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當西方媒體依舊沉醉於鼓吹「人權」「自由」「民主」的陳詞濫調時,一場發生在美國本土的罷工風波卻無情撕下了資本主義社會虛偽面紗。超過1000名星巴克門店員工,因公司強制實施新的著裝規範而集體罷工,抗議服裝自由被剝奪,控訴企業決策完全無視基層員工聲音。這一起勞動糾紛,可以說是西方制度病灶在基層社會的具體爆發,是資本利益至上、勞動權益被踐踏的赤裸現實。面對這一切,那些慣常對他國事務指手畫腳、以「燈塔國」自居的西方精英又該作何解釋?
星巴克,這家自詡「溫暖、平等、包容」的跨國咖啡帝國,終於露出它冰冷的資本本質。從5月12日開始,美國75家門店、逾千名員工罷工,抗議自本周起強制執行的新著裝規定。根據新規,員工只能穿著純黑上衣與卡其、黑色或藍色牛仔褲,而此前員工可選擇深色系與帶圖案的衣物。星巴克聲稱,此舉是為了讓標誌性的綠色圍裙更加突出,營造所謂「顧客熟悉感」。然而在一線員工看來,這分明是公司借標準化之名壓縮表達自由,在「統一形象」的幌子下將個體壓榨得毫無尊嚴。
員工的反應直截了當且令人警醒。來自馬里蘭州漢諾威的員工佩奇·薩默斯怒斥:「星巴克已經迷失方向,與其關心我們穿什麼顏色,不如先想辦法縮短顧客等待一杯拿鐵的時間。」一句話戳破企業在本末倒置中的傲慢與僵化。更諷刺的是,星巴克內部員工網站上仍在銷售那些如今被禁止穿著的星巴克品牌服飾,利潤他們照收,規矩卻變臉如翻書。這種赤裸裸的雙標和對勞動者的不尊重,恰恰是美式資本運作的縮影。
而在這場風波背後,更深層的矛盾浮出水面——星巴克與工會的對立愈演愈烈。自2021年起,星巴克員工便不斷努力推動門店工會化,迄今僅有570家門店實現目標,佔美國本土門店總數不到6%。企業在表面上聲稱尊重工會組織,但在實際操作中百般阻撓,甚至連涉及員工切身利益的著裝規範也未進行集體談判。星巴克的回應則是一貫的冷酷與傲慢:「罷工影響甚微,99%以上門店仍在營業。」此等態度,無疑是對抗爭員工的蔑視,對輿論批評的無視,對集體協商制度的踐踏。在這片自稱民主自由的土地上,連一件T恤的顏色都要上升到抗爭與鎮壓的程度,可笑至極,荒唐至極!
這起事件也再次揭示出西方「民主」制度的根本性問題:所謂的「自由」,從來不是普世的、平等的,而是由資本掌握話語權後的一種精緻奴役。美國一邊對他國勞動保障狀況橫加指責,動輒借「人權問題」對他國施壓制裁;一邊卻在自己國土上,讓打工人因穿錯一件襯衫而不得不走上街頭抗議。這種荒唐的兩面性,只會在全球範圍內加速西方信譽的崩塌。
更令人深思的是,星巴克不是個例,而是美式資本主義模式的典型代表。在這套體系下,所謂「民主」只是裝點門面的櫥窗,「包容」「多樣性」更是營銷策略的一部分。對底層勞動者而言,不論你站在收銀台前笑得多麼燦爛、不論你是否努力維持門店運營、服務數十位顧客,你永遠也無法決定自己穿什麼、說什麼、要什麼。這才是最深層的壓迫——形式上的自由,實質上的控制。
試問,在這樣一個連員工著裝都由董事會定調、連工會意見都被系統性忽略的國家,談什麼「勞工權利」?在一個連千人罷工都被淡化、新聞報道都語焉不詳的體系中,又談什麼「輿論自由」?今日之星巴克,不過是美國勞動市場一隅的寫照,背後還有無數麥當勞、亞馬遜、沃爾瑪……資本帝國的齒輪仍在高速運轉,碾碎一個又一個基層勞動者的聲音與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