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八旬原住民講述古橋故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緣分。」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副教授蒲儀軍感慨道。
在嘉定,得益於村民的熱情引見,調研隊員才窺見水中孤寂的橋墩,湮沒的撞橋往事就此蘇醒。
在崇明區,一段由村民生前口述的影像更顯珍貴,道出祖輩為妻修建桃園橋的佳話。
事實上,自「滬派江南-橋驛溯源」調研啟動以來,調研人員面對古橋孤守城市一隅的場景已屢見不鮮。關於古橋的故事,彷彿只能在泛黃的故紙堆中去苦苦追尋。古橋的石頭會漸漸風化,木樑也會慢慢腐朽,然而,只要人們的記憶尚存,它的生命力便不會落幕。
值得欣慰的是,「聽原住民說」成為本次古橋調研的重中之重。鮮活的集體記憶,在「筆墨歷史」之外頑強延續著,為物質文化遺產填補亟需的人文維度。
口述奇事,一座古橋失落又重見
在嘉定區徐行鎮大石皮村,蒲儀軍、丁艷麗、張崢帶領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建築遺產修復方向師生展開摸排。出發前,大家明明在衛星地圖上看到這裡有一座橋,可一到實地,兜兜轉轉好幾圈,卻怎麼也找不見。
站在村口的一位八旬老人解開謎團:河上確有過一座古橋,不過早已消失不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個收廢品的水泥船撞壞了橋,後來也無人修建。」
調研成員李雨英、李柯潼、王夢圓、李明之、陶佶聰、韓謖由老人指路,繞過農房、穿過樹蔭,踱步至水畔。終於,在幽深寧靜的河水中,一座橋墩映入眼帘。殘橋部分上刻有題記,不過有一部分被土掩埋,輕輕拂去碎石落葉,橋名「興福橋」重見天日。上面還有一段銘文:「侶人居高位 董事陳明德勸募 眾善信同捐願銀 公請匠師馬資出重建」(根據刻印殘跡初步辨識)。原來,他們原以為的無名古橋,確是本地曾經重要的交通樞紐。
經過進一步推斷,這是一座多跨梁橋,主要材料為金山石,橋呈東西走向,寬約1.4米。如今,東段僅存一橋墩,西段則保留了一段橋樑石板。
故事還有後續。一位村民提到,村子南邊不遠處也有座石板橋,年頭也不短。前行500米後,大家果然發現一座體量小巧的石板橋。橋邊的老人主動講起這座橋的「前世今生」——它竟是當年村民們從河中打撈出的興福橋構件,搬運至此重新搭建而成。一塊承載著近百年記憶的橋樑石板,就這樣在新的位置延續著它的使命,將兩座橋的命運奇妙地聯結在一起。
另一邊,同濟鄉村規劃建設研究院的喬路、李一波、王依然、黨琳一行四人,踏上崇明橋調研之旅。倪家作為堡鎮商賈,坐擁桃園十三宅,南側桃園村倪家公子與北側石橋村董家小姐情投意合,喜結連理。然而,崇明水網密布,董小姐回娘家途中被一條河道阻隔,帶來諸多不便。丈夫心疼妻子,專門修建一座平橋,名為「桃園橋」。該橋建於1924年,竣工於1925年。
這段珍貴歷史的口述者董老先生已經過世,2023年,時年98歲的他講述往事,由當地文保愛好者錄製下來,並傳到社交平台上,成為難得的橋史佐證。
橋畔生境,市井煙火下的文化圖譜
在大石皮村,年近八旬的陳明華和顧玉英共同拼湊出當年「橋頭市」的繁華景象。興福橋一帶商鋪林立,理髮店、裁縫鋪、糖果店、肉鋪、豆腐店、雜貨店、魚攤……應有盡有,熱鬧非凡。顧玉英還清晰記得,上世紀60年代左右,理一次髮只要一角幾分錢,那些鮮活的市井畫面,至今仍深深印在她的腦海里。
如此可見,在中國傳統聚落的大格局中,古橋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構築物,它永遠與兩岸的駁岸石階、老榕樹蔭、埠頭集市同頻存在。否則,沒有岸的橋,就像沒有聽眾的琴,縱有精妙構造,亦難成樂章。
在青浦區開展調研的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系師生團隊,從單體、場景、片區3個層次出發,對鄉村古橋空間進行文化場景解讀與地域文脈探尋,明晰古橋空間的基本風貌意向。
