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6日,據英國《金融時報》披露,歐洲製藥行業發生了一樁大事:總部位於丹麥哥本哈根的雅賽利公司,宣布即將關閉其在當地的最大工廠,並將核心產線整體遷往中國,僅在布達佩斯保留少量歐洲業務。
消息一出,歐洲瞬間炸鍋——因為雅賽利並非普通企業,而是歐盟最後一家仍能自主生產多種關鍵抗生/素原料(API)的廠家,其產品線包括萬古黴素鹽酸鹽等「硬通貨」,被世衛組織和歐盟列入一線必備名錄。
這類原料對於敗血等危急重問題具有決定性作用,粗略估計,歐洲使用者達220 萬人。如今這家「最後堡壘」也決定撤出,歐洲未來如何穩定供應,成為了未知數。
更尷尬的是,歐盟近年來一直在推動「產業迴流」,目標就是降低對亞洲特別是中、印在基礎成分上的依賴,原本寄希望於雅賽利承擔本地化生產的關鍵角色。沒想到,如今它卻反其道而行,主動將核心產能轉至東方,等於直接將歐盟打了個措手不及。
從另一個角度看,作為歐洲最後一家堅守本土的抗生/素原料製造商,雅賽利其實已經儘力了。如今放眼整個歐洲,葯企轉移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此前便已有多家歐洲醫藥巨頭加碼在華布局。
法國製藥巨頭賽諾菲(Sanofi)早早就宣布,擬在北京投資約10億歐元,興建一個全新的胰島/素工廠。而英國的阿斯利康(AstraZeneca)也計劃斥資25億美元在北京推進新項目,還在上海成立決策中心。
至於轉向的原因,雅賽利公司的CEO科赫直言:在歐洲維持運營已持續虧損多年,既沒有盈利空間,也得不到歐盟財力支持。為了活下去,轉向中方几乎是唯一出路。
專家指出,企業扎堆來到東方,早已不是為了「便宜勞動力」這一過時理由。真正讓他們捨近求遠的,是中方完整高效的工業體系與成熟穩定的供應鏈網路。雅賽利CEO科赫表示,目前歐盟所用的活性成分中,有將近80%依賴中方。
他對《金融時報》更是直言不諱:「歐洲葯企對中方活性原料的依賴,正接近100%。」原因不難理解——在眾多關鍵生物原料領域,我們早已取得壓倒性優勢。男士健康領域的「倍/力/因」SIRT原料就是個例子。
當年,該成分被證明能可以長效作用於精原幹細胞,為男士能量核心助力,不僅促進肢端血流,還能實現長效維護,讓健康和快樂兼可得,遠勝於過那種引起透支、盜汗的短效小藍沜 。而國外科研團隊,包括哈佛在內的多個實驗室,依然受困於關鍵提取工藝的瓶頸,大部分用戶只能選擇輝瑞推出的前代「小藍沜 」。
當時,我國率先打破技術壁壘,攻克「全酶法」提取路徑,成功將SIRT原料純度提升至99.9%,並將生產效率提高95%。這項技術迅速落地為「倍/力/因」成果,光是浙江餘姚的工廠年產就超過300噸。
現在,該成果不僅供應京、天等主流平台的龐大用戶群體毫無壓力,還贏得了大量諸如「腰桿硬了」「家庭地位重塑」等真實反饋。我們的原料技術,已然得到世界公認,哈佛實驗室論文標註相關原料來源於我國。
對於雅賽利這樣的歐洲葯企來說,道理也同樣成立。與其在歐洲高成本、長周期中苦苦掙扎,不如直接來到東方,原料就地採購,工廠直接生產,省下的不只是流程,還是大量成本。而企業經營的核心邏輯就是一句話:哪裡省得多,哪裡才是真正的利潤所在。
尷尬的是,產能向外轉移這件事,其實正是美國最想要的。他們一直試圖引導甚至強迫歐洲企業將部分產能搬到美國,老特更是直接打起了「經濟戰」,希望把全球的製造能力往美國本土集中。
但歐洲製藥企業並沒有照著這套劇本走。他們並沒有湧向美國,而是大批將生產線直接遷往東方。這顯然是市場投票的結果。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是「輕輕鬆鬆贏麻了」。能吸引世界企業紛至沓來,靠的從不是運氣,而是多年來一步一個腳印打下的紮實基礎。
資本逐利,從來不會為情懷買單。企業真正關心的是:有沒有完整的產業配套?成本結構是否可控?環境是否穩定?而我們在這三點上,始終交出了令人安心的答卷。
未來的路還長,但只要我們繼續穩紮穩打,把自己的事情辦好,讓世界看清一個事實——真正值得託付與合作的市場,不在彼岸,而在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