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菲律賓前總統杜特爾特傳來被捕的消息,據悉他是從香港回國的機場上被抓起來的,消息曝光後引起很多媒體和網友的熱議,開始的時候大家還不知道是因為什麼被捕的,後來才知道菲律賓政府抓他的理由,就是是他在16到22期間在菲律賓搞「禁毒戰爭」,打擊了數千名毒販,犯了「反人類罪」。
從最新的消息我們得知,杜特爾特今天晚上已登上一架包機,將被帶往荷蘭海牙,大家也知道國際刑事法院就是在這個地方,隨後杜特爾特最新照曝光,畫面中杜特爾特躺在沙發上顯得很虛弱,除此之外他的鼻孔還插著氧氣管,不知道是不是之前就有病,或者一折騰就真的病了。可惜的是警方拒絕了為其提供醫療服務。不知道杜特爾特到了荷蘭會不會真的被送進監獄。當然了就算是被送也需要有個過程,要不然他們沒辦法給大眾交代。
當然了反對杜特爾特的這些菲律賓高層要想整杜特爾特肯定就早早找出不少理由和證據了吧!更加讓人奇怪的是荷蘭海牙的這個所謂的國際刑事法院早就被一些國家不當回事了,之前這個國際刑事法院還對普京下過逮捕令,不過也沒有什麼作用。尤其是中美俄三家大國早就不承認了。當然了也有不少網友猜測菲律賓前總統被捕是菲律賓這些高層家族之間的鬥爭。
雖然菲律賓警方抓捕了杜特爾特,也給他一個被抓的理由,可是杜特爾特女兒還分享了一個的視頻,杜特爾特在被抓後質問道:「我犯了什麼罪?」。另外杜特爾特的大量支持者目前已經圍住了基地大門。不過看樣子並沒有什麼作用。據悉當時杜特爾特在當菲律賓總統期間實施了禁毒這是非常具有正能量的事情。
可是要是因此給杜特爾特定一個「反人類罪」的話,那麼很多網友不僅要問:以色列在加沙轟炸、屠殺平民算什麼?美國發動數十次戰爭,屠殺朝鮮、越南平民算什麼?還有就是杜魯門、艾森豪威爾等等算不算戰犯?所以這次杜特爾特肯定是被冤枉的,不知道他又動了誰的利益。
可以說菲律賓在2019年就退出了國際刑事法院,如今馬科斯配合國際刑事法院逮捕杜特爾特,其目的不言自明。當時杜特爾特可以說真的是為了菲律賓這個國家,他代表的也是菲律賓大家族的利益,可惜的是他沒有徹底清算舊世界的勇氣和訴求。而帝國主義買辦並不會放過他。所以今天落得這個下場。
那麼大家最關心的就是杜特爾特被捕,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首先,杜特爾特雖然已經卸任了,但仍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尤其是他的女兒薩拉·杜特爾特現任副總統,兒子也在政壇活躍。他的支持者可能會發起抗議活動,導致社會不穩定。
然後,法律程序方面,菲律賓的司法系統是否獨立,是否存在政治干預的可能性。杜特爾特任內推動的「禁毒戰爭」涉及大量法外處決,可能面臨國際和國內的法律訴訟,比如國際刑事法院的調查。如果他被捕,可能會涉及這些案件的審理,但菲律賓已經退出國際刑事法院,所以實際執行可能有困難。
政治影響方面,現任總統小馬科斯與杜特爾特家族的關係複雜,既有合作也有競爭。杜特爾特被捕可能影響他們之間的權力平衡,導致政治聯盟破裂,進而影響政策制定和政府穩定。此外,不同政治派系可能會藉此機會擴大自己的勢力,可能引發更廣泛的政治鬥爭。
經濟方面,政治不穩定可能導致投資者信心下降,影響菲律賓的經濟增長。特別是旅遊業和外資投入可能會受到衝擊,比索匯率波動,通貨膨脹壓力增加。另外國際反應也不可忽視。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國家和人權組織,可能會對逮捕行動表示支持,認為這是法治的勝利。而中國和俄羅斯等與杜特爾特關係較好的國家可能會有不同的反應,可能影響菲律賓的外交關係。
社會層面,支持者和反對者的對立可能加劇,社交媒體上的輿論戰可能升溫,假消息和陰謀論可能泛濫,進一步分裂社會。長期來看,可能推動政治改革,加強司法獨立,或導致民主倒退,取決於事件的處理方式和結果。
可能的直接後果
1. 政治動蕩與派系鬥爭
支持者反彈:杜特爾特在棉蘭老島和草根群體中仍有廣泛支持,其被捕可能引發大規模抗議,甚至局部騷亂。其女兒薩拉·杜特爾特(現任副總統)可能成為支持者凝聚的核心。
執政聯盟瓦解:小馬科斯與杜特爾特家族的「權力聯盟」若因此破裂,將導致國會內派系重組,政府議程(如修憲、經濟改革)可能停滯。
地方勢力割據風險:杜特爾特家族在達沃市的根基深厚,地方政府或與中央對抗,加劇國家分裂傾向。
2. 司法與法治挑戰
法律程序爭議:若國內審判,司法獨立性將受考驗。杜特爾特可能以「政治迫害」為由拒絕配合,支持者質疑程序公正性。
國際法困境:若因ICC指控被捕,將引發主權爭議。菲律賓國內民族主義者可能強烈反對「外部干涉」,政府需平衡國際形象與國內輿論。
3. 社會分裂與人權議題
民意兩極分化:城市中產階級與農村貧民對杜特爾特的評價截然不同,社會輿論可能進一步撕裂。
人權組織與家族政治的博弈:若審判推進,可能成為菲律賓追究領導人責任的先例,但也可能激化「政治復仇」循環。
三、中長期影響
1. 國內權力結構重塑
家族政治削弱?:杜特爾特家族若失去核心人物,其政治機器可能被其他派系(如馬科斯家族、傳統精英集團)收編或瓦解。
新興勢力崛起:青年改革派或左翼團體可能藉機擴大影響力,推動反腐、土地改革等議題。
2. 外交政策轉向
對華關係波動:杜特爾特被視為「親華派」,其失勢可能影響中菲在南海、基建合作上的默契,但小馬科斯政府仍會維持務實平衡。
與美國關係緩和:若繼任者傾向西方,美菲軍事合作(如EDCA基地協議)可能強化,但菲國內反美情緒可能制約此舉。
3. 經濟與社會穩定
短期波動:政治不確定性可能導致比索貶值、外資觀望,但菲經濟基本面(外包產業、內需)或能緩衝衝擊。
治安局勢惡化:若杜特爾特支持的地方勢力(如達沃行刑隊)失控,可能加劇犯罪率回升,動搖公眾安全感。
四、國際反應與干預
西方支持審判:美歐可能以「人權進步」為由支持司法行動,但避免直接干預內政。
中俄謹慎表態:或強調尊重菲律賓司法主權,呼籲穩定,防止政局影響區域合作。
東盟沉默困境:東盟「不干涉內政」原則下,成員國可能低調處理,但事件或削弱東盟內部凝聚力。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