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報》刊文 | 新時代「楓景」點亮天津基層治理

人民創造,折射時代價值,跨越甲子,「楓橋經驗」歷久彌新。今年是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60周年暨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堅持發展「楓橋經驗」20周年。近年來,天津大力發揚「楓橋」精神,汲取「楓橋」力量,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創新建立市、區、街鄉鎮三級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充分發動群眾參與矛盾糾紛化解,深入推進訴源、訪源、警源「三源」治理,頒布實施《天津市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條例》,走出了一條符合天津實際的矛盾糾紛化解法治化新路徑,積極打造「楓橋經驗」天津海河版。

「楓橋經驗」來源於基層、豐富在基層、落腳在基層。日前,中央政法委評選出104個「楓橋式工作法」單位,我市紅橋區和苑街道、河西區越秀路街道港雲里社區、河東區大王莊街道三個單位入選。我市基層組織、廣大群眾與「楓橋」的故事,就是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天津豐富發展的生動例證。


抓前端、治未病

發揚敢為人先、勇立潮頭的創造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國國情決定了我們不能成為『訴訟大國』。我國有14億人口,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打官司,那必然不堪重負!要推動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導和疏導端用力,完善預防性法律制度,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

2016年4月,天津市規模最大的棚戶區──西於庄片區改造還遷,紅橋區和苑街道應運而生,這裡的136棟高層居民樓好比「豎起來的衚衕」,居民生活方式的轉變也帶來了更多鄰里矛盾、物業糾紛。

「居民們對依法調處矛盾糾紛的要求越來越高,僅靠社區民警、司法所幹部是無法滿足群眾需求的,怎麼辦?我們完善創新機制,讓更多區級政法幹警向街道下沉、駐街政法幹警向社區下沉,將專業法治力量延伸到基層『神經末梢』。」紅橋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魏洪明說。

在和苑街道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警務室、社區法庭、檢察公益崗、人民調解工作室等政法平台載體貫通了法治服務「最後一米」。正在社區法庭值守的紅橋區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長周潔表示,通過訴前調解、社區庭審等方式,邊辦案邊普法,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不斷提高群眾法治意識。

同樣發揮「前哨」「探頭」作用的,還有一股不斷壯大的群防群治力量──社區志願者。針對棚戶區居民特點,和苑街道以社會組織聯合會為載體,組建了72支志願者隊伍,共4485名隊員,讓老街坊介入矛盾糾紛化解工作。其中2023年6月組建的「紅橋紅警」志願者隊伍,由社區民警日常管理,他們利用人熟地熟事熟的鄰里優勢,及時發現調處化解各類矛盾糾紛苗頭隱患。

「公檢法司」和社會力量全部嵌入街道、社區,誰來統籌這兩支隊伍?「區委政法委在街道成立政法工作組,由政法委員擔任組長,並為組長充分賦權。」紅橋區和苑街道政法委員劉昊介紹,政法委員在管人上有考核評價權,在管事上有責令改正權,在管責上有問責建議權,有力推動了問題聯治、工作聯動、平安聯創。

政法委員統籌「政法幹警+社會力量」的調處合力成效顯現,和苑街道2023年上半年矛盾糾紛數量同比下降21.98%,化解率達到98%,同比上升10.2%。

讓新時代「楓橋經驗」賦能基層治理,我市探索形成了一大批根植基層實際的新典型、新做法。北辰區人民法院青光人民法庭主動延伸司法服務半徑,將「流動法庭」直接設置在拆遷指揮部,搭建鎮村兩級化解平台,將大量矛盾糾紛化解在訴前,青光村等萬人大村實現「零訴訟」「零信訪」。東麗區結合中小企業和靈活就業群體多、勞動人事糾紛數量大的情況,創新預防化解勞動人事糾紛機制,實行仲裁、工會、信訪、司法、法院共同參與,部門聯合、隊伍聯建、問題聯治、執行聯動的「五方四聯」工作法,在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同時,保障企業生存發展,實現勞動就業質量和營商環境雙提升。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法治建設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我市深入開展訴源、訪源、警源「三源」治理,邀請1024名特邀調解員進駐法院開展調解工作;建立110接報警平台與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高效對接聯動機制;持續開展矛調機制在「你」身邊、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雙百行動」等專項行動,大量的矛盾糾紛發現在基層、解決在萌芽。


聽民意、聚民智

發揚以民為本、春風化雨的和合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一切治理活動,都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是「楓橋經驗」的精髓所在。

對於大多數老舊小區來說,停車位緊張是個繞不過去的難題,由此引發的矛盾也不少。而就是這樣的「老大難」在河西區越秀路街道港雲里社區得到圓滿解決。

「港雲里原有158個車位,而居民有1023輛車需要停車位,院內因停車問題引發的糾紛數量居高不下。」港雲里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孫茜多次傾聽「有車族」和「無車族」的意見,認為居民的訴求沒有對錯、只有不同,可以讓雙方一起坐下來換位思考、深入討論。於是,她利用「紅色議事廳」先後組織500餘名居民召開21場協商議事會,在停車問題上達成「居民為主、分類管理、限量進入、錯時停放」的共識。

