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毀北溪2號的邏輯已清晰,卡德羅夫發出警告,東歐可能成無人區

北溪2號被襲擊,其實隱藏著更深層次的戰略意圖,淺層戰略表達是迫使烏俄衝突繼續下去,深層意圖是直接打擊俄軍的核威懾戰力,這也是俄軍最後一戰底牌。

出品:國科瞭望台(第4479期 獨家首發)

北溪2號管道被襲擊之後,引發了外界的強烈關注,因為這是對大型民用設施進行的襲擊,而且在烏俄衝突的關鍵轉折點上。至於北溪2號是誰襲擊的,這個其實不太重要,因為襲擊管道所需要的技術、動機太寬泛了,但是有一定需要肯定,美軍必然是知情的。管道泄露點位於丹麥博恩霍爾姆附近,這是北約控制區。

圖片解讀:Mk 18 Mod 2 無人水下航行器有可能參與襲擊,或者由非美軍人員操作這個裝置潛入管道周圍

圖片解讀:美軍第六艦隊水下作戰中心恰好在丹麥的博恩霍爾姆附近進行長時間的訓練

北溪2號事件發生時恰逢烏克蘭東南部四個州加入俄羅斯,因此這兩者有強烈的關聯,從邏輯上說,炸毀北溪2號可切斷俄歐之間的能源利益交換,讓烏俄衝突沒有迴旋的餘地,也就是說,襲擊者不願看到烏俄衝突停下。

因為,俄羅斯可借為歐洲提供能源的方法,緩和俄歐關係,歐洲在這個冬天也需要俄羅斯的能源,俄歐關係一旦緩和,加上俄羅斯也不願繼續打下去,這場衝突就有可能停下。那麼,把北溪2號炸掉之後,俄歐之間無法通過利益交換實現緩和,歐洲的北約成員國也不得不繼續按照美軍的戰略要求,繼續對俄軍施壓,繼續把俄軍逼到牆角的最深處。

圖片解讀:俄軍伊斯坎德爾戰術彈道導彈

那麼這樣做,目的是什麼?目的是逼迫俄軍動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比如戰術核彈,因為俄軍目前只有這張牌可用,常規力量已經打完了,巡航導彈精確制導炸彈全部都上了,就剩核武器這張牌了。

10月1日,車臣卡德羅夫發出警告,如果北約繼續咄咄逼人,那麼俄軍可能使用戰術核彈打擊烏軍目標,這其實正中美軍下懷。美軍現在就是要徹底打破俄軍的核威懾戰略,令其失效,因為一旦動用核武器,就意味著核威懾失效,核威懾的本質在於核恐嚇,核心是不使用核武器,而是利用核武器的強大破壞力達到威懾效果。那麼俄軍一旦投擲核武器,就意味著威懾理論是失敗的。

圖片解讀:白楊洲際彈道導彈是俄軍最後的底牌

如果俄軍投擲核武器,那麼問題就來了,美軍正是希望看到這一幕,北約、聯合國、美軍必然會發起更大的輿論戰,放射性污染一旦進入波蘭,北約可啟動集體防禦機制,屆時整個東歐面臨核戰,可能成無人區。如果俄軍堅決不使用核武器,美軍仍然會繼續使用激將法,迫使俄軍核威懾效果降低,這才是北溪2號被襲擊的邏輯。

圖片解讀:一旦戰術核彈使用,東歐可能成無人區

綜上,北溪2號被襲擊,其實隱藏著更深層次的戰略意圖,淺層戰略表達是迫使烏俄衝突繼續下去,深層意圖是直接打擊俄軍的核威懾戰力,這也是俄軍最後一戰底牌。本文由 @國科瞭望台 獨家首發,謝絕任何形式的轉載。本文由 @國科瞭望台 獨家首發,謝絕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