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菲要在南海採油,馬科斯被迫反華?印度要挾中國,南亞揭竿而起

菲律賓要聯合美國在南海開採油氣,想強行霸佔中國自願?美國拿捏貪腐罪證,小馬科斯被迫反華?拘留中企高管,印度想拿投資要挾中國,逼迫中國在邊境讓步?第二個馬爾地夫出現,南亞小國揭竿而起,印度應該反思了!

美菲聯合採油,中國要警惕背後危機

在中國與菲律賓關係跌至低谷的今天,很多人可能都下意識地認為,中菲兩國關係惡化是從現任菲律賓總統小馬科斯上任開始,但實際上,兩國早在小馬科斯上任前的2022年6月份,就曾因為菲律賓單方面終止南海油氣合作談判而出現過分歧,這也是自2022年以來中菲關係不斷跌落的開端事件之一。

當時,菲律賓仍處於杜特爾特的任期之內,但這位一貫對華友善的總統在能源開採方面卻表現出了極為強硬的態度,直接宣布同中國進行油氣開發合作談判違反菲律賓憲法,堵死了中菲兩國迴旋的餘地。

小馬科斯在任之後曾一度考慮重新恢復同中國的油氣合作開發談判,但隨著中菲關係惡化,最終還是選擇對外宣布獨自采南海油氣資源

但以菲律賓的體量和能力,在南海盜採的壓力還是有些太大,於是在能源利益的誘惑下,菲律賓又想出了一招「聯合盜採」。

據美國媒體彭博社報道,菲律賓國防部長特奧多羅在1月17日接受該媒體採訪時就宣稱,菲律賓正在與美國及其他安全夥伴建立「防衛聯盟」,以便在南海進行資源勘測,該勘測工作是菲律賓所謂的「領土戰略一攬子計劃」中的一部分。

這不禁令人感到疑惑,為什麼菲律賓對南海油氣資源勘測與開採如此執著?每任政府不管是否對華友好,都在油氣問題上如此強硬,甚至不惜組成聯盟來抵抗中國壓力,盜採中國油氣。

這可能和菲律賓國內的能源結構有關,菲律賓自身領土範圍內是有一定石油與天然氣礦藏的,但在多年開採之下,這些礦藏已經趨於枯竭,菲律賓的油氣資源愈發依賴進口,這個過程所造成的油氣價格不斷上升會影響菲律賓社會穩定,也會影響菲律賓發展速度,所以歷屆菲律賓政府都對油氣資源有著異樣的執著,希望能獲得自行開採油氣的機會,壓低國內的油氣成本,助力菲律賓經濟快速發展。

但因此而糾集盟友擾亂區域秩序,就有些太過於咄咄逼人了,中方並非不願意與菲律賓分享能源開發機會,一直以來都是菲律賓要求獲得更多利益,而不願意同中方達成共識,此番又拉攏域外國家,將南海內部的能源開發問題持續擴大化與複雜化,簡直是將人心不足蛇吞象演繹到了極致。

接下來,我們必須警惕菲律賓在南海持續擴張的野心,並提前準備應對措施。而且中國所要準備的不僅僅局限於南海油氣開發問題,而是要聚焦於整個南海的區域安全和衝突風險,因為僅從特奧多羅的這一發言來看,爭奪油氣資源的勘探和開發權只是菲律賓計劃中的第一步,後續菲律賓很可能還有更大的野心。

雖然特奧多羅沒有透露計劃的相關細節,但是我們憑藉菲律賓以往的所作所為就能大概推斷出,這個所謂的「一攬子計劃」,最終目的應當是對中國南海的主權利益進行全面侵犯與佔有,能源勘探與開採只是這個計劃中菲律賓最優先開始實施的一部分而已,等到菲律賓與外部盟友一起奪取能源勘探與開採權之後,很可能還會逐步擴大對中國南海主權的侵犯,並最終達成徹底侵佔中國南海主權的戰略目標。

而美國會在這個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甚至從菲律賓手中分一杯羹,掌握更多對美國自身來說至關重要的油氣資源,這必然會造成南海區域局勢更加緊張,甚至誘發南海衝突。

