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這是要跟所有人反目,自己盟友都坑。
6月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接受CNN採訪時,對日本放出狠話:不買美國大米,就加稅;汽車關稅,25%照舊。
而這場「翻臉」直接砸中了日本首相石破茂的飯碗,也讓拜登的亞太布局,出現裂縫。
更微妙的是這倆鷸蚌相爭,咱是屬於漁翁得利了。
從大米開戰,美日同盟失衡
問題的起點很簡單。
特朗普在接受採訪時強硬表示,如果日本不進口美國大米,那就準備迎接新一輪關稅。
美國大米問題在日本國內已經吵了幾個月。
民眾本就反對進口,現在特朗普公開施壓,等於讓石破茂騎虎難下。
不僅如此,汽車關稅也不取消。
這比大米還要嚴重。
日本汽車是國運級產業。
豐田、本田、日產,不僅撐起日本製造,更是出口支柱。
特朗普這一波等於在日本腹地點火。
「極限施壓」套路複製,加拿大之後輪到日本
這事並非突發。
就在幾天前,加拿大本打算對美國科技巨頭徵收數字服務稅。
結果特朗普一句話:不取消稅,就終止談判。
加拿大立刻慫了,政策全撤。
嘗到甜頭的特朗普,把這一套「極限施壓」搬到了東京。
但他低估了日本的政治複雜性。
加拿大可以讓步,日本不能退。
因為大米和汽車,一頭是民生,一頭是產業命脈,牽一髮而動全身。
日本政壇火藥味濃,保守派與務實派開始對線
石破茂剛上台,黨內地盤還沒站穩。
美國這邊一施壓,反倒引發黨內路線分裂。
據《日本經濟新聞》6月29日報道,自民黨內首次有人公開表示:「我們不是美國的附庸。」
這句話雖然沒有署名,但在政壇掀起波瀾。
高市早苗等保守派仍舊主張緊跟美國節奏,但中間派、務實派不幹了。
他們認為美國已經不再顧及日本利益,繼續無條件配合,遲早把自己搭進去。
這種聲音以前沒人敢說,現在開始有人敢說了。
東京的外交慣性第一次被打斷。
拜登頭大,四年苦心經營,被特朗普一句話打回原形
這次翻臉對拜登來說是實打實的打擊。
過去4年,他在亞太地區下了大成本。
從軍事部署、情報共享,到「台灣有事」計劃,日本是整個戰略的支點。
但現在支點斷了。
6月底日本剛剛啟動奄美大島的避難所項目,準備2027年啟用,用來應對台海衝突。
特朗普一句話直接把日本從「戰略支點」變成了「戰略變數」。
美日之間的互信一旦塌方,整個亞太聯動機制都要重新評估。
中國靜觀其變,悄然推進中日接觸
就在日本內部亂成一鍋粥時,中國這邊沒有高調發聲,但動作不少。
石破茂上台後,中日之間的高層互動明顯增加。
在新能源、碳中和、技術標準等領域,兩國合作意向逐步升級。
這種「非對抗領域」的合作,反而更能穩住局勢。
比起岸田文雄時期那種表面友好、實則防備的外交,現在的中日關係更務實、更耐看。
這不是外交突破,但已經是戰略縫隙。
東盟國家察言觀色,開始重新站隊
這波美日互掐,東南亞國家全看在眼裡。
6月底,菲律賓總統小馬科斯在馬尼拉安全論壇上說:「亞洲應該是和平之地,不是誰的棋盤。」
言下之意很明顯:別把我們當做戰略工具。
越南更直接。
在月底與中國的海上磋商會議上,重申南海準則應排除「外部干預」。
這一點過去他們從未表態得如此明確。
曾經在中美之間搖擺的東盟國家,現在開始傾向於更穩妥的策略。
特朗普和日本的矛盾反而幫他們下了決心。
韓國不動聲色,李在明悄悄靠近中國
韓國總統李在明的風格和日本不同。
他不急著表態,但動作不少。
上任後立刻加強對華經濟合作,強調區域和平不能只靠軍事,還要靠互信。
而在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韓國越來越強硬。
如果特朗普對韓國也來一套「大米+關稅」的組合拳,韓美關係恐怕也要翻車。
這時候,中國就成了他們的「第二選項」,不是替代,而是緩衝。
敵人內亂,才是真正的機會
局勢變化往往不是因為我們做了什麼,而是對手自己「先動手」。
特朗普對日本的「極限施壓」,撕開了亞太戰略同盟的裂口。
拜登四年苦心經營,如今風雨欲來。
而中國何須主動出擊?當盟友不再聽話,陣營自然鬆動。
參考資料:
非常點評2025-07-01白送中國一個戰略機遇:特朗普跟亞洲最大盟友翻臉,拜登該氣炸了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