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古富力大橋是第一座跨越維多利亞湖的永久性橋樑,也是非洲最長的矮塔斜拉橋。中國土木供圖
位於東非高原的維多利亞湖是非洲最大湖泊,也是東非人民賴以生存的「母親湖」。該湖面積6.94萬平方千米,湖區人口稠密。長久以來,因湖面阻隔、渡輪短缺,通行成了困擾當地居民的大問題。
為破解這一難題,2020年2月,由中國土木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土木」)和中鐵十五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鐵十五局」)聯合承建的馬古富力大橋項目應運而生。
在中坦兩國工程師的攜手攻堅下,2025年6月19日,馬古富力大橋將正式通車。這座非洲最長矮塔斜拉橋不僅讓湖區百姓看見了區域發展的更多可能性,更成為了中非合作的生動實踐。

中國工程師指導現場安裝工作。中國土木供圖
書寫「綠色施工+數字建造+技術突破」的中國答卷
在坦尚尼亞居民安娜的記憶中,每一次過湖都像在「碰運氣」,在渡口等幾個小時的渡輪已是常事。在馬古富力大橋通車後,她就能隨時駕車往返兩地,「我整個人都會輕鬆不少。」
維多利亞湖為坦尚尼亞提供了豐富的淡水和漁業資源,滋養著坦尚尼亞的姆萬紮、馬拉、卡蓋拉和蓋塔等地區的作物生長。但它也在湖區兩岸之間形成了一道地理屏障,阻礙了周邊地區經濟發展。
為加強湖區兩岸溝通,坦尚尼亞政府設置了多個輪渡口岸。但由於渡輪數量和載重量有限,湖面天氣變化無常,傾覆事故頻發,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自20世紀90年代起,在維多利亞湖上修建跨湖大橋便一直是坦尚尼亞政府努力在推行的項目。但受限於技術、資金和執行力,該設想多年未能啟動。2015年,時任坦尚尼亞總統約翰·馬古富力將建設大橋納入國家發展優先事項。遺憾的是,2021年他因病去世,未能親眼看到大橋開通。隨後,現任總統薩米婭·蘇盧胡·哈桑繼續推進該項目。
在坦方「母親湖」上建橋,中方團隊要面對生態與技術雙重難關。維多利亞湖既是重要漁業資源區,也是周邊居民的飲用水源,這對環保提出了很高要求;湖底厚層淤泥與堅硬花崗岩並存,地質複雜,更讓施工難度倍增。此外,常年的高溫天氣也加大了技術難度。
中國土木的工程師郝傑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除天氣原因外,項目建設期間,他們還時常遇到設備物資採購難、運輸受阻、技術標準繁雜和施工難度大等問題。但他們從不懈怠,相互鼓舞,研究出符合現場實際的技術方案。
非洲物資相對匱乏,橋樑的懸灌梁、索塔及斜拉索等核心部分需要中國土木的項目團隊自行設計、生產及安裝。這對青年工程師侯思遠帶領的團隊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對考驗,侯思遠主動扛起重任。超大型菱形掛籃的設計與製作、打磨圖紙,再到驗證結構安全係數……每一個環節他都反覆確認,確保橋體結構的性能合乎規範,且能避免高空作業和吊裝的安全風險。
5年來,大橋項目的技術帶頭人秦榕帶領中方團隊逐一破解難題,不僅避免了混凝土澆築對水體的污染,而且利用BIM數字建造系統降低資源浪費與碳排放,交出了一份「綠色施工+數字建造+技術突破」的中國答卷。
「這座橫跨兩岸、牢固矗立的橋樑是(馬古富力)總統心中的夢想之橋,也是解決兩岸人民急難愁盼的安全便利之橋。」郝傑表示,坦尚尼亞政府和人民對便利交通的渴求,激勵著中國技術人員迎難而上。
過去,居民通行兩岸只能依靠耗時40多分鐘的渡船,或者花費2個多小時繞行公路。如今藉助大橋,過湖僅需5分鐘。有數據顯示,這座橋將使兩岸貨物運輸成本降低10%至15%,能有效增強當地各類產業的競爭力。
從「交通瓶頸」到「經濟動脈」,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帶動了坦尚尼亞的基礎設施發展和經濟增長,更讓世界看到了「硬聯通」的堅實力量。

