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應觀。人民網記者 王玉興攝
人民網鄭州3月15日電 (記者王玉興)3月14日,黃河水利委員會發布了首批黃河水利遺產名錄,黃河中下游嘉應觀、東壩頭險工、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石窪分洪閘等20處水利遺產入圍。
首批公布的黃河水利遺產以中下游工程類水利遺產為主,涵蓋古堤防、古險工、古閘壩及樞紐工程、灌溉工程、涵閘工程、水文站、人民治黃紀念地等各類型。其中最早的水利遺產始自秦漢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首批進入名錄的20處水利遺產為:嘉應觀、戴村壩、五龍口古代水利設施,人民勝利渠渠首、開封鎮河鐵犀、林公堤、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太行堤(河南段)、東壩頭險工、高村險工、影唐險工、濼口險工、南坦險工、打漁張灌區引黃閘、石窪分洪閘、三門峽水文站、花園口水文站、濼口水文站、原陽磚壩遺迹、黃河東銀鐵路銀山車站舊址(黃河東銀鐵路文化展館)。
人民勝利渠渠首。人民網記者 王玉興攝
五龍口古代水利設施位於河南省濟源市五龍口鎮的沁河口,古稱「秦渠」「枋口堰」「廣濟渠」,開鑿於秦代,其後歷代都有重新開鑿、完善和疏浚,是我國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嘉應觀位於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始建於1723年,是清代為了紀念在武陟修壩堵口、祭祀河神、封賞治河功臣而建造的淮黃諸河龍王廟,建築布局效仿故宮,集宮、廟、衙署為一體,是當時治理黃河的最高決策機構。
三門峽黃河水利樞紐工程1957年開工建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黃河幹流上實施的第一座以防洪為主、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壩」。
2023年,按照《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十四五」水文化建設規劃》部署要求,黃河水利委員會啟動了黃河山東、河南河段水利遺產調查,搭建信息管理系統,摸清水利遺產線索700餘處,完成現場調查663處。
三門峽水利樞紐。人民網記者 王玉興攝
2024年以來,組織黃河水文化專家完成首批黃河水利遺產論證,經過前期報送、專業論證、黃委複核、社會公示等環節,最終形成首批黃河水利遺產名錄。這20處水利遺產具有顯著的歷史、科技、生態、文化及社會價值,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黃河治理理念、河工技術、工程建設的變遷,承載著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
為高質量推進黃河水利遺產管理保護,黃河水利委員會還編製印發了《黃河水利遺產挖掘整理辦法(試行)》,明確黃河水利遺產保護傳承弘揚有關要求。黃河水利委員會將持續強化黃河水利遺產的管理和利用,深入挖掘黃河水利遺產蘊含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為推動黃河流域水利高質量發展凝聚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