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籲官媒不要再學標題黨了


現在有一些官媒在公眾號渠道發布文章會使用「突傳消息」、「退錢了退錢了」、「又崩了」等含糊不清的標題來吸引用戶點擊是不妥的。

第一、違背新聞報道原則

信息不準確

這些標題往往缺乏具體信息,無法準確傳達新聞的核心內容,違背了新聞報道應真實、準確、客觀的原則。例如「突傳消息」這一標題,沒有說明消息的具體內容、來源和重要性,讓讀者無法從標題中獲取任何有價值的信息,只能盲目點擊進入查看。

缺乏針對性

「退錢了退錢了」「又崩了」等標題,沒有明確指出退錢的主體、原因以及「崩了」的對象和具體情況,無法讓讀者快速判斷新聞與自身是否相關,失去了新聞標題應有的針對性和指引性。

第二、損害官媒公信力

引發公眾質疑

官媒作為權威信息的發布者,應以嚴謹的態度對待新聞報道。使用這種含糊不清、博眼球的標題,會讓公眾對官媒的專業性和可信度產生質疑,認為官媒為了追求流量而忽視了新聞質量。

影響媒體形象

長期使用此類標題,會使官媒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降低其在輿論場中的影響力和引導力,甚至會讓公眾對官媒產生厭煩情緒,不再關注其發布的新聞。

第三、誤導公眾認知

浪費公眾時間

當公眾被這些標題吸引點擊進入後,發現內容與標題嚴重不符或並無實際價值時,會浪費公眾的時間和精力,使公眾對新聞媒體的信任度降低。

引發社會不良風氣

官媒的行為會起到不良示範作用,助長社會上的低俗、獵奇之風,使公眾對信息的判斷標準逐漸偏向於追求刺激和眼球效應,而忽視了信息的真實性和價值,不利於社會的健康發展。

第四、違背媒體社會責任

傳播虛假信息

媒體肩負著傳播真實、準確信息的社會責任,含糊不清的標題容易被誤解為有重要信息或重大事件發生,從而誤導公眾,造成信息的誤讀和傳播,干擾了公眾對真實世界的認知。

引發社會不穩定

一些標題可能會引發公眾的焦慮和恐慌,如「又崩了」可能會讓人聯想到系統故障、安全事故等,若沒有具體內容的支撐,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社會混亂和不安,影響社會的穩定。

規範建議

加強媒體自律:官媒應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和道德標準,堅守新聞報道的原則和底線,自覺抵制使用含糊不清、博眼球的標題。

完善審核機制:建立健全嚴格的新聞標題審核機制,對擬發布的標題進行嚴格把關,確保標題與內容相符,準確傳達新聞的核心信息,避免出現誤導性標題。

加強教育培訓:定期對媒體從業人員進行新聞業務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提高其對新聞標題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其製作高質量新聞標題的能力。

強化監管力度:相關部門應加強對官媒新聞報道的監管,對使用標題黨行為的官媒進行嚴肅處理,加大懲處力度,形成有效的威懾力,促使官媒規範自身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