坦尚尼亞青年工程師與中國土木的工程師合影。中國土木供圖
中國項目助力當地青年逐夢
「中國團隊和中國技術幫助我們在『母親湖』上架起『夢想之橋』。」坦尚尼亞小伙羅伯特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馬古富力大橋項目為他們帶來了更多發展機會。
項目啟動之初,羅伯特是一名船長,為建造鋼棧橋運送材料。他總是以飽滿的熱情迎接清晨,駕駛小船在湖面上穿梭,風雨無阻地將一批又一批建材準時運送到施工現場。在他看來,「這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在建設我們國家的榮耀」。
鋼棧橋順利建成後,羅伯特沒有選擇離開去尋找其他工作。他被中國團隊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打動,決定留下來繼續參與大橋建設。考慮到現場的需求,他申請轉崗為卡車司機,希望憑藉自己熟悉地形和交通的優勢,為團隊提供更多支持。
此後,羅伯特的身影頻繁出現在項目現場的各個角落。白天,他為施工隊伍運輸材料;夜晚,他為加班的工人送來熱騰騰的飯菜。團隊成員發現,即便是最偏遠的施工點,只要有需要,羅伯特就會第一時間到達。
「我駕駛的是車輛,傳遞的是希望。」羅伯特笑著說。
從只會接燈泡,到熟練掌握整個施工區的照明控制系統,這種能力提升,只需全程參與馬古富力大橋的建設就能實現。對坦尚尼亞青年塞迪來說,大橋的建設給了他逐夢未來的勇氣,更讓他對這片土地的明天充滿信心。
2021年,大橋項目在坦尚尼亞姆萬紮地區啟動,塞迪帶著心愛的電筆報名,成了一名電氣助手。炎熱的天氣、高空作業的危險和複雜的線路,在別人眼中,這些都是麻煩和危險,但塞迪樂在其中。他還不時在隨身筆記本上記錄一些要點。
「你不只是會幹活,更有想學的心。」中方工程師見狀,便開始手把手地教他讀圖接線、識別電氣迴路、排查線路故障。
現在,塞迪有了穩定的收入。他用工資翻新了父母居住的老屋,家裡裝上了電燈。他興奮地表示,自己還資助妹妹完成了教師培訓。整個家庭都為他們兄妹二人自豪。
結束一天的工作,塞迪便回到村裡,義務為年輕人講解電工知識,鼓勵同齡人掌握一技之長,參與中國的有關項目。
「我沒有機會走進大學,但我希望有一天,我們村裡能走出自己培養的電氣工程師!」塞迪對未來滿懷憧憬。
據中國土木的項目負責人介紹,該項目在建設期間為坦尚尼亞創造了2000多個就業崗位,當地員工參與度近95%。同時,該國高校學子多次赴大橋實地參觀學習。其間,中方工程師與坦尚尼亞青年攜手同行,從圖紙解讀、施工培訓到橋樑預製、吊裝焊接,乃至傳授技術經驗,中方團隊幫助坦尚尼亞青年系統掌握了現代橋樑建設的全流程知識,雙方也在朝夕協作中凝聚起深厚情誼。
「中國企業帶來的不只是飯碗,還有實打實的本事。咱跟著學技術、攢經驗,日子准能越來越好。」羅伯特感慨。
羅伯特從不吝嗇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羅伯特和塞迪的成長軌跡,是中非合作惠及當地民生的縮影。在維多利亞湖畔,這些非洲青年看到中非情誼不斷生長。他們堅信,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幫助下,中國企業帶來的不只是技能和收入,還有讓更多人相信「苦日子能擰出甜來」的希望。

坦尚尼亞青年羅伯特。中國土木供圖
維多利亞湖畔見證中非情誼
「真正的友誼是相互成就。」在中國土木的青年工程師張海博看來,中國工程師來到非洲,不僅要完成工程建設,更要幫助當地培養技術人才。
馬古富力大橋建設期間,中國工程師們秉持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理念,一邊錘鍊自身能力,一邊主動肩負起培育當地工程師的使命。他們為坦尚尼亞工程師團隊授課解惑,為現階段乃至未來的當地工程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動能。
2021年,剛從西南交通大學畢業的張海博,懷著投身共建「一帶一路」事業的熱忱來到坦尚尼亞。到達項目現場後,他意識到語言、中非技術標準差異和當地特殊的氣候條件等難題,亟待他逐一攻克。早起赴工地考察、深夜挑燈研讀技術資料,成為他最日常的奮鬥註腳。「日子辛苦,但很充實。」張海博笑著說。
張海博認為,參與海外工程建設不僅要履行好項目建設的職責,更要傳遞中國標準,搭建起促進民心相通的橋樑。因此,除提升個人能力外,他還主動教授當地工程師各項關鍵技藝,從剖析理論到焊接工藝的實操演示,他無不傾囊相授。
「張海博總是親身示範,帶領我們鑽研探討。」坦尚尼亞工程師泰特斯感慨。在張海博等人的指導下,泰特斯的團隊已能獨立編製施工方案、精準並高效地解決現場問題。
泰特斯直言,「這座大橋不僅改善了姆萬紮的交通,更改變了我的人生。」他希望未來將所學技術用到更多建設中,為非洲大陸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我們的中國兄弟」,在大橋施工現場,許多當地工人都會這樣稱呼中方建設者。
侯思遠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只有大家都掌握了這些技術,才能真正為當地留下一支帶不走的建設隊伍。」每次現場培訓,他都會把複雜的施工工藝用儘可能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圖示講解清晰,給當地工程團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坦尚尼亞女工程師姆瓦朱馬·拉馬丹說:「中國人民吃苦耐勞,專業知識過硬,而且他們從不吝嗇分享經驗,是我們值得信賴的夥伴。」
面對技術分歧,中國土木的青年工程師們用紮實的技術和嚴謹的數據贏得對方認可;在大橋建設過程中,這些年輕人將每一次現場施工都當成授課現場,培養起一批優秀的坦尚尼亞工程師;每逢中國傳統節日,中方員工都會邀請當地員工一起品嘗中國美食,體驗中國傳統習俗。
郝傑表示,在坦尚尼亞,他們不僅是在建造物理意義上的橋樑,更是在用匠心架起中非友誼的橋樑。「看著橋樑從藍圖變為現實,維多利亞湖兩岸民眾因我們的努力而受益,我理解了中國青年的使命擔當。」
夜幕降臨,馬古富力大橋上的路燈亮起。那溫馨的光芒不僅照亮了往來的車流,也映照著中非夥伴並肩前行、合作共贏的堅實足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趙婷婷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年05月28日 04版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