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喜歡爵士樂的朋友,對小野麗莎這個名字應該非常熟悉,尤其是她唱的《Fly me to the moon》、《La vie en rose》、《夜來香》等歌曲被很多人奉為經典。由於她的唱法融合了巴西桑巴與爵士樂的Bossa Nova曲風,她也被日本譽為Bossa Nova女王。儘管小野麗莎有著一個很日本的名字,但是她卻出生在巴西,是個貨真價實的日裔巴西人。
日裔巴西人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呢?據日本外務省和巴西移民局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巴西共有約200萬日裔,這佔到巴西總人口的1%。由此,巴西也成為日本本土以外,日本人最多的國家。
巴西與日本相隔萬里之外,為何巴西會有這麼多的日本人?他們又是如何到達南美大陸,又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的呢?
日本人移民巴西是一個很久遠的歷史傳奇故事,我們先從巴西這個國家說起。巴西曾是印第安人居住的土地,16世紀初隨著葡萄牙探險家的到來,這裡被宣布成為葡萄牙的殖民地。
葡萄牙雖是歐洲小國,但是由於他掌握了大航海時代的先機,在全球佔領了很多地盤,而巴西就是最大的那塊。
葡萄牙人來到巴西以後,將原產於印度的甘蔗帶到了巴西,並在這裡開始大規模的種植,到16世紀末巴西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蔗糖生產國。如今,巴西依然是全球甘蔗榨糖的最大生產國。
葡萄牙人除了種植甘蔗外,還從中國引進了茶葉種植,再加上當地的咖啡種植,這些經濟作物成為巴西種植和出口的重要農產品。
巴西地廣人稀,氣候條件優越,在這裡發展大規模的甘蔗、茶葉、咖啡等種植園,就需要數量龐大的勞動力,於是一些種植園主就將目光投向了非洲。
從1500年到1800年間,就有超過300萬黑人被販賣到巴西的種植園。由於種植園的勞動強度很大,再加上疾病等因素,奪去了很多黑人奴工的生命,也時常有黑人奴工逃跑的事件發生。
1882年巴西宣布脫離葡萄牙而獨立,並建立巴西帝國,此時巴西的經濟依然是以種植園為主的農業經濟。不過,隨著世界各地反壓迫和呼籲廢除奴隸制的呼聲越來越高,1888年巴西頒布《黃金法案》宣布廢除奴隸制。黑人奴工獲得了人身自由,紛紛逃離原來的種植園,湧向大城市,這就導致種植園的農產品因無人採摘而爛在地里。
種植園是巴西的經濟支柱,黑人奴工逃離以後,巴西政府不得不為種植園招募勞動力。巴西當時作為一個歐裔白人國家,開始向剛實現國家統一沒多久的義大利、德國等國招攬移民。然而隨著這些國家都逐步實現了工業化,這些移民更想找一些體面的工作,當他們看到巴西種植園惡劣的工作條件後,紛紛打了退堂鼓。義大利為了防止移民的流失,在1902通過了《普里內蒂法令》,禁止國民接受補助移民巴西。
巴西在歐洲難以招攬到足夠多的移民,於是又將目光投向了世界的東方,作為世界人口大國的中國自然成為巴西的重點目標。然而,巴西政府卻在中國碰了一鼻子灰,沒有得到官方的准許。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大門向西方打開,同西方簽訂了一系列的通商條約,這其中就包括准許華工出國做工的內容。然而,西方國家卻假「合法」招工之名,行「合法」擄掠之實。
西方國家在中國的香港、澳門、廣州、廈門等地設立招工機構,以招工之名,將華工像「豬仔」一樣販運到北美、南美等一些種植園、礦山、工地從事苦力,從中賺取暴利。據估計,從1840年到1870年間,歐洲人販運了七十多萬名華工到南美洲當苦力。這些華工在海外,不僅工作條件非常差,還時常遭受虐待,生存境況非常差。
清政府為了了解華工在海外的生存狀況,曾派陳蘭彬和容閎分赴古巴和秘魯進行調查。陳蘭彬在調查華工的生存情況後撰寫了《古巴華工事務各節》的報告,後面附有一千六百名苦力控訴遭受僱主殘酷凌辱和虐待的事實,這份報告一經公布便引發世界的震驚。
由於清政府深知華工被販賣到海外的凄慘境況,所以對華工出國做工比較謹慎。當巴西政府派喀拉多來華與清政府商談招募華工的事宜時,雙方簽署了《和好通商條約》,但其中並未包含華工移民巴西的內容。儘管巴西政府多次想同中國洽談華工招工事宜,但隨著中國政局的變動及戰爭的發生,導致兩國未能就移民問題達成共識。
巴西政府在無法從中國招工以後,轉向了中國周邊的日本,而日本卻對此非常感興趣。
日本在近代看到中國被列強欺侮以後,避免淪為同樣的命運,在維新派的推動下進行明治維新,脫亞入歐,全面向西方強國學習,從而使日本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在明治維新的一系列改革中,其中有一項就是廢除土地買賣禁令,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這項改革實施後,日本上層社會和大資本家大量購入土地發展工業,這導致大量失地農民流離失所,湧入城市謀生。
然而,當時的日本工業並不能容納下如此多的農民,農民湧入城市後成為過剩的勞動力。再加上日本對俄作戰,耗費了大量的財力,導致經濟蕭條,民不聊生,社會問題加劇。這個時候,日本政府急需安置這些無業游民和富裕勞動力。
