盟的情況下,越南當局才能敢以小國身份公然挑釁大國。
該如何破解蘇聯的南北夾擊之策?鄧小平苦思冥想,想到了破局之策。他在國內分兩個方向調兵,一方面,在中越邊境增兵30萬人,準備給越南一個深刻的教訓;另一方面,在中蘇邊界增兵100萬人,時刻防備蘇軍的鋼鐵洪流南下。
更重要的是,鄧小平選擇在教訓越南之前,先行訪美。1979年1月,鄧小平親自乘機抵達美國,成了首個訪美的中國領導人。面對美國記者事關越南問題的提問,鄧小平用招牌式的姿勢抽了一口煙,斬釘截鐵地說:越南這個小朋友,該教訓一下了!
2月5日,鄧小平結束訪美,回到了中國。2月17日,早已準備完畢的20萬解放軍開始按預定計劃發起對越自衛反擊戰。此時,遭到痛擊的越南當局急忙找到了蘇聯大使,試圖讓蘇聯按照預定的軍事同盟協定,出兵中國。
鄧小平的遠見
然而,蘇聯卻對出兵中國疑慮重重。一方面,中國本就早有準備,有百萬解放軍枕戈以待,在北方邊境時刻準備應對蘇軍的攻勢。反觀蘇聯這裡,從莫斯科調往遠東的物資、軍隊路途遙遠,後勤壓力很大。
另一方面,蘇聯看到鄧小平剛結束訪美就發動了對越反擊戰,便認定,這是中國與美國達成了某種「地下協議」,蘇聯不願意為了越南直接與中美兩個大國撕破臉。
因此,蘇聯最終拒絕了越南的出兵請求,僅僅是表態會發起「不留餘力的武器支援」。但這批武器也沒來得及發揮效果,因為越南敗得實在太快了,短短一個月事件,越南的諒山防線便被攻破,首府河內處於隨時可能被攻破的窘境之中。
但中國很好地控制了戰爭規模,於3月15日結束作戰,撤回了國內。這反倒讓越南二度集結的重兵和蘇聯援助的武器落了個空。不甘心就此認栽的黎筍不識好歹,繼續舞動戰爭大棒,與解放軍在老山一帶進行了長達十年的輪戰。
鄧小平認為,越南的體量只是小國,他們的戰爭威脅,充其量只能影響中國一個方向的邊陲,而且還可以給解放軍提供實戰經驗,因此老山輪戰,中國完全可以陪越南打下去。更關鍵的是,可以用持續多年的戰爭給越南不斷放血,阻止越南在東南亞的崛起。
40年後再看,鄧小平的論斷成為了現實。越南失去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發展時間,與中國的發展拉開了差距,從此不再有機會威脅中國西南邊境。
而且在多年戰爭中,蘇聯被迫不斷給越南輸血,導致蘇聯的財政壓力越來越大,最終走上了崩潰解體的道路。今天的人們不得不佩服鄧小平的雄才偉略,他帶領中國走出了那個險惡的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