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梅內伊或許沒有想到,多次向他表忠心的改革派總統佩澤希齊揚,為了與美國談判,不惜站到了反對自己的第一線。而已經85歲高齡的哈梅內伊,是否還有能力穩住伊朗的內部政局?
這還要從特朗普上台,美國對伊朗發起新一輪極限施壓說起。是否要繼續與美國接觸,伊朗內部已經分裂成兩派,以佩澤希齊揚為代表的一派,主張不能放棄與美國對話的機會;而強硬派則強調美國不可信任。
哈梅內伊立場上是傾向後者的,他上個月已經定了性,強調與美國對話「既不聰明也不光彩」,算是堵死了美伊繼續接觸的大門。
不過這個門實際上已經關起來好些年了,只是不死心的伊朗政府一直在敲,指望門後面的美國能有點反應。哈梅內伊以前是不反對敲門,現在是明確表示,這麼做不明智,不要繼續浪費時間了。
對於最高領袖的決定,伊朗總統本該堅決支持,即便有不同意見,也不適合把分歧擺上檯面,但佩澤希齊揚卻選擇了另一種做法。
他告訴媒體,自己認為伊朗與美國談判更好,但最高領袖否認了這一可能性。既然如此,他也只能按照這個方針執行,「適應」最高領袖制定的戰略方向。
乍一看,伊朗總統是再次向哈梅內伊表忠心,但這幾句表態過於微妙,讓外界嗅到了不尋常的信號,甚至說是犯了大忌也不過。原因無他,這或許是佩澤希齊揚首次公然與最高領袖意見相左,強調自己並不同意最高領袖的決策。
更何況,這種先突出「個人意見」,再回歸官方立場的話術,本身就是一種曖昧的信號。如果只是單純的表忠心,佩澤希齊揚本不需要這麼多此一舉。
很難不讓人去想,佩澤希齊揚是否在對外暗示,不管美國提出的條件有多苛刻,伊朗政府依然願意談判,但繞不開哈梅內伊。他只需要把話說到這種份上,就不缺有心人去借題發揮。
這裡就不得不提,在伊朗,想當總統光有選票還不夠,還需要哈梅內伊本人的大力支持,直接對最高領袖負責的憲法監督委員會,這幾年不知道篩掉了多少反對者。
但即便如此,並不是每一任總統都對哈梅內伊言聽計從,像我們耳熟能詳的內賈德,當年就想和哈梅內伊爭奪人事權,結果還是鬥不過對方。
只是今時不同往日,伊朗的外部環境和內部形勢,都已經嚴峻得無以復加,抵抗之弧戰略遭遇嚴重挫折,特朗普上台重啟極限施壓,內部政斗愈演愈烈。85歲的哈梅內伊,雖然還是伊朗政治最大的公約數,但這種局面還能維持多久?
前不久外界都在猜測,哈梅內伊有沒有給自己找好接班人,下一任最高領袖,是否有這個能力去平衡內外局勢。也不知道有多少人,都在緊盯隨時可能出現的「交接班時刻」。
所以伊朗現在的情況很複雜,佩澤希齊揚把自己和最高領袖的分歧公開化,對解決問題無濟於事,反而讓外界浮想聯翩。
但佩澤希齊揚或許也沒有別的辦法,他已經被逼到一個死胡同里了。當初能當選總統,一方面是改革派內部空前團結,畢竟他們也只有佩澤希齊揚這麼一個候選人可以支持;強硬派那邊則是人選太多,分流了大量的選民,反而讓佩澤希齊揚笑到最後。
他倒是承諾過,上台後會與西方開啟對話,改善伊朗內外狀況,解決經濟危機,但很顯然,面對劇烈變化的國際局勢,新政府並沒有兌現承諾的能力,佩澤希齊揚領導的政府,被改革派和強硬派夾在了一個非常尷尬的位置。
我們也能看到,任憑伊朗政府如何釋放信號,美國並沒有多少談判的興緻。拜登任期內,美伊都沒有就重返伊核協議達成一致,特朗普這邊就更不用說了,當年正是他單方面讓美國退出協議,重啟對伊朗制裁。
而來自美國的壓力,才是伊朗遲遲無法破局的主要原因。佩澤希齊揚私下裡與歐洲往來得再頻繁,只要美國不打算回到談判桌上,什麼承諾都是空話。美歐關係即便出了問題,歐洲也不會為了伊朗得罪美國。
此外,在哈梅內伊否決與美國談判的可能性後,佩澤希齊揚給自己挑的戰略副總統,曾經牽頭制定伊核協議的扎里夫也撂挑子不幹了。
因為美國和伊朗已經不具備對話談判的條件了,還需要他幹什麼呢?也沒人能覺得,美伊關係能在短期內迎來轉機,伊朗不是俄羅斯,以色列也不是烏克蘭。
直到現在,佩澤希齊揚也認為,伊朗需要和美國談判,為此不惜把自己和最高領袖的矛盾公開化,接下來的伊朗政局,或許會因此變得更加複雜,也十分考驗哈梅內伊對局勢的掌控力。
只是在內有派系爭鬥,外有美國以色列虎視眈眈的情況下,無論是留給他還是伊朗的時間,都沒多少了。佩澤希齊揚或許正是看準了這點,才在這時出手把水攪渾,甚至不惜為此「犯下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