目前,中國方面已經對菲律賓展示出了自身的堅定立場與態度。在1月18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議上,發言人毛寧在回答記者相關問題時就指出,對於涉海問題,中國始終希望和平解決,通過制定規則和建立機制管控爭議,在爭議解決前,通過共同開發開展資源勘探與開採。中方再次重申,菲律賓同有關國家發展同盟關係,開展軍事合作,不得損害中方在南海的合法權益。

這相當於直接告訴菲律賓,中國現在還給菲律賓留著台階,可以同菲方對華合作解決問題,但若是菲律賓更進一步,最終的一切責任都要菲律賓自己承擔。

小馬科斯「被迫反華」有多少可信度?

除了對能源動手之外,菲律賓總統小馬科斯近期還做出了一件令全球憤慨之事,在1月13日中國台灣地區選舉結束之後,西方國家和親西方國家組團向賴清德表示「祝賀」,而小馬科斯就赫然在列。

事後,中國外交部立即對菲律賓表示抗議,同時建議小馬科斯「多讀讀書」,以示小馬科斯盲從西方,沒有自己的正確觀念。

很多外界分析者也對小馬科斯的這一輪政治動作感到疑惑,這種不辨是非的行為已經很明顯超出了有利於菲律賓自身利益的範疇,這樣無原則的親美不但不能給菲律賓帶來更多利益,反而可能招致風險,小馬科斯作為一個政治世家長大的精英政客,為什麼會這樣拎不清輕重?

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中美問題專家金燦榮教授18日的一篇評論中,就給出了一種可能。

金教授表示,據他了解,小馬科斯本人對中國是有好感的,在執政初期也曾經想要穩定中菲之間的關係,但是目前存在的兩種說法,顯示可能有外因約束住了小馬科斯,讓他被美國以及他夫人的家族「拿捏」。

第一種說法是馬科斯家族貪污了巨額財產,有西方媒體估計,小馬科斯的父母總共貪污超過300億美元,這些錢目前都在美國,馬科斯家族能否動用這些錢財全由美國拿捏,所以他只能跟著美國起舞。

另一種說法是由於馬科斯家族的資產在美國,因此小馬科斯政治崛起主要是依靠他夫人的家族,是他夫人家出錢把他推上政治舞台,幫他競選總統大位。因此,即便小馬科斯想要搞好中菲關係,但仍得看其夫人所在政治家族的臉色。

所以,小馬科斯雖然不會100%倒向美國,也不會完全斷絕與中國之間的關係,但是會一直跟著美國的大棒起舞。

金教授的這些論調並非子虛烏有,小馬科斯對中國有好感實際上是有據可查的,他的父親老馬科斯雖然是菲律賓歷史上貪腐額度最大的總統,但唯獨對中國態度極為友善,馬科斯家族有華人血統,老馬科斯也曾以華人後裔自居,在上任後迅速建立起了菲律賓與中國之間的友好關係,並多次訪問中國。

小馬科斯的母親伊梅爾達更是對中國有著特殊的崇拜情結,曾多次在老馬科斯任期內帶領小馬科斯赴華會見中國政要首腦,並讓小馬科斯以總統長子的身份見證了中菲建交,在如此耳濡目染之下,小馬科斯確實多次表達過自己對中國有好感。

而老馬科斯在菲律賓的統治倒台之後,又是美國政府為其安排了財產轉移與潛逃海外的相關事宜,這些巨額財產確實掌握在美國手中,在小馬科斯流亡美國的這段時間裡,也多次有傳聞稱美國正以貪污罪起訴馬科斯家族來威脅與控制這一菲律賓的政治世家,甚至小馬科斯後來能夠重返菲律賓,再度參與菲律賓的政壇競爭,背後都有美國的因素存在。

小馬科斯的妻子同樣也來自菲律賓的著名政治世家,是小馬科斯這個貪腐總統之子回到國內之後重要的影響力來源。一直以來,菲律賓國內都有論調認為,第一夫人實際上才是菲律賓真正的最高決策者。

