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特朗普廢除美國教育部的終極原因

2025年03月26日07:23:03 國際 1813

原創 南文說

聊一聊,特朗普廢除美國教育部的終極原因 - 天天要聞

什麼,教育部也能被解散?

這個是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想都不敢想的事。

但如今的美國政府正在啟動實施,特朗普於周四簽署一項歷史性的行政命令:永久廢除聯邦教育部。

早在達林.麥克馬洪獲得確認之前,特朗普就明確表示她作為教育部長的首要任務就是採取 「一切必要措施,促進關閉 」她的部門。

3月3日,達林.麥克馬洪走馬上任之初,美國教育部共有4209名員工,在通過一系列的自願辭職和裁員後,到目前還剩下約2200人,差不多已經精簡一半。

特朗普還指示琳達:任何接受教育部剩餘資金的項目或活動都不得「推進DEI或性別意識形態」。

在了解特朗普為何要解散美國教育部之前,我們先看看該部門的主要職能是什麼。

美國教育部(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成立於1979年,由國會通過法案卡特政府批准成立,其具體職責如下:

1. 管理聯邦教育資金

教育部是美國學生貸款的最大管理者,通過聯邦直接貸款計劃(Direct Loan Program)和佩爾助學金(Pell Grants)為大學生提供資金支持,覆蓋約4,300萬借款人(截至2023年)。

資助K-12教育,向各州和學區分配資金,支持低收入家庭學生(如Title I項目)、殘障學生(IDEA法案)以及農村學校發展。

資助社區大學、職業培訓項目及少數族裔服務機構(如傳統黑人大學HBCUs)。

2. 監督教育法規執行

反歧視與公民權利保護:依據《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等法律,處理校園性別、種族、殘障歧視投訴(如2022年處理近9,000起投訴)。

3. 促進教育公平與機會均等

對弱勢群體支持:通過專項計劃幫助少數族裔、移民學生、低收入家庭兒童和英語學習者(如雙語教育項目)。

所以,美國教育部實質上是聯邦教育資源的「分配者」與教育公平的「監督者」,其職責聚焦於資金管理、法規執行和機會均等。

美國教育部不直接管理學校教育,因為美國沒有全國統一的教材和課程標準,也沒有全國統一的升學考試。美國幾乎所有公立學校的管理都由各州和地方政府提供,這些地方政府也掌控著課程設置。

但美國教育部可以通過資金撥款和政策引導,深刻影響地方教育實踐活動。這也解釋了為何其存廢常成為兩黨意識形態博弈的焦點:支持者視其為保障弱勢群體的基石,反對者則認為它象徵聯邦權力的過度擴張。

特朗普為何要解散美國教育部?

一﹑特朗普反對聯邦政府主導和干預教育,他認為教育部過度推動「多元化、公平與包容」(DEI)議程,倡導「覺醒」文化。例如支持跨性別政策、種族平等項目等,這與其保守派選民的傳統價值觀相悖。他指責教育部被自由派意識形態主導,灌輸「激進左翼思想」。

教育部資助的多元化項目(如針對少數族裔和特殊需求學生的計劃)被保守派視為「過度政治化」。解散該部門可削弱此類項目的資金支持,轉而支持更符合保守派價值觀的教育模式。

二﹑解散教育部一直是共和黨保守派的施政目標。例如,前總統里根就曾呼籲廢除教育部,他認為聯邦集權損害地方教育自主權,但里根在任期內沒有成功廢除教育部。

特朗普從宣誓就職開始,就一直踐行保守派「小政府」理念,將教育管理權下放至各州,推動私立和宗教學校發展。

三﹑削減聯邦政府開支。自1979年成立以來,美國教育部累計花費超3萬億美元,但美國學生在國際測試(如PISA)中的數學、科學成績仍落後於其他發達國家。例如,2023年PISA測試中,美國中學生數學排名38個經合組織(OECD)國家第22位,而人均教育支出卻高達1.7萬美元。

四﹑精簡政府機構。教育部是美國規模最小的內閣級部門之一,每年的預算為2670億美元,僅占聯邦預算的2%。但特朗普認為其職能冗餘且效率低下,廢除教育部不僅能減少聯邦開支,也能藉此推動整體政府機構改革。

特朗普在簽署行政命令時說:「全民學校選擇的時代已經到來。隨著我們將教育權力歸還給各州,我將用我所擁有的一切權力賦予家長這一權利。」

根據白宮對該命令的總結,解散教育部背後的理念是 「將教育權力歸還給各州」。

解散教育部面臨的挑戰

根據美國憲法,解散內閣級部門需國會立法批准。儘管共和黨控制兩院,但在參議院需至少60票支持,而共和黨僅佔53席,難以獲得民主黨議員支持。

目前,有21個民主黨州已提起訴訟,指控解散行為「非法且魯莽」。此外,教育部管理著1.6萬億美元學生貸款,職能轉移存在操作難題。

雖然面臨巨大的挑戰,就算不能在國會通過法案,特朗普政府也可以通過行政手段逐步弱化教育部職能,使其「名存實亡」。

美國教育的「左轉」風潮

美國教育部雖然成立僅46年,但這幾十年是美國教育大幅度退後的幾十年。尤其是最近20年,k12以下讀寫能力和數學水平嚴重下滑,反而是性別以上形態和極左思潮泛濫。因為教育部負責撥款,而且政策傾向性嚴重,教育部的存在加速了民主黨的性別意識形態和種族主義在美國各級學校的蔓延。

