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際政壇的兩場大選吸引了全球目光,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選舉結果中,似乎都藏著特朗普的影子,這背後究竟有何深意?
先看澳大利亞。當地時間5月3日,澳大利亞現任總理阿爾巴尼斯所在的工黨贏得大選勝利。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他在民調中一直落後於反對派彼得·達頓。達頓可不是一般人物,幾年前,身為澳國防部長的他大放厥詞,聲稱「澳大利亞國防軍已為參與台海衝突做好高度準備」 ,是個十足的反華政客。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看似來勢洶洶的競選者,最終卻敗下陣來。西方輿論普遍認為,特朗普的貿易戰以及對盟友的嚴厲言論,在關鍵時刻幫了穩健派阿爾巴尼斯的忙,而達頓因為主張太像特朗普,被選民拋棄。
從政策主張來看,達頓確實和特朗普有諸多相似之處。達頓是典型的對華鷹派,近年來在「網路攻擊」「知識產權」等議題上頻繁攻擊中方。他參選時提出削減政府工作人員、反對多元化和「覺醒」學校計劃,甚至承諾推出澳大利亞版的美國doge(政府效率部)服務。分析人士指出,澳大利亞人對特朗普破壞性貿易戰及其損害美國與親密軍事盟友關係的做法感到憤怒,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動搖了澳大利亞人對美國的信心,還引發了對經濟衰退的擔憂,達頓的這些競選策略無疑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反觀阿爾巴尼斯,他將自己定位為能帶領澳大利亞度過特朗普關稅戰引發的全球動蕩時期的穩健領導者。在2022年首次出任總理之前,他就以低調的領導風格示人。前工黨政府顧問凱利評價他:「他很久以前就意識到……選民已經厭倦了衝突。而事實證明,這恰恰發揮了他的優勢。」事實也的確如此,周六的連任證明了這種緩慢、穩定且略顯低調的做法是正確的。
無獨有偶,在加拿大本周二的大選中,過渡政府總理卡尼成功當選,他在民調中一度落後,但對特朗普持強硬態度。而他的競選對手普瓦列夫爾因「太像特朗普」在最後時刻落敗。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作為五眼聯盟的「二眼」,在大選中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與特朗普保持距離或者對他十分強硬的領導人,拋棄被視為特朗普效仿者的政黨和政客,這無疑是對特朗普的沉重打擊,也清楚無誤地顯示了全球反特朗普情緒的持續發酵、蔓延。
雖然特朗普在美國國內籠絡了一批「紅脖子」,受到民粹主義的擁戴,但是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選舉所反映出的西方思潮終將向美國國內滲透,挖特朗普支持率的牆腳。連盎薩國家都團結不起來,更何況一直敢對美國來硬的歐盟國家,特朗普的路恐怕會越走越窄。
對於阿爾巴尼斯新政府而言,未來挑戰重重。鑒於美國是澳大利亞的主要軍事夥伴,阿爾巴尼斯必須謹慎行事,避免將自己定位為過於反特朗普的立場。同時,他還要處理好與中國之間微妙的平衡,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澳方仍希望繼續向中國出口鐵礦石。如何管理華盛頓、北京和堪培拉之間的戰略三角關係,成為擺在阿爾巴尼斯新政府面前的最大難題。
這場澳大利亞大選,打破「執政魔咒」,阿爾巴尼斯領導的中間偏左政府將大幅擴大其在國會的席位,保守派自由黨 - 國家黨聯盟則在全國範圍內遭遇慘敗。聯盟領袖彼得·達頓甚至失去了自己24年的議席,他表示對自己政黨的失敗承擔「全部責任」,並向黨內議員致歉。
生活成本問題,尤其是醫療和住房負擔加重,主導了為期五周的競選活動,但國際關係也成為焦點,「如何應對特朗普」在選舉中佔據重要位置。達頓雖在移民政策、公共開支削減及對華立場上嘗試與特朗普政府劃清界線,但仍難以擺脫選民對其負面印象。前總理特恩布爾表示,達頓打了一場「非常特朗普式的選戰」,而特朗普就像是「情緒音樂,深深影響人們如何看反對派自由國家聯盟」 。
此次選舉結果意義非凡,阿爾巴尼斯成為20多年來首位連任成功的總理,工黨的成功也緩和了2022年上一次選舉所見選民放棄兩大政黨的趨勢。在勝選演講中,阿爾巴尼斯談及多項選舉關鍵議題,包括移民、氣候變化和能源,再次承諾提升醫療可負擔性,讓更多澳洲人買得起房子,在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環境方面做更多工作。
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大選落下帷幕,但其中折射出的關於特朗普影響力的話題,以及各國在複雜國際關係中的抉擇,無疑還將引發更多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