總而言之,這一套論調確實有所依據,小馬科斯現在很可能真的是在「被迫反華」。

但所謂君子論跡不論心,中國和菲律賓之間的關係能不能搞好,看的不是小馬科斯的心理出發點,而是他的最終行動。從行動上來看,他就是一位對中國態度極度惡劣的反華政客,不論他有沒有華人血統,是不是在心中對中國有好感,都不能成為中國放鬆警惕的理由。將來,我們還要繼續維持對菲律賓的警惕之心,謹防菲律賓再度與美國製造出新的爭端。

印度要挾中國,但最終受害者是自己

除了菲律賓之外,近期中國的另一個鄰居印度也在頻繁對中國出手,對中國進行投資阻礙。

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小米罰款案與vivo高管被拘留案,就是印度以歧視性政策遏制中國投資的典型案例,這讓很多中國企業都談印色變,不得不放棄印度這一潛力市場。

但印度方面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失去來自中國的投資是印度損失,反而將其作為自己的籌碼,對中國進行政治要挾。

據路透社1月18日報道,印度工業和國內貿易促進部部長辛格在接受該媒體採訪時就表示,如果中印邊境維持和平狀態,印度也許可能會放鬆對中國的投資限制。

考慮到在過去幾年時間裡一直是印度在中印邊境進行挑釁,辛格的這段發言就是在暗示中國向印度服軟,對印度做出讓步,而後印度才會放開對中國投資的限制。

在當今這個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家負責貿易的高級官員能夠說出這種話來,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他似乎沒有搞明白,作為一個還處於較為初期階段的發展中國家,印度與外資之間的關係是相互需要,而不是印度單方面施捨。

外資固然想要在印度充滿發展潛力的市場中大賺一筆,但印度也需要這些外部資金來發展國家。沒有印度,外資還可以轉向其他市場,但沒有外資,印度註定會陷入發展停滯。

如果印度本著這種思維來發展對外合作,將外部投資來到印度視作印度對國外企業的施捨,甚至以此來作為政治籌碼,要挾鄰國對自己讓步,那麼印度永遠都不可能實現長足發展,外資在發現印度的這種作風之後,一定會紛紛選擇撤出印度市場,最終印度會徹底淪為外資墳場,雄心勃勃的發展野心也會徹底失敗。

想要中印邊境穩定,印度所要做的不是限制中國投資,而是端正自己的外交態度,只有印度以平等的角度出發,同中國進行有意義的雙邊對話,達成合理的雙邊共識,中印邊境才能夠重新回歸平靜,否則,印度的一切作為都只是在為自己未來的經濟發展製造困難而已。

南亞吹響反抗號角,印度「人人喊打」

如今,印度這種無知又霸道的姿態已經在南亞地區引發了新一輪的反印浪潮,在馬爾地夫要求印軍撤軍、停止區域霸權行為之後,印度的另一個鄰國孟加拉國也爆發出了反對的聲音。

據《歐亞時報》1月15日報道,孟加拉國最大反對黨民族主義黨已經在該國國內發起了一輪反印行動,該黨派將印度視作孟加拉國的敵人,並認為孟加拉國正遭受來自印度的威脅,需要「讓印度滾出去」。

而「讓印度滾出去」的口號被提出之後,立即在該國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並逐漸輸出到印度的另一個鄰國尼泊爾,開始在尼泊爾國內形成影響。如果這種浪潮繼續發展,在孟加拉國國內形成足夠的政治影響,孟加拉國就會成為「第二個馬爾地夫」,而尼泊爾則有可能成為「第三個馬爾地夫」。

一旦如此,印度成為南亞霸主的幻想也會隨即破滅,甚至這些國家在排斥印度之後,還可能會像馬爾地夫一樣積極發展同中國之間的關係,加入到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經濟帶之中,讓印度更廣泛地失去區域影響力。

對此,印度必須明白,讓這些小國紛紛開始轉向的原因,根本上還是印度多年以來的病態心理和霸道姿態,控制別國不可能長久,一旦這些國家的民族情緒爆發,印度的控制就會煙消雲散,只有改正外交姿態,平等發展合作,印度才能趕上這波經濟全球化機遇,實現自身與區域長足發展,獲得自己想要的區域和全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