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多地衝突不斷,沒想到更糟糕的還在後頭,綜合媒體報道,緬甸日前突發7.9級大地震,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關鍵時刻,中國緊急出手。
(緬甸突發7.9級大地震,造成多人死傷)
1、緬甸大地震,引發連鎖反應!
據報道,緬甸大地震後,湯加群島那邊也出事了,爆發了7.3級強烈地震,隨後多地發出警報,擔憂這2國如此強度的地震,或引發局地海嘯。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緬甸和湯加雖然在地理位置上相隔千里,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是地球上的「動感地帶」。緬甸所在的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是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頻繁「打架」的地方;而湯加呢,則是被太平洋火環緊緊環抱。
儘管這兩次大地震看起來像是串通好了似的,但其實它們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即便如此,大家的神經還是被攪得緊張兮兮的,特別是那些位於活躍地震帶周圍的國家,無不提高警惕。
(緬甸地震或引發局地海嘯,多地氣象局發出警報)
這次事件也再次喚醒了國際社會對自然災害的重視和應對意識,如何在天災面前齊心協力、迅速應對,成了擺在各國政府面前的大考題。
2、中國連出3招,讓全世界鬆了口氣
事發後,中國快速響應,連出3招讓全世界都鬆了口氣,出手之快、力度之強,令人不得不服。
首先,中國迅速啟動國際人道主義救援機制。短短几個小時內,一支由118名隊員組成的精銳救援隊,就已經整裝待發。他們不僅帶著6條勇猛的搜救犬,還配備了2台專用救援車及634件套救援裝備和醫療物資。
(中國運20緊急馳援,救援隊已經展開工作)
為了確保快速響應,中國還動用了運-20運輸機,這架大塊頭可不是一般的運輸工具,它是中國軍隊近年來的「得力幹將」,在複雜多變的空運任務中表現出色。飛機從北京起飛後,不到24小時就抵達緬甸內比都,可謂分秒必爭。
其次是財力上的鼎力相助,儘管地震無法預測,但現實問題卻不得不解決,所以中國當機立斷,向緬甸提供了1億元人民幣的緊急人道主義地震救災援助。首批援助物資就包括帳篷、毛毯、急救包等基本生活用品,這些都是災民們最急需的東西,能夠緩解地震帶來的直接衝擊。
此外,中國還利用航天資源衛星應用中心的技術實力,在震後迅速調度多顆在軌衛星,對緬甸災區進行全面監測。這裡面包括著名的高分四號、高分三號衛星,以及環境減災二號05星。
(中國衛星變軌,為緬甸災區救援提供情報)
衛星拍攝下來的影像讓人不寒而慄:阿瓦大橋倒塌的景象觸目驚心,曼德勒市中心一片狼藉,建築物無不遭受重創。這些數據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救援隊伍制定出最佳路線,找出受災最重的地區,從而更精準地開展救援工作。
3、美國不懷好意,又在揣摩中國「戰時能力」
在中國高調援助緬甸的同時,大洋彼岸的美國卻有些坐不住了。在美國看來,這麼一場「救援風暴」背後,牽動的是中美兩國在空間技術上的「新競賽」。
美國媒體一向對「中國威脅論」津津樂道,這回也不例外。尤其是中國展示出在衛星調度和快速響應方面的強大能力之後,五角大樓更是感到了絲絲不安。
據悉,美國軍方特別關注中國衛星的應急變軌調度能力,以及對突發熱點地區的持續觀測與重訪拍攝能力。中國一次性調度多顆光學、遙感等觀測衛星,這樣的操作在他們看來,似乎有些匪夷所思。
(美軍緊盯中國動作,不排除再次炒作「中國威脅」)
五角大樓官員坦言:「美方沒想到已經強大到這個地步,確實讓軍方深感不安。」這番話似乎在暗示,美國眼中的中國,正在以意想不到的速度追趕甚至逼近他們的傳統優勢地帶。
眾所周知, 美軍長期以來仰賴其太空力量。憑藉全球範圍內幾乎實時的衛星觀測和預警能力,美國才能夠快速調動航母打擊群、戰略轟炸機等軍事力量,實現「先敵發現、先敵行動」。這種能力是美國維持全球霸權的重要支撐。但眼下,中國的進步顯然令美國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位置。
不得不說,美國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中國威脅」方面,但對中國來說,我們沒興趣與美國無時無刻展開「競爭」,在自然災難面前,全世界人民大團結才是最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