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我願意撤訴,不爭了。」
原告陳某開口打破了沉默,
提出撤訴。
被告張某聞言,
眉間的焦慮不安也隨之褪去,
調解室內緊張的氛圍得到紓解,
法官和調解員也為他們鬆了一口氣。
這是肇慶四會法院家事審判法官申家文
受理的一起撫養權糾紛案件的調解現場。
陳某和張某原是一對90後夫妻,2018年雙方因瑣事協議離婚,婚生兒子小傑(化名)歸母親張某攜帶撫養。而今陳某卻把前妻告上法庭,要求變更小傑的撫養權。
原來,張某離婚後從事漁業養殖業,單身母親帶著兒子吃住均在魚塘。而小傑的奶奶今年得知孫子在6歲時曾不慎跌入魚塘。出於對孫子的疼愛,且覺得自己有能力照顧孫子,她希望原告陳某起訴爭取撫養權。
首次開庭,不僅雙方在庭上劍拔弩張,旁聽席的老人也互不相讓,互相指責對方沒有能力照顧好孩子。休庭時,申法官特意在調解室內與小傑單獨進行聊天,在面對面交流談話後,小傑也漸漸打開內心講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
「法官阿姨,這封信是我寫給你的,但我有好多字不會寫,你能看懂嗎?爸爸很少來看我,我想跟媽媽一起。媽媽她很關心我,之前掉下水是我不小心,不過現在我學會游泳了。」9歲的孩子把一封信遞給申法官,信上字跡稚嫩,但卻書寫得很工整。
在信中,小傑表達了想要跟著母親張某一起生活的意願。
不同於一般的財產糾紛,撫養權糾紛不僅涉及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利益,更事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發展。
在了解了小傑的日常生活後,申法官並未急於下判決,而是採用「背靠背」的方式,給雙方當事人做思想工作,以期修復原、被告之間的關係,力求給予小傑最大的關愛與保護。
為了能讓雙方緩和對立情緒,更理性地溝通,申法官先與陳某、張某嘮起了家常,各自談談自己可以給予小傑怎樣的關愛與陪伴。在溝通中,雙方各自反思了離婚後對孩子的教育、關愛缺位問題,對話氣氛也逐漸從緊張對峙,變得平和許多。申法官將小傑的意願轉達給兩人,在得知孩子真正的想法以後,雙方陷入了一陣沉默。
「可我擔心孩子總是和他媽媽生活在一起,久而久之就會和我還有爺爺奶奶疏遠了。」陳某還想再爭取一下。
「我理解您和老人家的顧慮。您有探望孩子的權利,這完全受到法律保護。對於小傑來說,比起跟誰一起生活,還是健康和睦的家庭關係更有利於他的成長。」申法官對陳某說。
「小傑媽媽,雖然夫妻情分不再,但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家長們的共同守護。如果小傑最後還是跟你一起生活,你要保證父親可以探望孩子。今後也要改善以往的教育方式,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和陪伴。」張某聽罷也肯定地點了點頭。
在申法官及時的引導下,陳某和老人打消了顧慮,提出了開頭的撤訴申請。雙方均承諾會給予小傑更多的關愛與陪伴,確保小傑能在雙方的呵護下健康成長。
「作為未成年人的法定監護人,希望你們能認真閱讀你們各自手頭上的《家庭教育責任告知書》,切實履行好家庭教育和監護責任,共同呵護孩子的成長。」案後,申法官在向雙方當事人送達裁定書的同時,一併發出了《家庭教育責任告知書》,敦促家長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職責,關注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與特殊情感需求。
2023年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全國婦聯聯合發布《關於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意見》,規範細化了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在家事案件審理過程中,如發現當事人未能切實履行好家庭教育責任,承擔監護職責,四會法院將根據具體案情,發出《家庭教育責任告知書》,並依託「玉法潤心 守護成長」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室,協同婦聯工作人員上門開展個性化家庭教育指導,並及時評估教育指導效果,確保《家庭教育責任告知書》落實到位,孩子能在和諧的家庭氛圍中健康成長。
今年以來,肇慶四會法院已審結婚姻家庭類糾紛228件,以調解、撤訴方式結案114件,隨案發出《家庭教育責任告知書》68份,聯合開展家庭教育個案靶向指導6場。
今後,肇慶四會法院將繼續加強對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指導、回訪幫扶等審判延伸工作,不斷引導全社會關注家庭教育,關注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為未成年人的茁壯成長撐起一把溫情「守護傘」。
來源:肇慶市中級人民法院、四會市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