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7月4日深夜,美國人還在放煙花慶祝獨立日,印度卻送來份"特殊禮物"——7.25億美元關稅反擊清單。
清單命中美國農產品和科技出口要害。時機卡得這麼准,擺明了就是沖著華盛頓來的。新德里這回是真不打算低頭了。
印度這拳頭打向哪裡?特朗普的貿易大棒還能揮多久?
作者-鹽
狠招直擊
印度選在美國國慶日出手。
7.25億美元的賬單砸向華盛頓,特朗普估計做夢都沒想到。要知道這位印度總理可不是好惹的主兒,從茶攤小販爬到總理寶座,靠的就是這股不服輸的勁頭。
莫迪這招玩得夠絕。美國人正舉著小國旗唱著國歌慶祝"獨立",印度偏偏選這個時候宣布自己的"經濟獨立宣言"。這不是巧合,這是精心設計的心理戰。
消息一出,華爾街的股指跟過山車似的上躥下跳。道瓊斯指數當天收盤跌了1.2%,科技股更是一片綠油油。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連發三條推文,字裡行間都快噴出火來了:"印度的行為完全不可接受!"
但印度商務部的回應更乾脆:奉陪到底。
這份關稅清單可不是隨便列的。蘋果、杏仁、鷹嘴豆、化工產品、機械設備,每一項都精準命中美國對印出口的核心品類。2024年美國賣給印度418億美元商品中,這幾樣佔了大半個江山。印度這一刀,切得准,也切得狠。
更讓華盛頓頭疼的是,這事兒發生在90天緩衝期的最後關頭。特朗普4月份放話,7月9日前要麼簽協議,要麼等著吃26%的懲罰性關稅。
印度硬是憋到最後一刻才出手,就像武俠小說里的高手,招式不多,但招招致命。
莫迪敢跟美國硬碰硬,手裡到底握著啥牌?翻翻賬本就明白了。
底牌揭秘
2024年印度賣給美國874億美元,自己才賣了418億,凈賺456億。
錢袋子鼓了,腰杆子就硬了。這不是什麼新鮮道理,但印度玩得比誰都明白。在貿易這場遊戲里,誰手裡的籌碼多,誰就有底氣掀桌子。
"印度製造2.0"正在悄悄甩開美元依賴,跟阿聯酋、俄羅斯簽本幣結算協議,石油貿易繞開美元這套把戲。印度人精著呢,表面上還在跟美國談笑風生,暗地裡已經開始"另起爐灶"。
兩個"國際供應鏈替代中心"悄然落地,專門接手被貿易戰攪得七葷八素的產業鏈。中小企業拿補貼,跨國公司給優惠,印度就像個精明的房東,趁著別人搬家的時候低價收房子。
更狠的一招是拿美國科技巨頭開刀。谷歌、Meta、亞馬遜都被盯上了。
今年6月,印度最高法院一錘定音:取消這些美國公司的稅務豁免,補繳42億美元"舊賬"。這還不算完,數據和廣告業務也得接受全面"體檢"。用莫迪政府的話說:你們在印度賺錢,就得按印度規矩辦事。
這招夠毒。科技巨頭們在印度的業務就像扎在肉里的刺,拔出來疼,不拔更疼。谷歌印度區的負責人私下抱怨:"感覺像被人掐住了脖子。"
印度還有一張王牌:14億人口的超級市場。這個市場有多香?蘋果CEO庫克一年跑印度三趟,眼珠子都快黏在印度地圖上了。失去這個市場,美國企業的財報會很難看。
但莫迪也不是省油的燈。他深知自己的軟肋在哪裡。
死穴較量
美國非要印度開放農業市場,這就戳到莫迪的命門了。農業養活印度近一半人口,選票都在這兒呢。
農民日子不好過,莫迪就得下台。
這不是危言聳聽。農業佔印度GDP的16%,從事農業的人口接近6億。這些人手裡的選票,就像懸在莫迪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上次農民抗議政府的農業改革法案,幾十萬人圍住新德里,莫迪最後只能認慫撤回法案。
華盛頓那邊咬得死死的,非要印度全面開門迎客,新德里當然不幹。
特朗普的邏輯很直白:美國大豆、玉米、小麥質量好價格低,憑啥不能進印度?他覺得印度的高關稅"極不公平",就像一個被拒之門外的推銷員,越被拒絕越覺得委屈。
但印度的算盤更現實。美國農業機械化程度高,人均耕地面積是印度的好幾倍,真要放開市場,印度農民哪有活路?莫迪政府的智囊團算過賬:美國農產品一旦大舉進入,印度至少2000萬農民會失業。
這還不算畜牧業。美國的牛肉、乳製品產業規模龐大,標準化程度極高。印度雖然牛多,但大多是散養,跟美國的工業化養殖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一旦開放,印度的奶農估計連哭都來不及。
所以在談判桌上,印度代表團的態度異常堅決:農業免談。
美國代表氣得夠嗆:"你們又要我們的市場,又不給我們機會,這叫什麼公平貿易?"
印度人回得也夠直接:"我們要的是平等貿易,不是自殺貿易。"
雙方就這麼僵著,誰也不肯退一步。特朗普後來乾脆撂狠話:要是你們繼續從俄羅斯買油氣,小心我們給你們來個500%的懲罰性關稅。
談不攏就開干,印度這一嗓子喊出來,全世界都聽見了。
連鎖風暴
日本首相直接懟回去:不符合國家利益的事,免談。
石破茂這話說得夠硬氣。日本作為美國的鐵杆盟友,這次也不打算給面子了。要知道,日本經濟這兩年本來就不太景氣,再讓美國的關稅大棒敲一頓,那真是雪上加霜。
歐盟也不是吃素的。布魯塞爾宣布對美國鋼鋁產品加征25%關稅,德國總理朔爾茨在記者會上冷冷地說:"單邊主義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連加拿大都開始查美國科技公司的數據安全問題。
華盛頓這才發現,自己揮舞關稅大棒的時候,全世界都在磨刀霍霍。
華爾街跟坐過山車似的,加州果農看著倉庫里的蘋果杏仁發愁,白宮里特朗普召集幕僚開緊急會。
美國商會急忙跳出來滅火:"高關稅最終傷害的是美國消費者。"但特朗普哪聽得進去,他現在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找回面子。
這哪兒是貿易戰,分明是全球在跟美國算總賬。
印度這記"第一槍"的示範效應正在發酵。巴西在考慮對美國大豆出口加征關稅,土耳其威脅要重新審查美軍在其境內的軍事基地,連一向低調的新加坡都在暗示要"重新評估"與美國的貿易安排。
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讓華盛頓始料未及。過去這些國家各自為政,被美國逐個擊破是常事。但這次不一樣,印度打響第一槍後,其他國家跟著就是一連串的"友軍火力支援"。
在WTO框架下,發展中國家正在探索"集體維權"的新模式。印度商務部長皮尤什·戈亞爾在內部會議上透露:"我們正在與17個發展中國家協調立場,準備聯合應對美國的貿易霸凌。"
特朗普的貿易戰略本來是想"分而治之",結果卻把全世界給團結起來了。
當美國想用關稅大棒教訓全世界時,世界卻在用團結告訴美國:時代變了。
結語
印度這記"獨立日重拳",打的不是7.25億美元,打的是一個態度:咱不是你的小弟,別想用關稅嚇唬人。
莫迪從茶攤小販到大國總理的經歷告訴我們:真正的強者從來不怕強權,因為他們知道,尊嚴比利益更重要。印度用行動證明,新興國家的脊梁骨正在一節一節地硬起來。
面對全球集體反抗,美國該服軟求和,還是硬扛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