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報道總台記者當地時間28日獲悉,日本眾議院選舉最新計票結果顯示,立憲民主黨等在野黨獲得的席位總數已達到眾議院過半席位(233席)。自民黨和公明黨執政聯盟未能獲得過半席位。
日本第50屆眾議院選舉27日開始投票,共有1344名候選人參與爭奪眾議院465個議席。
日本眾議院選舉每4年舉行一次。選舉實行小選區和比例代表並行制。在小選區選舉中,選民直接對候選人進行投票,得票最多者當選;比例代表由選民對各政党進行投票,根據得票數多少,按一定比例給各政黨分配議席。10月9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履職僅8天後,便宣布解散眾議院,提前舉行大選。(總台記者 何欣蕾 柏春洋)
此前報道
石破茂很可能成為日本憲政史上最「短命」首相之一
國際在線報道 當地時間27日早上7時至20時(部分地區除外),日本第50屆眾議院選舉投票工作開啟。1344名候選人將角逐眾議院465個席位。有日本媒體表示,此次選舉將成為新任日本首相石破茂領導下的自民黨和公明黨執政聯盟的一次「大考」。
△《日經亞洲》網站報道截圖
日本國會眾議院選舉每四年舉行一次,本屆眾議院議員的任期原本應於2025年10月屆滿。本月1日,石破茂當選日本新首相,9日宣布解散眾議院,創下戰後首相當選後解散眾議院的最快紀錄。
日本政府隨後決定,本月15日發布新一屆眾議院選舉公示,27日舉行眾議院選舉投票。日本眾議院選舉實行小選區和比例代表並行制。此次選舉日本全國共設289個小選區和11個比例代表選區。在1344名候選人中,小選區有1113人,比例代表有231人,另外,女性候選人數達到314人,創歷史新高。
日本自民黨自2012年以來一直在眾議院擁有多數席位,並與公明黨結成執政聯盟,實現了長期執政。但日本媒體近期進行的民調結果顯示,受政治黑金醜聞影響,自民黨支持率持續低迷,自民黨和公民黨的執政聯盟能否在此次眾議院選舉中獲得465個眾議院席位中的過半數(即至少233個議席)都成問題。
目前,日本首相石破茂將「執政聯盟獲得過半數席位」視為維持政權所需的「生命線」。預計選舉大致結果將在28日凌晨揭曉。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所特聘研究員項昊宇在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環球資訊廣播採訪時分析指出,這次選舉對自民黨來說是近15年來最艱難的一次,首相石破茂也將承擔巨大壓力。
·可以確定的是,選舉過後自民黨肯定要丟失大量議席,因為選前的輿論風向對自民黨極其不利,尤其是近日圍繞「黑金」醜聞後續的一些問題還在發酵。
·現在不太確定的是,自民黨和公明黨的議席加在一起能否達到半數,233席是兩黨勝敗的分界線,也是決定石破茂政治命運的分水嶺。
·如果執政聯盟達不到過半數議席,就必須要和其他黨派合作,建立多黨派的聯合政權。什麼政黨會願意合作,現在還是未知數。
·即便能夠組建新的聯合政權,自民黨也需要在新的權力架構中、在權力分配以及政策路線方面做出重大妥協,這就決定了自民黨和石破茂在新政權中會受到很大牽制。
·對石破茂來說,如果自民黨這次丟失議席過多,尤其是執政聯盟票數不能過半的話,黨內要求他引咎辭職的聲音肯定會高漲,他很可能會成為「背鍋俠」,屆時他將面對黨內巨大壓力,很可能撐不下去而成為日本憲政史上最為「短命」的首相之一。
△卡達半島電視台網站報道截圖
日本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的黨首、日本前首相野田佳彥26日呼籲通過本次眾議院選舉實現政權更迭。他承諾如果上台執政,將在1個月內製定補充預算,幫助暴雨受災地區實現重建。
△雅虎新聞報道:在許多地區,日本自民黨候選人與前首相野田佳彥(海報人物)領導的立憲民主黨候選人並駕齊驅。
立憲民主黨的前身是民主黨,曾經在2009年到2012年執政過三年,但是那三年日本的內政外交出現過很多混亂的局面。最後在2012年眾議院大選當中,民主黨慘敗下台,所以日本民眾對於民主黨執政的記憶非常負面。有分析認為,本次眾議院選舉之後,無論選舉結果如何,自民黨的政治影響力都會「有所收縮」,日本政治格局一定程度上會「趨於多元化」。
項昊宇認為,這次選舉之後,日本政壇有可能出現「兩強多弱」的局面,新格局也會影響日本內外政策的穩定性。
·「兩強」是指自民黨和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可能會佔據議會大多數議席,其他都是一些小黨。但是日本會不會朝著兩黨政治來發展,現在還不確定。
·自民黨從1955年成立至今,除了兩次短暫的下野之外,一直都牢牢佔據執政地位。進入21世紀之後,日本民主黨逐漸崛起,2009年奪取了政權,但是三年後被趕下台,日本政壇又回歸到自民黨一黨獨大的局面。這次大選之後,隨著自民黨和立憲民主黨勢力的此消彼長,日本政壇格局可能會再次回到兩黨相爭的局面。
·此外,立憲民主黨和自民黨都是保守屬性的政黨,兩黨內政外交的基本路線並沒有很大差別。但是兩黨為了爭取選民的支持,未來彼此之間的爭鬥會更加激烈,他們的政策主張表現也會出現更多民粹化色彩,這對於日本保持內外政策的穩定性和可預期性不是一件好事。
環球資訊廣播《直播世界》記者 何欣蕾 陳濛 董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