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下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浙江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活動。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作協副主席麥家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工智慧寫作能力強大,90%以上的寫作者都寫不過ai,建議立法規範ai寫作,用ai創作是否有發表的權利需相關法律認定。
▲全國人大代表麥家 紅星新聞記者 張炎良 攝
麥家表示,人工智慧寫作有強大的功能,「正如今天百分之百的圍棋手,包括象棋手都下不過機器一樣,我判斷,90%的寫作者都寫不過ai。」 正因如此,麥家認為,相關立法部門需要出台相應規定,甚至用法律來規範ai的行為,以及寫作者對ai的使用。
「如果一個普通人用ai寫了一個小說,模仿您的風格發表並獲得版稅,這個版權怎麼算?」 對於紅星新聞記者的提問,麥家認為,每個人都有權利用ai寫作,但用ai創作的作品是否擁有公開發表的權利,這需要相關法律認定。「如果允許每個人可以用機器去寫作,然後拿著機器寫作的東西去發表、掙稿費,我覺得這個是亂套的。」
麥家表示,目前ai寫作面臨版權界定不清的問題,需要制定相關法律進行規範。他舉例說,gpt不需要輸入文字,通過語音輸入,就可以按照要求生成文章。「我老母親是個目不識丁的農婦,只要告訴它文章的字數,希望有誰的風格,是魯迅的風格,還是朱自清的風格,還是郁達夫的風格,它20秒、30秒就能生成一篇文章。如果這樣的文章也可以發表,這是不符合邏輯的。」
對於ai寫作是否會搶作家的飯碗?麥家認為,ai可以作為寫作輔助工具,但最好的那1%的作品,依然需要人去創造。他提到,美國有個華裔科幻作家曾說過,不管是什麼軟體,硬體,所有的功能都來自於數據算力,數據算力是建立在已有的資料庫,關乎未來的前所未有的東西,是由人創造的,機器不會創造。
麥家看來,人和機器的最大區別是人是有靈魂的,人有心跳,人有自私自利的一面,機器不會流眼淚。
「它流的眼淚是我們以往的、已有的大量的作家流下的眼淚,而未來的眼淚在哪裡?機器不知道,但偉大的作家知道。」麥家這樣說。
紅星新聞首席記者 張炎良 北京報道
編輯 包程立 責編 鄧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