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月28日,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的爭吵聲,撕開了美烏關係的脆弱面紗。特朗普與澤連斯基公然「翻臉」,是意外失控,還是美烏博弈的必然?又將如何影響俄烏局勢?
另一邊,美俄關係緩和的嘗試正在按部就班推進,歐洲也正試圖填補美國留下的空白。在這一系列外交互動的背後,各方的「牌局」正悄然發生變化,而美國的「牌」似乎也在減少。
爭吵為何爆發?

此次美烏領導人的激烈爭吵毫無保留地暴露在媒體鏡頭之下,迅速成為全球民眾「津津樂道」的話題。
在這場爭吵中,特朗普率先發難,指責澤連斯基對俄羅斯總統普京的仇恨阻礙了美方促成俄烏和平協議的努力。而後,美國副總統萬斯為特朗普旨在結束俄烏衝突的外交行動發表辯護。
然而,澤連斯基對萬斯的說法顯然並不買賬,他抱怨從2014年至2022年,美國等西方國家沒有阻止俄羅斯,質疑所謂「外交行動」的有效性。
隨後爭吵開始升級,萬斯指責澤連斯基當著媒體的面爭論這些事情是對美國的「不敬」。特朗普也斥責澤連斯基「無牌可出」「拿數百萬人的生命當賭注」「拿第三次世界大戰當賭注」……
在媒體直播之下,這場原本旨在推動俄烏和平進程、簽署礦產協議的重要會晤,最終以不歡而散收場。

對於爭吵的原因,目前存在三種觀點,第一種認為是美烏的對俄政策分歧導致意外失控,白宮原本對促成協議信心滿滿,期望宣揚特朗普的外交成果,但因雙方情緒管理問題導致外交失敗;第二種觀點則猜測可能存在個別方有意破壞,如萬斯更極端地想破壞美烏談判,或澤連斯基意圖塑造「被霸凌」的形象以獲得歐洲更多支持;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這是美烏共同製造的一場政治表演,意在為自己留有政治「後路」。
對於以上觀點,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外交政策研究室主任肖河更傾向第一種,他認為各方原本都期望通過會談取得積極成果。
肖河分析,這場爭吵的核心在於戰後的安全保障問題。澤連斯基堅持要求美國提供明確的安全承諾,而特朗普卻將「美國優先」的算盤打得響亮——既不願為烏克蘭背書,又想通過礦產協議收割利益。
「特朗普不願承諾,可能是美國國內孤立主義盛行,不想再捲入衝突投入資源。也可能是將此作為策略性籌碼,促使歐洲繼續援助烏克蘭,並在與歐洲和烏克蘭談判時保留更多籌碼。」肖河說,從這個角度來看,美烏「翻臉」在一定程度上是雙方在利益博弈和政策分歧上的必然結果。
美國的「王牌」正在褪色?
特朗普團隊精心策劃的美烏會晤,本欲打造一場成功的「外交秀」,卻淪為國際笑柄。肖河指出,美烏此次 「翻臉」 ,對雙方關係以及俄烏衝突的走向都會產生重大影響。
首先,美國的斡旋能力嚴重受挫。對特朗普而言,這是嚴重的外交挫折,連烏克蘭都難以談攏,其作為調停者的談判能力受到質疑。
其次,烏克蘭陷入戰略被動。爭吵後,美國媒體爆料特朗普政府正考慮終止對烏克蘭的所有軍事援助。這將直接威脅到烏軍防禦體系的持續運轉。儘管歐洲可彌補部分常規武器缺口,但美方獨有的實時戰場情報系統若中斷,將導致烏克蘭陷入戰術盲區。
在肖河看來,美國真正的「牌」並非軍事援助,而是「不可替代的情報支持系統」。不過這張「王牌」正在褪色。如果特朗普真的切斷情報支持,烏克蘭固然會陷入被動,但美國也將失去對局勢的掌控權。

更值得關注的是,美烏「翻臉」對於俄烏和談前景的打擊。正如肖河分析,俄羅斯見美烏交惡,可能認為美國對烏影響力降低,談判動力也將大幅減弱。「俄羅斯從而有底氣提出更強硬的要求,這意味著美烏雙方在與俄羅斯談判時的籌碼都將嚴重弱化,增加了俄烏和談的難度。」
此外,美烏礦產協議的簽署也陷入僵局。雖然美方表示仍有簽署協議的可能性,但何時簽署、怎麼簽,都充滿不確定性。對於美國而言,烏克蘭的礦產資源具有一定吸引力,而烏克蘭也期望通過簽署協議獲得美國更多的支持。然而,如今這一協議的擱置,讓雙方都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利益綁定點。
歐洲能否補位?
美烏爭吵後,歐盟、法國、英國等歐洲領導人紛紛發聲重申支持烏克蘭。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和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共同發文稱「你的不屈彰顯了烏克蘭人民的勇敢」;在上周德國大選中勝出的默茨發文表示「無論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都與烏克蘭站在一起」。法國、英國等國也有類似聲明。
就在澤連斯基訪美之前,法國總統馬克龍與英國首相斯塔默也相繼訪美,被輿論認為是為澤連斯基鋪路,試圖繼續拉美援烏。
當前,美歐聯盟關係正處於重大調整期,在特朗普的眼中,歐洲從有價值的盟友變成了競爭對手,北約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也遭到質疑。基於此,歐洲的訴求不再被美國重視,其在俄烏衝突中的處境也十分尷尬。
但肖河指出,歐洲並非沒有坐上「大人桌」的資格。從經濟規模看,歐洲理論上完全可以獨立支撐對烏克蘭的援助,這是歐洲與美國或俄羅斯打交道時的重要籌碼。「歐洲正通過危機走向戰略自主,但目前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尚不明確。美歐之間可能爆發關稅戰,這讓歐洲將美國留在俄烏戰場的努力面臨巨大挑戰。」
肖河強調,烏克蘭也並非「無牌可出」。雖為小國,但也有自身籌碼,如展現出戰鬥到底的決心,通過襲擊相關設施擾動國際油價,以「玉石俱焚」的姿態增加談判籌碼。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吳娜