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5月23日訊 2025年5月22至23日,由全球化智庫(CCG)與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CPAFFC)聯合主辦,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ACCWS)與中美交流基金會(CUSEF)協辦的「第十一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在北京開幕。本屆論壇吸引了來自五大洲近60個國家的300餘位政商學界代表參與。
論壇首日即呈現內容豐富、思想激蕩的交流盛況,除開幕式外,四場高規格圓桌討論先後啟幕,深度聚焦全球熱點。與會人士圍繞多邊主義與全球治理、大國競爭、「全球南方」作用、國際監管合作等當下國際社會最為關注的重要議題展開深入探討,通過觀點交鋒、智慧碰撞,積極為動蕩變革中的世界提供多元視角與全球方案。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的籌備之年,作為全球化的重要參與者,中國將繼續發揮其在國際經貿以及全球治理的關鍵作用。在論壇首日的現場,近百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傑出政策制定者、駐華外交官、國際組織代表、知名智庫專家、學界學者、企業高管及多家中外主流媒體代表齊聚一堂,共同見證並參與這場思想盛會。
論壇開幕環節由CCG聯合創始人兼秘書長苗綠主持。CCG創始人兼理事長、國務院原參事王輝耀,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沈昕,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副局長、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院長於運全,中美交流基金會總裁、世界衛生組織親善大使周建成代表主辦方發表開幕致辭。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中國常駐聯合國原代表張軍,美國亞洲協會主席兼CEO、韓國原外交部長康京和,歐盟歐洲政策中心理事會主席、愛爾蘭原駐華大使戴克瀾作為主旨嘉賓發表演講。
王輝耀在開幕致辭中指出,當今國際局勢空前複雜,地緣衝突頻發、全球治理面臨挑戰,「全球南方」影響力上升,需要加強合作來應對不確定時代的挑戰。作為主辦方,CCG將繼續搭建全球對話平台,推動建設更包容、公正的國際秩序。
沈昕在致辭中回顧了全球化多年來的發展,指出其為全球經濟增長、減貧、醫療改善等方面帶來諸多積極成果,同時,發達國家也出現了社會分化和反全球化情緒。他強調,全球化本身並非問題,關鍵在於如何更公平合理地進行管理與分配。面對不確定性加劇的國際環境,中國堅定選擇改革開放、多邊主義、共同富裕與科技創新,致力於推動構建更加包容、公正和可持續的全球化新格局。
於運全圍繞「全球變局中,全球化應向更高形態演進」的主題發表演講。他指出,當前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全球面臨多重挑戰與不確定性。在此背景下,多極化與全球化應相互促進、協同發展。他強調,多極化應建立在文明互鑒、包容共生的基礎之上,推動全球化向更高形態演進。他呼籲加強國際合作與理性對話,期待智庫在推動全球治理、文明共生中發揮積極作用,並表達了與各方共同努力應對全球挑戰的願望。
周建成在發言中強調,在當前全球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各國命運緊密相連,應共同面對挑戰。他肯定了論壇為開展全球對話、加強理解與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強調傾聽與真誠交流的重要性。他介紹了中美交流基金會在推動跨國交流方面的努力,並希望通過此次會議,建立更加靈活、堅韌的合作框架,促進更深層次的理解與務實合作,攜手應對日益複雜的全球性問題。
張軍分享了世界如何在面臨共同挑戰的背景下將挑戰轉化為機遇的見解。他指出,關稅戰反映了全球經濟和治理結構的深層變化。面對挑戰,應從認知、治理、經濟轉型和區域合作等方面入手,推動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向更加公平、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他強調對話與合作的重要性,呼籲通過全球與區域層面的協作,將挑戰轉化為機遇,共同實現更加穩定和繁榮的未來。
康京和表示,當前全球面臨不確定性與分裂風險,多邊主義和全球化遭遇挑戰。她強調全球化曾帶來巨大繁榮,但也導致不平等和信任缺失。面對地緣緊張與全球問題,需要重建信心,推動對話與合作,設計更具韌性的全球體系,平衡開放、安全、創新與可持續發展。她呼籲智庫等平台在複雜局勢中發揮橋樑作用,促進理解、減少對抗,共同塑造包容、穩定的未來。
戴克瀾從歐洲視角出發,強調中歐關係的重要性,稱其是推動全球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力量。展望未來,中歐合作將繼續促進互利共贏,推動全球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