而對於這些失地農民來說,在國內找不到工作,生計就沒有著落。為了生計,他們也願意移民到一個新的國家,開始他們新的生活。
其實就日本本身而言,日本本土自然資源匱乏,而且多地震、海嘯、颱風等各種災害,並不是非常適合國家發展的地方,這也是日本後來對外擴張侵佔中國大片領土的重要原因。而巴西地廣人稀,土地優良,資源豐富,是日本人嚮往的理想居住地。
於是,日本政府與巴西政府很快達成共識,有組織地向巴西移民。1908年6月18日,「笠戶丸」號輪船搭載著781名日本移民從神戶港啟航,經過兩個多月的航行,終於抵達巴西桑托斯港。
隨著移民招募機構在日本大力進行移民巴西的廣告宣傳,越來越多的人對移民巴西感興趣,他們踴躍報名,很多人還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移民。1910年到1914年期間,先後有1.42萬名日本人移民巴西。而1925至1935年是日本向巴西移民的高峰期,有14萬日本人先後到達巴西。
這些日本移民到達巴西以後,大部分在巴西東南部的聖保羅州從事咖啡種植業。由於巴西的土地可以自由買賣,等攢夠了錢就自己去買土地開設種植園,由此他們逐漸在當地站穩了腳跟。
作為扶持移民巴西的配套政策,日本內務省專門設立資金,在日本移民比較集中的地區修建基礎設施,建立日裔社區,興辦日本人學校等。所以,在這些日本人聚居區,他們可以完全像是在國內的感覺,平時交流用日語,也不需要改變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更不用學習巴西主流語言葡語,也不會和當地巴西人通婚,儼然成為日本在巴西的「國中之國」。當然,這也導致他們無法融入巴西的當地社會。
這些日裔巴西人被稱為「Nikkei」,也就是「南美的日本人」。由於他們主要聚居在巴西的聖保羅州,所以聖保羅有了「南美小東京」的稱號。
由於日本移民肯吃苦,又比較勤勞能幹,他們逐漸站穩了腳跟。隨著他們經濟條件的變好,這些日本移民擁有了自己的種植園、工廠等產業,逐漸從底層向中產和更高層級跨越。即便如此,這些日本移民還保留著日本人的傳統,在語言、宗教、生活習慣等方面自成一體,這也為此後的遭遇埋下了隱患。
隨著日本逐漸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並同德國、義大利等國建立法西斯同盟,巴西政府也開始對這些日本移民憂慮起來,懷疑他們是不是日本入侵巴西的先頭部隊。為了防止日本移民的繼續增加,巴西政府於1934年宣布禁止日本移民入境。
隨著日本襲擊珍珠港事件的發生,美國同日本宣戰,而身處南美大陸的巴西也與日本等法西斯國家形同水火。巴西宣布與日本斷交,日本、德國和義大利都成了巴西的敵人,而身處巴西的日本移民處境就比較尷尬。
對於巴西而言,這些日本移民保留著明顯的日本人特徵,而且對日本忠君愛國。而對於日本而言,這些移民身處巴西,雖然他們身上流著日本人的血,但是他們已經是巴西人了,所以也被當作敵人來看待。
由於這些日裔拒絕說葡萄牙語,拒絕融入巴西社會,成為巴西人仇視的對象,他們經常遭到謾罵、毆打等對待,甚至有些人的財產還被剝奪。
這些日裔遭到日本和巴西的拋棄,為了自保他們不得不放棄日本國籍,選擇加入巴西國籍。為了更好地融入巴西社會,他們開始學習葡萄牙語,就讀當地的學校,與當地人通婚,甚至還有些人改信天主教。到第三代日裔,通婚比例已達42%,第四代日裔的通婚比例更是達到61%。
二戰中日本在遭到兩枚原子彈襲擊後宣布戰敗投降,日本國民再次面臨困境。這個時候部分民眾再次將目光投向巴西,選擇移民到巴西。這個移民過程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60年代,日本總共向巴西移民大約在25-30萬人之間,而這些移民經過數倍繁衍,如今已有超過200萬人。
不過,後來隨著日本經濟的再次騰飛,日裔巴西人又開始迴流日本,他們回到國內謀求發展機會。文章前面提到的小野麗莎,就是日裔巴西人回歸日本發展的代表人物。
而那些選擇留在巴西的日本移民,也很快融入到當地的社會,並在當地嶄露頭角。比如,日裔路易斯·具志堅曾擔任過巴西通訊部長;朱尼堤·齊藤曾任巴西空軍總司令;朱里奧·赤嶺是巴西索羅卡巴教區的大主教。
日本人在將自己融入當地社會的同時,也將日本的文化帶入巴西,在這個融合的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比如「巴西柔術」就被認為是在日本柔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現在的日裔巴西人很多成為巴西的精英人士,他們也是巴西中產階層的主要群體之一,在社會的各行各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前幾年有一部電影叫《日本沉沒》,講的是日本在未來某一個時段由於地殼變動,即將沉沒于海底,日本人如何進行自救。
假如有一天日本真的沉沒了,那麼日本人首選的移民目的地是哪裡呢?不是中國、不是美國、也不是澳大利亞,而是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