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北川
張延 封面新聞記者 周洪攀 王祥龍
5月23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北川羌族自治縣被授予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稱號,正式邁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與此同時,北川稅務局、北川通泉鎮雙紫村也分別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全國文明村榮譽稱號,文明之風勁吹羌鄉大地。
近年來,北川堅持以建設宜居宜業城市為抓手,以服務群眾需求為目標,不斷提升北川城市治理水平,努力繪就美好城市建設新圖景。街道乾淨整潔,交通井然有序,隨處可見的「口袋公園」里,歡聲笑語不斷,那些洋溢在人們臉上的笑容,透露出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幸福美好。
休閑的北川民眾
見微知暖
享受「小而美」中的「微幸福」
「現在我們小區的環境有了極大的改善,整個小區變得簡潔又美觀。」爾瑪社區居民李女士感嘆。走進爾瑪社區,可以看到統一規劃的共享晾曬區域、非機動車停車棚、電動車集中充電樁……這一系列的微改造,不僅讓小區面貌煥然一新,更讓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便利與安心。
過去的幾年時間裡,北川先後改造了171個老舊小區、4個老舊市場,「口袋公園」「美麗街角」等城市公園體系建設不斷落地,30餘處閑置空地用房也被逐步改造提升為一處處街角風景。與此同時,設立的多個「潮汐式」便民市場,有效規範了沿街經營秩序;非工作時間和節假日免費停車,惠及了普通群眾,更規範了交通秩序。
位於永昌鎮爾瑪路的工會驛站是名副其實的「愛心驛站」,驛站為快遞員、外賣員等新就業群體提供免費休息、飲水、充電等貼心服務;「共享輔具免費租借小屋」內整齊擺放著輪椅、手杖、助行器等各類輔具,群眾通過微信、支付寶掃碼就能領到免費輔具,為行動困難的群眾提供了便捷的服務……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服務和設施,卻是北川下足「繡花」功夫,不斷提升群眾幸福感的生動體現。
北川街頭
文脈潤城
擦亮人文厚重的文明底色
以弘揚傳承大禹文化為目的,已成功舉辦六屆的海峽兩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動,每年吸引了大量台灣同胞前來尋根問祖,活動不僅為市民群眾提供了豐富的大禹文化滋養,更成為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
「聽了禹生石紐、治水偉業、九州攸同、禹訓家風等動人故事,孩子非常感興趣,我也很開心。」帶著孩子到大禹文化陳列館參觀的陳先生說。
羌族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羌年」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羌年期間,羌族同胞與各地遊客齊聚一堂,唱起羌歌,跳起沙朗。另一邊,在北川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一場別開生面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孝老愛親 家風文明」非遺親子體驗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孩子們通過活動,在充分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據講解員介紹,北川用禹羌文化培育滋養城市文明,以「文化+文明」的雙輪驅動策略,不斷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明水平。近年來,北川共獲評4名「中國好人」、4名「四川省道德模範」、18名「四川好人」。文明在北川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茁壯成長,真正做到了浸潤百姓心田,成為城市發展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文明新風宣傳活動
全民參與
文明接力共創城市新風尚
北川濱河路上的餐館,室內乾淨整潔,餐桌上「光碟行動,從我做起」溫馨提示文明用餐,這些都是商家為遊客打造的良好就餐環境。在巴拿恰經商的王老闆說道:「除了環衛工人每天打掃外,我們這些店主也會主動維護好門前環境,只有環境好了,遊客才能玩得更開心。」
永昌鎮200餘名「樓棟長」充分發揮基層觸角作用,帶頭清掃樓道、剷除小廣告、清理堆積雜物,以細緻入微的付出為居民打造整潔舒適的生活環境。針對樓棟內老年居民居多,普遍存在智能手機使用困難的情況,「樓棟長」化身「政策宣講員」和「服務代辦員」,逐戶上門宣傳,手把手幫助老人完成線上操作,這份貼心服務不僅解決了老年群體的實際困難,更溫暖了居民的心。
不僅在城區,北川文明之風勁吹鄉村,讓鄉村煥發出全新的文明氣象。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結對有關部門深入到各個鄉鎮,不定期舉行的「文明實踐趕大集」系列活動,為群眾帶去惠民政策宣講、法律諮詢、安全應急培訓、愛心義剪等服務,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融入社會發展、融入日常生活,不斷提升全社會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
從「有序排隊不插隊」的樸素約定,到凝聚起廣泛而深厚的社會共識;從街頭巷尾的細節改變,到整座城市的精神升華,文明基因已深深融入北川的城市血脈。在全民參與的氛圍中,市民也獲得了越來越美好的生活感受。
(圖片由北川縣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