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駐華大使抵京上任,落地後第一句話,讓中國不再對他抱有幻想

文|史遷今若在

編輯|史遷今若在


2025年5月15日,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美國新任駐華大使戴維·珀杜這位75歲的共和黨資深政客,帶著一個中國化的名字「龐德偉」,在社交媒體X平台上發布了一條簡短的動態稱,已準備好在這裡工作,讓美國更加安全、強大、繁榮。

這句看似外交辭令的表態,卻因其直白的「美國優先」底色,迅速引發外界對中美關係未來走向的深度解讀,龐德偉的抵京時間選在了一個敏感節點,美國對華加征的145%關稅已正式生效,中國同步將反制關稅提高至125%。

他在X平台上強調,自己將「在21世紀最重要的外交關係中推進美國的利益」,並稱美國駐華使團是「優秀團隊」,同日,美國駐華大使館公布了其詳細簡歷,重點突出其商界領袖背景與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成員的履歷。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稱,中方願為龐德偉履職提供便利,並重申「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中美關係原則,這一表態延續了中方一貫的剋制與務實風格,但也暗含對美方「言行一致」的期待。

龐德偉的任命始於2024年12月5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高調宣布提名這位「最懂中國的盟友」,2025年4月29日,美國參議院以67票贊成、29票反對的結果確認其任命,使其成為中美建交以來年齡最大的駐華大使。

特朗普在5月7日的白宮宣誓儀式上直言,龐德偉的任務是,協助處理美國最複雜、最重要的外交關係,並特別叮囑其向中方領導人傳遞問候。

這位大使的履歷充滿矛盾性,他曾在香港、新加坡工作近20年,主導銳步等品牌的全球供應鏈布局,深諳中國作為生產基地與消費市場的雙重角色,但作為特朗普的長期政治盟友,他在參議院聽證會上將中美關係定義為「21世紀關鍵挑戰」,甚至聲稱中國正通過「新型戰爭」威脅「世界秩序」。

龐德偉的職業生涯始於傳統製造業與零售業,1980年代,他作為莎莉集團亞洲區負責人常駐香港,親歷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市場拓荒,2000年前後執掌銳步期間,他推動品牌依賴中國供應鏈實現全球化擴張,這一經歷被美國學者呂祥評價為「理解全球產業鏈共生關係的典型案例」。

但是競選參議員時,龐德偉因將企業生產線轉移至中國遭到批評,他當時的辯解,全球分工優化供應鏈可獲更大收益」與其當前對華鷹派言論形成鮮明反差。

在4月的提名聽證會上,他一面強調對華政策需「細緻、無黨派、戰略性」,一面又呼應特朗普的「美國優先」論調,稱將忠實執行總統意志。

有學者稱龐德偉的核心任務是在「傳遞特朗普意志」與「務實處理對華關係」間尋找平衡,中方期待其成為溝通橋樑,但美方極端勢力則希望他「拆橋」以強化對抗。

值得關注的是,龐德偉抵京次日(5月16日),外交部部長助理洪磊接受其遞交國書副本,這一流程較前任伯恩斯耗時一年多的等待大幅縮短,但中方明確表示「不會為美國提供特殊待遇」。

龐德偉的商業背景或許為其提供了一定靈活性,例如,在近期中美稀土博弈中,中國出口管制導致美國關鍵產業受挫,稀土價格飆升三倍。

分析認為,龐德偉可能利用其供應鏈管理經驗,以「短期技術性妥協」換取美方喘息空間,同時為特朗普的關稅戰術爭取談判籌碼。

龐德偉上任之際,中美關係正面臨多重考驗,軍事上,他曾在參議院主張「強化海軍以對抗中國在太平洋的軍力」,經濟上,關稅戰與科技封鎖持續升級地緣政治上,台灣問題被特朗普稱為「談判成果將有利於統一與和平」,引發中方對美方干涉內政的警惕

儘管如此,龐德偉並非全無轉圜餘地,其前任布蘭斯塔德以「農業州長」身份推動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伯恩斯憑藉職業外交官經驗維持對話渠道,相比之下,龐德偉的商界人脈與對華接觸史,或能幫助其在執行強硬政策時保留「技術性合作」窗口。

龐德偉的「首秀」已釋放明確信號,他將以「讓美國更強大」為終極目標,這意味著中美關係的任何緩和都將是策略性而非戰略性,中方對其「架橋」期待,實則是對美國政治精英能否超越零和思維的試探。

歷史經驗表明,商人出身的政客往往擅長利益交換,但缺乏價值觀共識的臨時協議難以持久

龐德偉能否在特朗普的「極限施壓」與中國的「底線思維」間找到交集,將成為檢驗這位「跨界大使」成色的關鍵標尺。

龐德偉的赴任,恰如一面稜鏡,折射出中美關係的複雜光譜既有產業鏈深度交織的現實,又有戰略競爭加劇的困境;既有商業理性的微弱曙光,又有政治對抗的沉重陰雲

他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將被置於放大鏡下解讀,而當他說出,讓美國更安全、強大、繁榮時,中方早已清醒意識到,這位大使的終極忠誠,從未離開過賓夕法尼亞大道1600號。

信息來源:

《美國新任駐華大使龐德偉抵京就職》——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