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地震會引發中國地震」?公眾不必過於擔憂|新京報專欄

▲2月12日,在土耳其哈塔伊省安塔基亞市,中國救援隊轉移一名救出的倖存者。圖/新華社

被稱「世紀災害」的土耳其大地震,已經導致土耳其及其鄰國敘利亞重大傷亡和嚴重財產損失。包括中國在內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隨即馳援土敘利兩國震區,應急救災,牽動人心,也引發了世界對於地震災害的高度關注。

2月12日,網上流傳一篇文章稱,土敘地震可能致我國3年內發生7-8級強震。加之近日北京房山、甘肅瓜州、雲南劍川等地也陸續散發地震,儘管級別都很低,卻也一定程度加劇了部分人對於國內地震的擔憂。

古人說得好,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而今,因土耳其大地震引發民眾擔憂,也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了解一下地震和相關知識也許就會釋然,目前對於國內地震的擔憂可能是多餘的。

▲2月12日,在土耳其哈塔伊省安塔基亞市,中國救援隊轉移一名救出的倖存者。圖/新華社

很難用別國情況來預測我國地震

此次流傳的網路文章,引用的是國家地震研究核心權威期刊《地震》2014年發表的一篇論文。

這篇題為「歐亞地震帶地震活動增強與中國大陸地區7級以上地震發生的關係分析」的論文稱,當出現歐亞帶年地震釋放能量比高於50%且伴隨8級以上地震發生時,其後3年內中國大陸地區將有發生多次7級以上或8級地震的可能性,這個關係在10%的顯著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

而「顯著水平為10%」的意思是,上述結果錯誤的可能性為10%,正確的可能性為90%。這似乎是為國內部分民眾的擔憂提供了科學證據。但正如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所表示,這個研究結果「沒有特別意義」,不必因此恐慌。

如果僅從概率上來看,無論土耳其還是其他地方是否發生地震或特大地震,在我國全國範圍內3年內發生7級以上地震的可能性都存在。數據已有顯示,過去100年,我國大陸發生7級以上地震的平均概率是3年2次。

就地球本身而言,全球範圍內地震都是常態,沒有地震反而是異常。人們所賴以生存的地球是由許許多多的板塊構成的,就像一個極大的馬賽克,各個板塊之間每時每刻都在相互擠壓,由此造成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每天發生上萬次地震。

只不過,這些地震大多是在震級大於4.5級、小於6級的中強震以下,人們感覺不到或感覺不明顯而已。僅中國地震台網統計,2022年,我國就發了生3.0級及以上地震726次,其中3.0到3.9級526次,4.0到4.9級147次,5.0到5.9級43次,6.0級到6.9級10次,7.0級以上0次。

與此同時,地震的複雜性造成了災害預測不準。由於所處地震帶和地理地質環境不同,國家地區不同,再加上人口密度、建築質量等因素,很難用歷史上的地震或者不同國家的地震來預測未來我國的地震情況。

以國內而言,1950年西藏察隅縣發生的8.5級強烈地震,卻遠不如1976河北唐山、丰南一帶的7.8級大地震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嚴重。其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兩個地區的人口密度不同。

從全世界看,也有在人口密度大而發生強烈地震的地方,災害卻並不大的情況。1994年美國加州北嶺6.6級地震和1995年日本阪神7.3級地震,當地都是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區,但死傷人數較少,前者僅死亡58人,後者6434人死亡。

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加州和阪神地區都修建了抗震建築,而且對以前的不抗震建築進行了抗震加固維修。

▲2月11日,中國救援隊隊員在土耳其哈塔伊省安塔基亞市一處地震廢墟開展救援工作。圖/新華社

我國已在對地震帶城市做「體檢」

儘管以土耳其大地震來預測我國強震意義不大,但如果從抗震減災角度看,這次「世紀災害」仍值得人們尤其是管理部門的警覺。

截至當地時間2月13日,此次地震造成土敘兩國的死亡人數已超3.5萬,而世界衛生組織認為這一數字最終會翻番。因為,此次地震發生在土耳其境內的人口密集區,且很多房屋不抗震。

這也提醒,世界各國都需要從多方面來擔憂和考慮本國的抗震救災,即便沒有此次土耳其大地震,也應當不可一日無準備。我國自然也不例外。

就我國而言,重要的抗震救災準備也可以體現在多個方面,而且,這些工作已經在進行。首先是普查中國地震帶,避免在活動斷層上方興建各類建築物。

從2004年開始,中國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就對我國20個省會城市或計劃單列市進行了活動斷層探測,目前已經完成了近100個城市。

這就是給城市做「體檢」,以確定城市中活動斷層位置,未來還應擴大到所有城市,從而在城市土地利用規劃中,讓重要的建築儘可能避開這些活動斷裂帶。

同時,嚴格執行國家的抗震建築標準,減少劣質建築。此次土耳其地震死傷人數較多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建築質量問題,房屋呈現「垂直式崩塌」。在我國,《建築抗震設計規範》和《防震減災法》等國家標準、法律法規需要嚴格執行,還要對地震帶上達不到抗震標準的老舊房屋進行加固維修。

儘管目前地震仍無法預報,但可以預警。我們也可以從預警方面採取行動,以盡最大可能減少地震傷害。地震會產生縱波和橫波兩種主要地震波。縱波傳播速度較快,大約6千米/秒左右,但震動相對較小;橫波傳播速度較慢,大約4千米/秒左右,攜帶能量大,破壞性最大。

地震預警就是據此在破壞性地震波尚未到達目標區域前,提前幾秒或幾十秒發出警報,為生命贏得寶貴時間。而在過去的多次地震中,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與中國地震局聯合建設的中國地震預警網都曾成功預警,這也有必要儘快覆蓋全國易發生地震的地區。

此外,大中小學校和居民社區,也可以進行預防地震的演練,以增強大震強震真正來臨時的應對與逃生能力。在針對地震知識的普及宣傳教育下,再切實做好防災減災日常工作,我們就沒有必要過度擔憂。

撰稿 / 張田勘(科普專欄作家)

編輯 / 何睿

校對 /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