共識達成了,如何挖掘車位資源?有的居民提出:「小區宣傳欄位置不合理,能不能動一下?」孫茜經過分析,覺得有些欄板確實可以合併,於是挪動了兩排,騰出了7個停車位。這一舉措贏得了居民的認可和信任:「沒想到居委會先動了自己的地方。」就這樣,在居民們的共同商議下,通過樹木移栽、便道改坡、協調一樓居民窗前空間等措施,將小區內停車位增加到了314個。

同時,社區運用三級吹哨報到機制,由交管部門在小區外道路設置限時停車泊位,由區停車辦協調周邊停車場提供錯峰停車服務,對接周邊單位開展「潮汐式停車」,共為居民拓展停車位1187個。

通過解決停車難問題,港雲里社區黨委認識到:對於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要搭建民事民議、民事民辦的平台,使群眾深切感受到「千難萬難依靠黨組織就不難」。

在武清區東蒲窪街道蒲瑞馨園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老沙調解工作室」的藍色牌匾與便民服務站、警務站一樣醒目,武清區司法局退休幹部沙乃臻以人民調解員的身份繼續發光發熱,以法服人、以理明人、以情感人,巧妙化解大量基層矛盾糾紛。

「除了『老沙』,還有『老門』『老周』,都是武清區的金牌調解員。他們發揮法律專業特長,促進調解工作中情、理、法的融合。」東蒲窪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張浩說,居民無論遇到什麼難解的問題,都願到鄉賢調解工作室里說一說,矛盾在這裡化解,心結在這裡打開。據統計,武清區將1400餘名鄉賢成建制、有體系地組織發動起來,化解了全區40%以上的矛盾糾紛。

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目前,全市兼職人民調解員隊伍已經達到1.67萬人,佔到全部人民調解員隊伍的75.1%,有力補充了基層調解力量,構建起群眾事群眾解的矛盾糾紛化解人民防線。


出實招、見實效

發揚就地解決、捨我其誰的擔當精神

人民至上、造福人民是「楓橋經驗」的落腳點,必須堅持事要解決、事心雙解,以矛盾糾紛的實質化解來取信於民。

河東區大王莊街道老舊房屋集中、拆遷面積大、遺留問題多,可謂天津老城區拆遷問題的縮影。秉持著「敢於啃硬骨頭、主官上,堅持為民惠民、依法處置」工作理念,大王莊街道運用「三有推定」依法解決群眾合理訴求。近年來,累計化解征地拆遷類矛盾糾紛1886戶。

居民張某多次到市、區有關部門反映,要求對他的自建房屋按照正式房屋進行補償,且其家庭負擔沉重,希望按低保政策給予困難補助。因此,如何兼顧歷史和現實,綜合考慮遠年拆遷政策和當事人實際困難解決拆遷糾紛成為調處的關鍵。

「首先,推定群眾有理,查清訴求情況。」大王莊街道黨工委書記王虹說,街道黨工委堅持換位思考,推定群眾訴求合理,多次接待張某了解他的訴求,並根據其提供的問題線索和證明材料啟動重新調查程序。

「站穩群眾立場,推定工作有失。」經工作復盤發現,張某《拆遷協議》中僅對正式房屋進行記載,並未提及自建房屋。但街道通過多方聯繫,尋找到相關產權單位提供了《情況說明》,證明其院內確有1間遠年自建房屋。

「兼顧歷史現實,推定問題有解。」街道聯合區委政法委、區信訪辦、區住建委等部門接待張某,進一步分析研判,最終按照實際情況解決了張某房屋拆遷補償訴求,做到了既不突破現行法律政策,又維護了群眾合法權益。

「以此為鑒,在解決複雜的矛盾糾紛中,我們要認真復盤、了解實情,推定群眾有理,幫助群眾一起找理,不迴避問題、不迴避失誤,真心實意為群眾解決問題。」河東區委政法委副書記陸明認為,只有發揚敢於擔當的精神才能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為黨分憂、為民解難。

「楓橋經驗」發展得好不好關鍵在於落實,沒有成效的基層治理無異於「紙上談兵」。著眼讓群眾既能找到人,也能解決事,我市20多個市級部門、10多個區級部門分別進駐同級矛調中心,市、區、街鄉鎮黨政領導班子輪班到各級矛調中心接訪約訪,有效把各類矛盾糾紛化解吸附在當地。同時,建立明晰的全科受理—分類辦理—限時反饋—群眾評價—考核問效的工作流程,初訪化解率達到96.6%。

從一地「盆景」到處處「楓景」,從「一地之計」上升為「長治之策」。如何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天津結合實際給出了不同答案,但所有做法都離不開一個核心關鍵──將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落實到基層,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激活基層治理的新動能、新活力,由此,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持續提升未來可期。


來源:天津日報

轉自:天津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