越戰後的新左派運動開始,美國民主黨左翼意識到直接政治對抗難以成功,轉而通過教育體系培養下一代精英。校園成為意識形態戰場,社科人文課程被深度政治化,否定傳統文化價值觀並推廣進步主義

最近幾十年,美國高校所謂的「白左」佔據主流的話語權,這與美國教師的政治傾向和意識形態不無關係。

美國的教師群體,大部分都是民主黨的支持者,美國高校成為極左意識形態的大本營,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往往思維越發激進。

美國高校教師中,外籍移民和接受全球化教育的學者佔比較高,他們更傾向於支持民主黨的多元文化政策。這些教師通過課程設計和學術研究,潛移默化傳遞左翼價值觀。

保守派學者在高校教職競爭中處於劣勢,尤其是政治學社會學等領域。終身教席制度使左翼學者長期佔據話語權,進一步鞏固校園意識形態的同質化。

在「覺醒運動」的推動下,反種族歧視、極端環保運動和LGBTQ+權利成為校園主流議題,「覺醒」主義被視為「簡歷加分項」,甚至比學業表現更受重視。

受「政治正確」的影響,校園中形成對「冒犯性言論」的零容忍氛圍,任何爭議性觀點都可能被視為「敵意環境」。這種文化壓制了學術常識的聲音,強化了左翼話語的主導地位。

美國教育部成為民主黨推行黨派價值觀的工具,民主黨長期推動按種族、性別等身份標籤分配教育資源(如加州16號提案),這類政策在高校中形成制度性支持,吸引少數群體和左翼學生。

通俗來講,這就是美國高校錄取中的「種族配額」制度,不按學生的成績來錄取,而是不惜降低分數錄取更多的非洲裔和少數族裔學生。

結語

同時,民主黨在高校和好萊塢等文化輸出領域佔據主導,這個群體幾乎都是民主黨的鐵票倉。在2024年美國大選期間,大量的好萊塢從業人員,如泰勒等影響力巨大的明星都明確支持哈里斯;在哈以衝突後,「自由巴勒斯坦」運動席捲美國頂尖高校,將極左政治議題帶入美國高校。

美國高校作為全球化先鋒,天然傾向於接納非法移民、全球主義和多元化,這與民主黨左翼的「世界公民」理念契合,而與本土保守派的「美國優先」形成對立。

所以,已經成為「白左」製造機的美國校園,已經深受「覺醒運動」的影響,也許這才是特朗普廢除美國教育部的終極原因。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點個關注意思下得了……

國際分類資訊推薦

從「日不落」到「朝不保夕」 - 天天要聞

從「日不落」到「朝不保夕」

5月8日,英國首相斯塔默以高調張揚的姿態對外宣稱,英國與美國已在關稅貿易協議的具體條款上達成共識。從協議內容來看,似乎是對英國有利:美國取消了針對英國鋼鐵和鋁產品所徵收的25%關稅,將英國向美國出口的大多數汽車的關稅稅率從原本的27.5%大
昔日盟友反目,歐盟公布對美反制清單 - 天天要聞

昔日盟友反目,歐盟公布對美反制清單

談不攏就動手,現在歐盟的態度簡單明了。當地時間5月8日,歐盟公布對美關稅反制清單,包含美國輸入歐洲的民用飛機、汽車、醫療器械以及農產品、酒類產品等,此前從反制清單中剔除的美國輸入歐洲的波本威士忌等酒類產品也再次「榜上有名」。
27:0,藍營全面潰敗!賴清德無後顧之憂,公開要與大陸唱對台戲 - 天天要聞

27:0,藍營全面潰敗!賴清德無後顧之憂,公開要與大陸唱對台戲

島內藍營面對賴清德全面潰敗,使得後者又有底氣與大陸唱對台戲,但一項舉動凸顯了他的惶恐不安雖然島內藍營舉行了25萬人的「倒賴」大集會,但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一邊宣稱要「罷免賴清德」,另一邊卻希望民進黨當局停手,其軟弱性盡顯無疑。而賴清德的姿態很明
漳州高新區舉辦學習弘揚谷文昌先進事迹專題培訓示範班 - 天天要聞

漳州高新區舉辦學習弘揚谷文昌先進事迹專題培訓示範班

閩南網5月9日訊(通訊員 王雨欣 閩南網記者 張恩培)5月8日,漳州高新區舉辦學習弘揚谷文昌先進事迹專題培訓示範班,貫徹落實「牢記囑託學谷公、為民造福當先鋒」活動要求,把學習弘揚谷文昌先進事迹與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有機結合,引導
漳州高新區領導帶隊調研龍江歲月園區 - 天天要聞

漳州高新區領導帶隊調研龍江歲月園區

閩南網5月9日訊(通訊員 陳星彤 游鐘山 閩南網記者 張恩培)5月8日下午,漳州高新區黨工委書記陳建進帶隊調研龍江歲月園區。區領導羅永生,區直有關單位負責人等參加調研。
突發墜機,全部遇難 - 天天要聞

突發墜機,全部遇難

智利聖地亞哥首都大區總統代表貢薩洛·杜蘭8日說,7日失聯的一架醫療救護飛機在該大區庫拉卡維市被發現墜毀,機上6人全部遇難。杜蘭8日向智利媒體通報事故情況時說,這架飛機原計劃從聖地亞哥飛往智利北部城市阿里卡,7日晚失去聯絡。搜救人員當晚展開搜救行動,但強降雨等複雜天氣為搜救帶來困難。直到8日下午,智利空軍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