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面臨負增長,「新冠」會讓生育率持續降低嗎?

新冠影響精子質量、損害男性性功能是疫情三年備受關注的話題,也是男性朋友最擔心的「後遺症」。如今各地陸續經歷疫情高峰,新冠影響生育成了更加切實而普遍的擔憂。#夫妻陽康後著急備孕醫生勸阻#、#專家回應陽康之後多久可以備孕#等話題屢屢登上微博熱搜。

那麼,新冠是否真的會降低生育質量(甚至生育能力)?大面積陽了之後,新冠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育率?我們試著用科學和數據來解釋。

新冠降低男性性能力,心理因素是主因

新冠對性能力的影響,或許是人們最關注的事。在數年的疫情中,國際上有不少醫學團隊發現,部分男性新冠患者在感染後一段時間內會出現勃起功能障礙。經過媒體報道,幾乎每一次都能在網上引發一波關注。

發表在2022年10月《內分泌調查雜誌》(journal of endocrinological investigation)的論文整合了25萬多名新冠患者的相關數據,發現新冠患者發展為勃起功能障礙的相對風險是未患新冠人群的2.64倍

2022年4月出版的《性醫學評論》(sex med rev)中的論文回顧了世界範圍內的693篇相關文獻,得出結論:新冠導致勃起功能障礙的證據是令人信服的。其中來自土耳其泌尿外科門診的一組數據顯示,在4955名男性患者中,被診斷為男科疾病的比例相比疫情之前顯著增加。

2022年2月,香港大學袁國勇團隊在《臨床傳染病》(clin infect dis)期刊上發文,稱新冠病毒可導致倉鼠出現急性睾丸損傷、性激素變化等癥狀,並認為人類感染新冠後也可能出現性機能減退。

但已經陽了的朋友先別急。雖然以上幾項研究都表明,新冠有可能會破壞男性性功能,但目前的研究還無法從生物學意義上證明,新冠病毒可以直接損傷人類的生殖系統。

也就是說,硬不起來可能不是因為硬體壞了。人類的勃起困難並非單一因素就能引起,而是生理、心理各種複雜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有多項研究顯示,新冠感染引發的心理精神問題、焦慮的負面情緒,才是造成勃起障礙的最可能原因。

《plos one》2022年10月刊登的論文,研究了新冠康復3個月後,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影響因素。結論是,年齡超過40歲、感染期間的重度抑鬱才是持續勃起功能障礙的主因。

新冠在世界範圍內改變了大眾人際關係,改變了萬千家庭的生活方式,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兩性生活質量,降低了性生活頻率。而新冠引發的失業和經濟問題,也帶來普遍的焦慮和抑鬱。

此外,雖說新冠的確增加了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相對風險,但「陽康」的各位男性同胞也不必過分憂慮,因為「中招」的絕對概率並不高

2022年2月出版的《性醫學》(sexual medicine)登載了邁阿密大學泌尿外科團隊的另一篇論文,這篇論文分析了美國約24.7萬名男性新冠病患的電子醫療記錄,其中有勃起功能障礙記錄的僅1150名,只佔整體數量的0.48%。

新冠不僅讓男性擔憂性能力下降,也讓女性懷疑自己的生理期。在微博熱門話題#新冠對生理期到底有什麼影響#、#陽了會導致月經紊亂嗎#下面,很多女性表示自己陽了之後出現月經周期異常,或者經量發生改變,還有人擔心卵巢功能受到永久性影響。不過這跟新冠引發男性勃起障礙的方式一樣,更可能是由心理因素導致的。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楊欣、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婦科主治醫師高玲等多位專家在採訪中表示,新冠對生理期的影響,更可能是通過焦慮的情緒和壓力間接影響月經

新冠之後,不敢隨便備孕了

新冠大流行之前,全球男性的平均精子數量已經以驚人速度下降。2022年11月發表在期刊《人類繁殖更新》(hum reprod update)上的大型研究已經證實,1973年至2018年的45年間,全球男性平均精子數量下降62%,平均精子濃度下降52%,且2000年後下降速度翻倍,每年下降2.64%。

新冠蔓延後,多項研究表明,新冠感染會讓男性的精子數量和質量顯著降低。《美國流行病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22年7月發表的研究顯示,60天內感染過新冠的男性精子質量明顯更差,其伴侶在月經周期內懷孕的可能性降低18%。

不過值得欣慰的是,感染超過60天後,懷孕幾率已經恢復至正常水平。2022年7月《醫學》(medicine)上的研究同樣證明,人體的自我修復能力很強,新冠帶來的生殖能力下降在三個月後基本能恢復正常。

武漢同濟醫院生殖醫學中心章漢旺教授解釋了精子質量下降的原因:「精子的生存環境在35攝氏度左右。新冠感染後人會發燒,特別是高熱的這一部分人,像這樣的情況下,短期內精子質量是有影響的。」

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產科副主任袁晶在採訪中表示,「精子的形成時間大概是75~85天,卵子從募集到排卵也大概是3個月」,因此,陽康之後3個月左右備孕「可能是一個比較安全的範圍」

新冠對孕期風險亦有影響,國際知名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2022年2月刊登的大型研究證明,女性在懷孕期間感染,重症和死亡風險會增加。

2022年3月出版的《自然免疫》(nat rev immunol),回顧了孕婦感染新冠病毒相關的多項研究,證實新冠病毒會加重孕婦早產和死胎的概率。

疫情打擊生育率,但並非不能反彈

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張翠玲、李月曾在專題文章里寫道:「新冠疫情對世界人口發展的影響前所未有,不分國界地對人們的生育意願和生育行為造成了普遍和廣泛的影響。」

2021年8月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 natl acad sci usa)的論文分析了22個高收入國家在疫情開始9個月之後的出生率變化,發現第一波疫情期間,18個國家的生育率都出現下滑。不過,如果排除掉各國原本的生育率下跌趨勢,只因為新冠導致生育下跌的國家就只有義大利、西班牙、新加坡等7個。

根據各國官方統計數據,美國2020年出生人數同比減少4%,日本同比減少2.9%。韓國的生育率近年也是連創新低,2021年平均每對夫婦僅生育0.81個嬰兒。但芬蘭、荷蘭、挪威等北歐國家卻在2021年迎來「新冠嬰兒潮」,法國和德國的生育率也在短暫下滑後,恢復到原有水準

為什麼都是發達國家,情況差異這麼大?多位研究者把這歸因於各國生育政策的差異。北歐各國的帶薪育兒假可以長達半年甚至一年以上,父母更能夠「平衡工作和家庭」。

歸根結底,新冠帶來的,終究是短期影響。對社會的某些層面來說,它是加速器。從長遠看,左右年輕人生育意願的,還是對未來的信心。

撰文、數據|鏑數李璋 編輯丨郝庫 設計丨鏑數陳力維

出品丨騰訊新聞 穀雨工作室

騰訊新聞出品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複製和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