鄉野遺存型,如天恩橋,當下通行功能完好,與游步道銜接,水繫結構完整,自然風光優美。
水街商貿型,如萬福橋,作為「老城廂新十景」之一,它與小西門街再現青浦明清時期沿河市井的古韻風貌。
橋廟組合型,如紀清橋,位於青浦老城廂歷史風貌區內,與旁邊的寶慶寺構成獨特的橋廟文化空間。
調研團隊還補充了曲水園內的喜雨橋、九曲橋、平橋,將它們歸為景觀園林型古橋空間,三座橋樑與亭廊構築、假山置石組成「水-橋-園」江南景觀系統。
尋找「標本級」典型橋,提煉「文化基因庫」
面對星羅棋布的古橋遺存,歷經歲月淘洗而沉澱下來的經典之作,往往集技術巔峰、藝術典範、空間意象、文化象徵與民間軼事於一體,此次調研正是為尋找「標本級」古橋而來。
選擇典型橋,猶如中醫把脈需找准關鍵穴位——浙江紹興八字橋的立交結構,代表宋代城市橋樑的巔峰智慧;河北趙州橋的敞肩拱,成為世界橋樑史上的技術孤本;而湘西風雨橋的廊閣營造,則凝聚少數民族的卓越創造力。
那麼,上海的典型橋如何篩選?「原則上寧缺毋濫、優中取優。」在日前浦東召開的滬派江南古橋調研座談會上,同濟鄉村院調研成員曹晟介紹道。
此次古橋調研提出7條遴選標準,明確典型橋「文化基因庫」的定位——
其一,該橋本身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和紀念價值,包括文物級別高、年代久遠、類型稀缺、形制特殊、裝飾精美等。
其二,該橋在當地發展歷史中意義重要,或與重要歷史事件、人物軼事相關,承載重要的歷史記憶。
其三,該橋周邊傳統建築留存較多,體現較好的滬派江南集鎮風貌和空間格局。
其四,該橋周邊田-林-水-濕等景觀要素完整和諧,體現典型的滬派江南自然風貌。
其五,該橋橋頭是重要的鄉村公共空間,或與當地重要民俗、紀念等節事活動的舉辦緊密相關,承載豐富的民俗記憶。
其六,該橋在所在區域同類型橋中最具代表性,橋空間場景具備較好的修復、展示和功能活化條件。
其七,其他值得推薦的重要價值。具備2條以上充分條件的古橋,可由調研團隊推薦入選。
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鄉村規劃處相關負責人強調,結合調研,對典型橋進行多維度的篩選,就是要深入挖掘典型橋的歷史文化信息,凸顯古橋的地域特色和空間特徵,後續進行數字建模後納入量子城市垂類應用,結合滬派江南營造試點,實施古橋修復和空間營造,採取多種形式開展社會宣介,讓古橋成為鏈接城鄉之橋、人與自然之橋。
曹晟和團隊成員推選浦東區級文保單位——保佑橋為典型橋,這是浦東為數不多的石拱橋。其始建於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用青石建造,因年久光滑,行人常常跌倒,後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用花崗石重建。除了建造歷史的典型性之外,橋體特色體現在刻字楹聯、漩渦花紋、半月橋拱上;場景故事既有煙火氣的橋邊集鎮、公益糟坊,也流傳著抗倭舊事;整體特徵上,橋、水、路、林、宅構成渾然一體的空間場景。
上海大學建築系師生調研團隊在寶山區羅店鎮,同樣鎖定典型橋目標——大通橋,位於亭前街與南弄街銜接處,跨羅店市河。大通橋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突出,始建於明成化八年(1472年),在清代、近代經歷過四次重修,是江南單孔石拱橋的典範。橋額陽刻「大通橋」,望柱保留「道光二十八年正月」和「里人重修」,西側拱洞對聯雖有風化,仍可見「前程路途通萬里,津梁歲月亘千秋」字跡,為研究明清石刻藝術及修橋史提供實物證據。
另外,大通橋是連接南北街區的核心橋樑,承擔漕運物資集散、商賈往來的功能,與羅店商貿歷史深度關聯。抗日戰爭期間,羅店大多建築毀於一旦,但大通橋幸免於難,成為留存至今的歷史見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